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灿烂的夜晚》(歌曲)
《星光灿烂的夜晚》(歌曲)据说是1876年创作的,事实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首歌曲尽管存在着模仿别人的痕迹,但出自一位14岁少年笔下仍是了不起的事情。它的旋律舒展、宽广,远远超出了一个少年的胸怀,音乐结构均衡协调。歌曲内容表现了诗人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中见到了心爱的姑娘时那种哀伤的心情,虽然这种描写爱情转眼飘逝的题材对14岁的少年来说不免距离稍远了一些,但德彪西在音乐中对意境的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这也来源于他对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天生的敏锐感知能力。
《曼陀林》(歌曲)
《曼陀林》(歌曲)是德彪西早期歌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1883年,是题献给马斯涅夫人的。这首歌曲的歌词选自保罗·魏尔伦的诗《游乐图》,其内容近似于小夜曲的性质,充溢着抒情、委婉的情调。歌曲的旋律如淙淙泉水那样清澈自然,塑造出的意境也是恬静悠闲、情意绵绵。这首歌曲证明了作曲家在渲染音乐情绪方面的匠心独运的手法,而此时他刚刚21岁。
《伤感的景色》(歌曲)
《伤感的景色》(歌曲)1893年创作。歌词取自保罗·布尔热的诗句:
冬天里的阳光,多么寂静、温柔、忧伤
太阳在天空中闪动
一样的孤独、一样的迷茫
这情景令人们感到了一种异样……
自1880~1883年间,德彪西的歌曲作品中受到鲍罗影响最深的大概就是这首《伤感的景色》了。尽管那时的德彪西未必能够真正了解这位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风格,可进行模仿总是允许的,也是德彪西歌曲创作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年轻的德彪西已经是一位音乐风景画家了,他对表现环境的刻画细致入微、生动感人,但他较多的注重这种环境所激发出来的情绪与气氛,而忽视了环境本身具有情绪与气氛的表达。如在这首歌曲中对天空的表现过于死气沉沉,“太阳在白雾中徘徊”也显得缺乏应有的生机。另外,从这首歌曲的副歌中似乎能看到合唱《浪子》中一段咏叹调的影子。
《抒情散文》(歌曲)
《抒情散文》(歌曲)在德彪西本人作词作曲的歌曲作品中、这首作品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正像标题所示,全曲的四段歌词都是散文式的,而且都侧重于抒情,用各式各样的象征主义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四段的标题分别是:第一段,《梦》;第二段,《沙滩》;第三段,《花》;第四段,《夜》。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歌曲的情调、意境都是德彪西音乐创作中所追求所向往的风格。
《三首法国歌曲》(歌曲)
《三首法国歌曲》(歌曲)创作于1904年,是德彪西将选择诗人的目光投向古代的少数几例之一。他从中古时期的诗人那里挑出了三首满意的作品。
第一首,《老天爷脱去了它的斗篷》。原为14行诗,大意是:老天爷脱去了它的风披、雨披和防寒斗篷,而换上了一身晴空无云的长衫。在音乐中,有春光明媚的色彩和鸟语花香的表现,节奏活泼、生动,和声明亮、清晰。只是调性感觉有些游离不稳,这也许正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第二首,《山洞》,又称为《在黑暗的山洞边》,诗与音乐都不具有典型意义。
第三首,《给失去快乐的人们》。原为15世纪宫廷中的14行诗,表达了一仲伤感的情绪,以一种郁闷不乐的心态来看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因而,快乐已经消失,5月的鲜花也早已枯萎,一切好像都被黑云所笼罩。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上充分考虑到了对这种心态的刻画,在和声和节奏上予以多样化的处理手法,求得音乐情绪上的对比。虽然作品那丰富的音乐色彩已达到了当时的顶点,但整体上仍表现出古朴的风格。
《马拉美的三首叙事诗》(歌曲)
德彪西歌曲创作的终点,也是歌曲作品中的最重要作品是德彪西1913年创作的《马拉美的三首叙事诗》,这是为纪念斯蒂芬·马拉美这位作曲家的知己而创作的。德彪西为马拉美的诗进行谱曲,最早的一次是在德彪西身为学生时期,他为马拉美的一首名为《幽灵》的谱过曲。而这次却有着不同的性质,许多人认为,作曲家为自己定下了这一创作计划是出于一种报答的心理,即报答马拉美的友谊和在艺术上的沟通。德彪西对这次创作极为认真,也许是意识到创作的难度而将计划一拖再拖,反复斟酌具体的创作手法。因为原诗本身的艺术完整性一般不利于其他艺术手段的再次表现,这就增添了创作难度,但德彪西的成功应属于意料之中的。
这部作品由三首歌曲组成,三首的标题分别是:《哀鸣》、《徒劳的求爱》和《折扇》。
《圣诞节里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歌曲)
《圣诞节里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歌曲)创作于1915年。歌词和音乐都是德彪西第一次动手术之前,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年的12月。歌曲是以孩子们向圣诞老人表达心愿的形式写成的:我们已没有了家园
敌人抢走了我们的一切
一切,一切
连一张小床也不放过!
