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绘画
45030600000019

第19章 清代山水画

一、概况

清代山水画的发展,主要成就集中在早期,中后期成就不大。

明末至清代,文人画盛极一时,在画坛上占主要地位。清代杰出的文人画家,精心研讨绘画的笔墨技巧、造型、诗词题跋。获得一定的成就。文人画都以传统绘画为基础,但对传统的态度不一样。“正统派”与创新派在斗争。“正统派”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为代表。依董其昌开辟的道路,强调摹古。以董、巨、“元四家”为正宗图式,力图集古人大成。这一派符合统治者稳定政治的需要,取得当道者支持。皇帝给他们荣誉,声势烜赫,占据画坛上风。“革新派”以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主要代表,以后还有金农、郑燮、罗聘等。他们提出“借古开今”,强调个性解放,反对陈陈相因,不受古人约束,自辟蹊径。他们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在当时不被当道者所重视,却仍然在发展。至清末至今深被世人赞扬。

二、“四王”、吴、恽

清代画山水的画家极多。“四王”的势力最大,影响画坛近两个世纪。“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总倾向是摹古,步履古人,看重笔墨,偏重形式,脱离生活。但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古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取得了相当的笔墨成就。并对绘画历史遗产的整理与研究做出贡献。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太仓人。家本富有收藏,对宋、元名画深入钻研。

少时受董其昌指授,深受其影响。又一生画学黄公望,日夕临写,为其正宗图式为依归。要求与古人神韵自然贯通,重开生面。他绘画重笔墨,用笔虚灵,施墨神逸,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他的《仿云林山水轴》,既仿倪瓒又揉合了黄公望的笔意,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现文人画清脱高逸的气氛。

王鉴(1598—1677),字圆照,号湘碧,太仓人。王时敏是“娄东派”山水开创者,王鉴是首领。他们与董其昌等合称“画中九友”。早年笔法圆熟,晚年用笔变为尖刻,沉雄厚实,墨气浓润。他七十岁时创作《长松仙馆图》,仿王蒙画法,也掺入一些他自己的笔意。深山小路房屋,构图幽深。翠松交叉穿插,苍莽松秀。山石勾皴点染,丰韵浑厚。只是峰峦布置有点失自然。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常熟人。他是王时敏、王鉴的弟子,深受器重。“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功力精深,世称“虞山派”。他专心钻研古代传统,并提出“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能“融合南北宗”,取各家之长,有所综合发挥。他的作品《岩栖高士图》,大溪前岸高松苍翠,一高士独坐溪旁松岩上静憩前望。溪对岸岩岫深幽,内藏房屋三四间。其画法,用元人干笔皴擦又参合宋人斧劈皴,自成一种面目。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并称为“娄东派”。康熙时中进士,供奉内廷,编纂《佩文斋书画谱》得一时之荣。王原祁山水完全以学黄公望为主,参学董其昌。学古能变。笔墨特点:干墨重笔,浑厚华滋。他的作品达到“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弥厚,实而弥清”的境地。在四王之中,较为别致。作品《秋山读书图》,层峦叠山献,秋色斑斓,茂密树林藏书屋。四周群峦环抱,屋后瀑布细流潺潺,极其幽静气爽。以黄公望的笔墨法创造,一丘一壑,均以干墨重笔画之。圆融凝练,“实而弥清”。

“四王”山水在清初势力最大,影响最广,被奉为山水的“正宗”。“四王”中有娄东派和虞山派。娄东派,王时敏是开创者,王鉴是首领,王原祁也是娄东派,下面还有一批画家。

虞山派有王翚、吴历等一批画家。“四王”中这两派观点基本相同,摹古成分多,创新的成分少。在清初稳定保守、自满思想泛滥时期中,造成了“四王”娄东、虞山的山水画派声势最大,一直影响到晚清。竟然出现“小四王”、“后四王”画派。

与“四王”齐名的还有吴历和恽格。合称“四王、吴、恽”,又并称“清初六大家”。

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与王翚同为常熟人,又同师于王时敏。吴历宗法元人,又得唐寅意趣。他为虞山派巨子。其绘画特点:枯笔短皴,皴染浑穆,风味醇厚,气象苍郁。时称“神品”。

恽格(1633—1690),字寿平,号南田,常州人。他精工花卉,山水亦工。他的山水以黄公望的笔墨与倪瓒的逸品思想相结合,形成个人清韵的格调。他与王翚相友善,后因王翚山水声名日起,恽格改为专攻花卉,成为清代花卉大家。

三、四高僧与金陵八家

清代在绘画思想和山水画风上与“四王”异趣的代表人物是清初四高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和石涛。他们是明末的遗民,入清后满怀国破家亡的悲愤和绝望,不愿与统治者合作,出家为僧,以诗书画为人生的寄托,他们有传统的基础,又不为传统所束缚。反对摹古,提倡“借古开今”,力主创造,成就较高,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弘仁(1610—1664),字元智,号渐江,俗姓名江韬,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去闽,削发为僧,返歙后隐于黄山。与石涛、梅清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作画深受元代倪瓒影响,为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他学倪瓒笔法,又能跳出倪法之外。提倡直师造化,“敢言天地是吾师”,深得写生与传神之妙。化倪瓒平远之景为高远、深远之山水。用笔勾线简谨,皴纹较少,渴墨疏秀,渲染轻淡。形成疏简、高洁、冷逸的风格。这与他入清代后悲凉的心境有关系。他画黄山五十幅,外师造化,深得写生之妙,不为倪瓒画法约束。笔墨遒劲简洁、富有清新秀逸之气。他的《黄海松石图》,崇山伟峻,岩松险拔。笔法枯劲,皴法简洁。贵在不落传统陈规。

