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集》第一集(钢琴曲)
继《欢乐岛》之后,德彪西又改变了创作思路,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1905年,他仅写了一部钢琴作品,这就是著名的《意象集》第一集。
《意象集》由三首作品组成:《水中倒影》、《向拉莫致意》、《运动》。
《水中倒影》可以说是德彪西钢琴音乐中最能体现印象派音乐特征的一首作品。假如你鼓起双眸,对物体作长时间的凝视后,会发现物体表面的鲜明感会逐渐消失,并且会产生出一种有趣而沉静的感觉。有人认为,作曲家就是这样以长时间注视他水之中,被反射出来的无数奇观异景所吸引、发呆之时,乐思涌动于脑海中,逐渐成熟后产生了此曲。乐曲一开始,当三个音符轻轻地落在平静的水面上时,水的波纹在分散和重聚中闪闪发光。少倾,音乐是一段反向进行的和弦式对位,可以认为这些反向进行的作用与波光反射是协调一致的。当用一根小棍或一粒石子投进水中时,水面的安详便被破坏了,当涟漪再度平静之前,余波仍在轻轻荡漾。这短暂的视觉画面变化转移到德彪西的听觉艺术中,也多少带有象征性的意味。尽管乐曲具有使人浮想联翩的暗示性情绪基调,但不能像绘画那样进行直接描述。德彪西在这里连续使用了数次光灿明亮的和弦和飞速掠过的琵琶音,表现了听觉世界里对水中倒影的反响。乐曲主题缓慢、沉重,似放慢了数倍的波纹一样摆动、摇曳着。乐曲结尾处,又用了开始时三个音符滴落水中的手法,音乐空寂、悠长,富有无穷的回味与幻想。
第二首《向拉莫致意》,拉莫(1683~1764)是法国音乐史上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之一,是当时区别于德国格鲁克音乐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在校订拉莫的总谱《波里米尼的节日》时创作了此曲,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部不仅是对拉莫个人,而且是对法国民族精神怀有崇敬之情的作品。也许只有法国人才能像德彪西那样深刻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内涵,它是德彪西较正统、拘谨的钢琴作品之一。正如许多人所说,“尽管作品是从一个民族的内心深处向外涌出的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但它缺少德彪西的音乐特质,不能算为上乘佳品。另外也有一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认为“《向拉莫致意》同《沉没的教堂》一起是贝多芬最后的三首奏鸣曲以来钢琴音乐中最美丽的篇章”。持这种看法的人在作品中所看到的绝不是拘谨生硬,而是“结构的恢弘和严谨”、“篇幅的舒展宽阔”、“音乐效果的简洁明了”和“创作手法的精致考究”。各持己见,各圆其说。这也说明对一部音乐作品的评述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出现不同甚至矛盾是一种正常现象,最根本的一点是有没有自己的观点。
《向拉莫致意》是一首庄重的萨拉班德舞曲。它与《为钢琴而作》中的“萨拉班德舞曲”相比,音乐性格显得柔和而不拘谨。但从乐曲整体给人的感觉来看,仍是一种过于沉稳、严肃的印象,好像是单调、机械的舞姿,缺少变化与生机,又回到了18世纪所为理想的世界之中。即使如此,乐曲中的许多创作技法仍显示出了德彪西的成熟与创新精神。
第三首《运动》又被称作“无穷动”。作曲家用连续的三连音进行来体现动感,除了中段引入一个缓慢的主题以外,三连音的进行始终没有间断。音乐情绪欢快喜悦又略带诙谐,描绘了一些如蜜蜂一样的小动物不停地抖动着翅膀。在花丛中、树林里飞来飞去,异常灵活、自由的情景。音乐效果是在乐曲的主题动机以八度或五度在左右手交替急速演奏中实现的。乐曲结尾处,音乐沿着全音音阶上行级进一直走到键盘的尽头,乐曲方才终止。
《意象集》(钢琴曲)
《意象集》第二集创作于1907年,全曲由三首作品组成:《叶林钟声》、《月落古利》和《金鱼》。这些以三行谱表来记谱的作品,从乐曲结构上看应为自由变奏曲式,体现了德彪西对各忡乐曲结构、各种声部织体与和声配合的谙熟。与第一集相比,第二集的三首作品内容更凝练,手法更简洁。
《叶林钟声》,作曲家借助踏板的延音,创造出了一种微弱、神奇、具有颤动感的音响效果,如同远处教堂里的钟声穿过茂密而静寂的树林传来。给欣赏者留下的印象是:一片幽静之中,万物都已失去了活力,只有偶尔传来的钟声还具有几分生命的气息、并在竭力呼唤着万物的复苏。