学校和老师都不存在了,战争的恐怖使孩子们建立起了自己的仇恨对象。他们天真地祈祷不要给德国人过圣诞节,不要让他们进入天堂。歌曲的旋律哀婉、凄楚,钢琴伴奏衬托出了这种气氛。
《小组曲》(钢琴曲)
德彪西的早期钢琴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创作于1889年的四手联弹《小组曲》。它是由三首钢琴小品组成的,第一首“在船上”,音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分解和弦起伏流动,犹如水面的波纹一样具有韵律感;二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悠长委婉,两种音乐形象时而重叠在一起,时而又前后交错,格调清雅、乐观。第二首“行列”,音乐较有气势,动荡不定的节奏以及多处重音的出现渲染了此曲所描绘的内容,表现出一种类似进行曲但又带有幽默色彩的音乐风格。第三首“小步舞曲”应该算是这首组曲的精华部分了,音乐轻快、典雅,钢琴织体的安排也十分巧妙、合理,各声部之间的关系协调、紧凑,特别是内声部的手法更具有独到之处,欣赏时会令人耳目一新。全曲结构完整,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是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中的精典。第四首“巴莱”(Ballet)是全曲中音乐风格较为朴实的一直作品,中间部分的华尔兹舞曲与前后部分的对比并没有改变作品的风格,仍给人一种全曲最终又回归于现实之中的感觉。
《苏格兰进行曲》(钢琴曲)
1891年,德彪西接受了一次较为奇异的创作委托。根据他人的记述,大致情况为:“约在1891年,在自己的简陋寓所里,德彪西接待了一位著名的苏格兰人麦内迪兹·里德将军的突然访问。这位将军对法语一窍不通,他把他那印刷精美的名片猛地放在了不知所措的作曲家面前,二人对视无语,面面相觑。这种状况直到被附近酒馆里一位懂法语和德语的人看到方才改变,经过翻译,德彪西知道了对方的想法,并欣然同意创作一部进行曲式的管弦乐作品,使它能够担当起特殊媒介的功能。在这位将军与他的祖先即古代罗斯伯爵们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而这些伯爵就是诸小岛上的君主。在作品最初的版本上印有这样的文字:“古代罗斯伯爵进行曲,由他们的后人麦内迪兹·里特将军继承,救世主的伟大十字架归于后代君主。”如此神秘、奇异的创作背景对音乐创作过程不能不产生一些影响。德彪西依将军之意,力求表现一种勇敢、乐观又具有乡土气息的音乐风格。首先,音乐模拟风笛音调奏出一段富于朝气和活力的旋律,配器上用一种特殊手法表现出风笛所具有的嗡嗡声,乐曲进行中有时坚定有力,有时又悠扬抒情,基本上达到了里特将军的要求,并在作品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以管弦乐来演奏此曲。但后来,德彪西将其改编为钢琴的四手联弹作品,使这首比较特殊的音乐作品得以流传至今,这就是《苏格兰进行曲——根据一首通俗的主题》。
1894年,德彪西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兴趣开始逐渐表现在他的创作之中,特别是对诗歌与绘画的爱好。不仅对他的音乐风格产生影响,有时还直接借用其题材、形式、手法、灵感等,使自己的音乐作品中纯音乐因素减少,综合性特色渐渐显露出来。最初,德彪西为自己喜爱的诗谱曲,以音乐来衬托诗的意境。后来,就直接用音乐来表达他对诗和绘画的感受,用音乐来刻画、渲染其他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意境。音乐由衬托作用发展到直接刻画、渲染,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德彪西音乐创作上的逐步成熟。
《欢乐岛》(钢琴曲)
