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戏曲
45031600000002

第2章 先秦至隋唐时期的戏曲

一、先秦时期的戏曲

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戏剧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寻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当原始人类部族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创造文字、音乐和诗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创作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原始哑剧和仪式舞蹈了。作为一种思想的外在符号,行为远比语言更为直接。模仿的动机从属于原始宗教意识,例如交感巫术观念使原始人类相信模仿活动能够导致其自身命运的改变。这种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导致了原始戏剧形态的诞生。

原始模仿逐渐演变为生活仪式,其宗教性日益褪色,世俗性逐步增强,渐渐引起审美观念的抬头,原始戏剧里就蜕变出了初级戏剧形态,其目的从为宗教服务转变成为人君和贵族服务。这种初级戏剧表演成为中古以前的一项重要社会娱乐活动,伴随着古代社会走过了悠久的历程。

初级戏剧作为宴饮之乐的一部分出现于先秦时期王室贵族的酒席宴筵上,其内容归为与雅乐相对的俗乐。俗乐的演出在三代时受到礼教的限制,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俗乐乘势而起,魏文侯听古乐则思卧,梁惠王“直好世俗之乐”(见《礼记·乐记》、《孟子·梁惠王》)。雅俗乐的消长反映了乐舞戏剧的演进和时代审美心理的变迁。

二、汉代的戏曲

汉代立国,战乱止息,太平渐久,俗乐大兴,作为俗乐组成部分的优戏也蕴蕴而起,并迅速蓬勃兴盛。到汉文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宫廷里开始设立乐府机构,把倡优伎乐汇聚一堂,施之于宴飨。汉·桓谭《新论·离事》曰:“昔余在孝成帝时为乐府令,凡所典领倡优伎乐,盖有千人之多也。”优人荟萃,必然使表演从精度上、广度上、伎艺上、结构上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和发展,事实也正是如此。东汉时宫廷又设立“黄门鼓吹署”,掌管宴俗之乐。汉代宫廷宴乐机构的建立是刺激汉代俗乐(当时称为“百戏”)得以汇聚繁兴的重要条件,以后历代递承。初级戏剧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

二、唐代的戏曲

唐朝奠基,中原文化达到了其历史上的最繁盛时期,表演艺术亦相应出现蓬勃的生机。唐宫廷设立十部乐,网罗了前代所有的南北乐舞戏剧,最大限度地吸收了西域国家和民族的表演成分。唐玄宗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设立教坊和梨园,把以往归于太常寺所属的倡优杂戏从宫廷雅乐里区分出来,使之得以在一个宽松的艺术框范里独立自由地延展。太常寺所属的乐伎则按照水平分为坐部伎、立部伎、普通雅乐部,定期考核,坐部伎为一等,水平不够的退入立部伎,再次的退入雅乐部(见《新唐书·礼乐志》、元稹《立部伎》诗自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代出现了两类引人注目的戏剧现象:一是优戏产生了众多的剧目,二是倡优女乐歌舞里发展起面目一新的歌舞戏。

唐末战乱,五代十国纷争,却没能阻住戏剧前进的步伐,反而因为各个割据政权的分处偏安,使集中在长安兴盛的优戏分布到全国范围里去发展,造成普及之势,这种局面为宋杂剧的兴起带来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