《月落古刹》,这一曲名是在作品完成之后由路易·拉洛伊构想出来的,大概与中国古代诗画作品常见的类似题材不无关系,并且同样具有一种空灵、神秘的艺术气质。音乐速度较快,和声成块状进行、它暗示了古老而深邃的一个主题,即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音乐时而古怪离奇,时而简单平易,时而欣喜若狂,时而焦急不安。音乐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奏中踏板的使用方法。
第三首《金鱼》,据人考证,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是德彪西在玩赏自己收藏的一件东方漆器时获得的。假如真是这样,那么乐曲便不是在描绘鱼缸里漫游的金鱼,而是表现德彪西对东方艺术的热爱。但音乐中有阳光辉映在水面时的熠熠闪光和金鱼在水中游弋时所泛出的波浪,却没有任何观赏线条和色彩的表现。乐曲一开始,音乐如水波涟漪,作曲家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构筑了一池音响的清水。金鱼以人们意象中的各种姿态游来游去,时而迅急,时而安详。音乐的视觉效果生动、形象、具体,反映出作曲家处理这类题材的能力。
这两部《意象集》中的6首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一方面由于作曲家活泼、细腻的性格气质,另一方面也由于音乐作品还包含有绘画和文学意义上的感染力。另外,还有部分原因要取决于演奏家对这些作品的诠释,这种诠释主要表现在钢琴技巧的运用方面,如手指的触键方式、踏板的运用等等。
《意象集》(管弦乐)
在完成了《海》的创作以后,为了扩大用特殊的音乐语言表现事物的范围,德彪西朝着未曾开发过的领域继续前进。此时,作曲家正处于才思敏捷的巅峰状态,艺术个性已完全成熟,因此产生优秀的音乐作品应是顺理成章的。
1906~1912年,德彪西用了近7年的时间酝酿着管弦乐作品《意象集》。这是一首与两册钢琴曲《意象集》有着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曲家在这里着意寻求尽量逼真的效果,外部世界的真实与德彪西内心想像的世界在音乐中相汇合。它是一首音乐色彩和节奏处于支配地位的作品,织体的变化多端和音乐情绪的优雅抒情使人们不能不对它刮目相看。德彪西音乐中一切经过探索所取得的成就,都自如而巧妙地被集中到这里,成为人们了解德彪西艺术风格的一个窗口。
《意象集》由三首作品组成:《伊比利亚》1908年创作,《春之轮舞》1909年创作,《基格舞曲》1911年创作。全部乐曲的配器是由德彪西的挚友、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烈·卡普菜(1878~1925)在1912年完成的。三首作品之间并没有一个主线将其联系在一起,除了作曲家给它们以总的标题以外,各乐章之间似乎不存在任何前后对应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它们可以各自独立,尤其是《伊比利亚》,这首作品一直是独往独来,成为三者中惟一广泛演奏的作品。
《伊比利亚》和《春之轮舞》两首作品,作曲家原计划将其谱写为两架钢琴的作品,但它们与管弦乐作品《夜曲》一样并没有以最初的形式问世,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大概是由德彪西本人的艺术个性所决定。1906年,也就是完成了《大海》的第二年,德彪西开始了管弦乐曲《意象集》的创作。值得注重的是,钢琴曲《意象集》的创作也恰好是这一时期,两部作品两种风格与手法,德彪西可同时进行并双双成为佳品,这也体现了作曲家卓越的创作才能。
管弦乐曲《意象集》的配器为:两支短笛、两支长笛、三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一支英国管、一支柔音双簧管(形状略大于双簧管,音色比双簧管柔和)、四把圆号、四支小号、三支长号、一支大号以及定音鼓、铙钹、军鼓、铃鼓、响板、木琴、钢片琴、铃、两架竖琴和五部弦乐器。
第一首《基格舞曲》,虽是创作最晚的一首但总谱次序排列则为第一,草稿上注明的完成日期为1909年1月4日。它原来的标题是《忧郁的基格舞曲》,“基格”舞是起源于英国的一种三拍子的活泼、欢快的舞蹈,德彪西的标题本身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卡普莱依据他的主观想像描述过此曲的特征:“一个痛苦的灵魂、受伤的灵魂,在颤动中突然想克制住自己,装出一副令人怜悯的鬼脸,一幅痛不欲生的灵魂画像。”有人推测《基格舞曲》表现了几分对英格兰的怀念情绪,原因是在一段委婉忧伤的旋律上,这段旋律可能来自英格兰民歌。随着情绪的发展乐曲也如同怀旧之情一样绵绵不绝。卡普莱曾把这首作品描绘得非常恐怖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