髡残(1612—约1673),号石谿,湖南常德人。曾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出家为僧。云游名山,后居南京牛首寺。他的山水常取元代王蒙、吴镇、黄公望遗意,并有创造和发挥。他的画风:画用干笔渴墨,笔墨苍茫沉郁,林峦云壑幽深,造境奇僻磊落。与弘仁相比不同,弘仁山水高简幽疏,髡残则苍莽沉厚。传世作品《苍翠凌天》,山石层叠,树木苍翠。山脚幽林置房屋,山间幽深藏古寺,小路曲折进深山,峰峦隔层雾茫茫。一派浓郁深山景,引人前往。髡残此图画法取元人王蒙、吴镇遗意,加以发展变化,干笔皴擦,苍劲浑穆,厚重淳朴,古中见奇。

八大山人(1626—1704),俗姓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朝后裔,明亡后颠沛流离,落发为僧,动荡不安的年代和国破家亡的遭遇。无法解脱其家国之痛,于是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他在画中题款“八大山人”。“八大”二字与“山人”二字紧联起来,像哭之,又像笑之,作为他哭笑不得的内心隐痛。正像郑板桥题他的画:“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八大山人山水原学董其昌,自明亡之后与董大有异趣。他以泪和墨画山水,以山水来寄一腔悲愤。故其山水意境:荒寒萧疏,苍凉凄楚。他用笔墨,凝炼沉郁,表达作者对人世的感怀。他的作品《山水空亭》,一座空亭置放在寒林荒凉中,面向秋江,寂寞孤立,一片荒率凄凉景象。画山画树,墨线墨点,零零落落、断断续续。表达画家破碎之心。

八大山人艺术上最主要成就:不落常套,自有创造。创作风格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很难得。

石涛(1640—约1718),原姓名朱若极,明朝王族后裔。明亡后出家。释号原济,又号石涛、大涤子、清湘老人等。中年云游各地,晚年定居扬州。

石涛出身明朝宗室。明亡时他是十几岁少年,曾度过逃亡的生涯,家世落入悲惨遭遇。所以他在清朝不时产生内心的隐痛和复杂矛盾。他一生出世潦倒,入世烦恼和孤独,历尽了人间坎坷道路。后来他自号“大涤子”。要“大涤”一切折磨过的人间悲凉和纷扰,只有投入诗书画来寄托。他的“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于诗画”。

石涛于山水、花鸟、兰竹、人物无一不精。他曾自刻一印:“搜尽奇峰打草稿”,表现了他在绘画上的革新精神。在用笔用墨、皴法设色、构图取景等方面都大胆突破前规,自创新风。

石涛大半生云游饱览名山大川,先后游黄山、华岳、匡庐等地,为其山水画创作打下充实的生活基础。

石涛山水画风格:笔意恣纵,淋漓洒脱,离奇苍古,墨韵横溢。构图新颖自然,奇险中兼绕秀润。景色浓郁新奇、生气奕奕。充满酣畅昂扬的气势。如《泼墨山水卷》,笔墨狂速,线条恣纵飞舞,干湿浓淡、旋转挫折,如写狂草,恣意纵横。再用淡墨渲染,生气勃勃,充满昂扬的激情,显示他大胆创新。《山斋清趣图》、《山水清音图》,笔墨含柔性,浑然一气,线条浓淡干湿,富有变化。墨气淋漓,设色淡雅,山石秀润。表现出“化一而成纟因”的气象,苍劲清雅。

石涛还是一位杰出的绘画理论家。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和题画诗跋中,以“一画”的命题,把山水画理论提高到哲理的高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如“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山川与予神而迹化”的物我同化的观点;“不似之似似之”的超越生活的观点;“遗貌取神”的形神观点;“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技法创新观点等等,影响尤为深远。

石涛在绘画艺术上的独特成就,成为有清一代的大画师。

金陵八家

清初与“四高僧”有一致思想倾向的,还有聚集在南京的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称为“金陵八家”。清初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他们大都隐居不仕,以书画为生。常聚一起,以诗画自娱。这八家以龚贤水平最高。

龚贤(1618—1684),字半千,昆山人。曾投入抗清复明斗争,因看破世情,隐居南京清凉山。种竹栽花,以诗书画为娱,取得杰出成就。

龚贤山水画法宗师董源、巨然。以传统为基础,自创新格:“积墨点染”、黑中留白。他喜欢山水画构图繁密,善于用厚重质实的墨点和积墨。在繁密、深厚、浓郁的峰峦中,往往留白一道飞泉、一条小溪、半滩河水、茅檐的屋顶,造成对比和光影的变化,透露出反照剔透的空灵感。看他的画如置身于梦幻中,沉浸在幽深阴暗的山林里。从阴暗中又见到白光,走出空明。龚贤山水画破常套,创新格,具有极高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