《欢乐岛》是德彪西作品中比较无忧无虑但感官色彩最浓、同时又是雄心勃勃者之一。在这首以表现华托的油画《发舟苏台莱》为内容的作品中,德彪西试图要达到的效果不仅是暗示油画的主题内容,还要适应演奏上的特殊需要。这首作品可以说是作曲家在这一时期内的创作缩影,他那许多新奇的手法在这里都有所表现,如乐曲开始处半音与全音音142阶共同组成了一华彩乐段;以钢琴手法来表现管弦乐队的音响效果;用不同的音程关系、节奏比例、力度变幻来表现视觉性效果等等。在这方面,德彪西的其他钢琴作品大部望尘不及。为此,英国音乐家麦勒斯认为这首作品“是德彪西生平最美妙的作品”。从演奏技巧来看,全曲到处都可体现出德彪西在这方面所具有的天赋,就连他本人也对此表示不解。在给出版商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该曲的演奏,德彪西自己惊叹到“天哪!多么难弹啊!”技巧如此高深的作品无疑严重影响了它的广泛流传。1917年,该曲被莫林纳里改编成管弦乐曲。
《游戏》(芭蕾舞曲)
芭蕾舞剧《游戏》是由波兰血统的俄罗斯舞蹈家尼津斯基编剧并设计舞蹈的作品,1912年,德彪西为此剧创作了音乐。
这是一部非常具有诗意的舞剧音乐作品,它符合了德彪西长期以来所追求的音乐理想,即:一种在色彩、音乐形态各方面均存在着丰富的变化与自由的音乐形式。同样,这部作品也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只是在1913年5月15日首演时,恰好遇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正在巴黎轰动一时。相比之下,《游戏》不得不远离了它应有的辉煌时期,直至近年来才得以翻身。
剧情大意:傍晚的花园里,因为丢掉了一个网球,一个青年和两个姑娘正佯装在找球,实则彼此都在为和异性接触寻找机会。他们玩起捉迷藏的爱情游戏,相互赌气、争吵和拥抱,大盏的路灯在舞台上投下来耀眼的灯光,藏在暗处的一人投出了另一个网球,使他们三个意识到在被人窥探,便纷纷隐退到花园的黑暗处……
舞台上,看上去是神秘而略带暧昧意味的夜间景色。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在阴暗处,灯光强烈但却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德彪西对此剧一直不感兴趣,只是由于稿酬加倍并依据德彪西的意见更改了情节方才勉强答应为此剧创作音乐。德彪西对尼津斯基也印象不佳,他很讨厌这位舞蹈家追求所谓逼真的表演,对该剧中的舞蹈设计从没有说过一句称赞之词。不过,德彪西对创作该剧的音乐还是尽心竭力。
《游戏》的音乐可以被认为是二战以后多调性音乐的发源地。音乐一开始就引出了一连串的和弦进行,这是由全音音阶的所有音构成的。背景是弦乐声部的持续音。刺耳的和声效果使一位音乐批评家做出了这样的评论:“作曲家好像刚刚穿越了荆棘的灌木林,双手鲜血淋漓,恼羞成怒、神情沮丧、叫喊不停。然而,作品却又细腻精致,与尖锐、刺耳的和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玩具箱》(芭蕾舞曲)
《玩具箱》是儿童芭蕾舞剧,脚本作者是安德烈·海勒。德彪西1913年10月创作出了钢琴谱,之后由安德烈·卡普莱配器。1919年12月10日在巴黎抒情喜剧院举行了首演,此时,德彪西已去世1年半时间。
虽然人们把德彪西这部作品的钢琴手稿列入他的钢琴作品范畴,并举行过正式的演奏。但这部作品是以管弦乐队的形式来构思的,因此,更具乐队色彩。
剧情大意:在一个玩具箱里,一个玩偶士兵爱上了一个舞蹈演员洋娃娃,但这位美丽的洋娃娃却已经将自己的一腔真情草率地献给了另一个玩偶——凶恶、好斗的矮胖驼子。士兵与驼子发生了争斗,双方召集人马,士兵们与驼子的追随者爆发了一场战争。最后,那位为爱情而战的士兵负了伤,洋娃娃照看着他并渐渐爱上了他。此时,矮胖驼子也放弃了对洋娃娃的追求。于是皆大欢喜,士兵娶了洋娃娃并在玩具箱里生儿育女幸福生活,而那位矮胖驼子则到另一个玩具箱里当起了警察。
德彪西创作这部作品时,首先力求音乐的质朴无华,他说:“我要以典型的法国人性格来构思这部作品,既着眼于音乐脉络的清晰、活泼,又不故意卖弄。”他说作品是参照着自己在圣诞节或新年为儿童所写的哑剧音乐的方式创作的,只是“逗小朋友开心的小作品而已”。
乐曲中节奏活泼多变,旋律朴实单纯,虽有时有些奇特,但巧妙而谨慎的和声仍可看出作曲家在力求乐曲的简洁、质朴。因此,作品也受到了人们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