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壁画
45036300000001

第1章 原始时期壁画

从广义上讲,绘制在建筑物的墙壁上或岩石上以及其他如洞穴壁上的壁画、图案,都可以称为壁画,而绘于岩壁上的绘画亦称“岩画”。在建筑物上的壁画,大致可以分为粗地壁画、刷地壁画、绘制壁画、浮雕壁画、马赛克镶嵌壁画以及其他工艺材料壁画等等。传统的刷地壁画又分湿壁画和干壁画。中国古代壁画一般以绘制场所的不同而区分,有店堂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民居住宅壁画等。现代壁画主要目的是建筑装饰,与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合是最重要的,材料更加多样化,具有耐久性。

研究装饰壁画的起源,挖掘美感形式,探讨审美的观念,这是至关重要的。

有关装饰美的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萌芽。它的起因,不同流派的史学家和美学家有着不同解释,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有一派认为美之产生,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本能,就像吃喝拉撒睡一般,是生理的、感官上的需求;另外一种说法,提出美是派生出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起源于生产劳动,而它的存在又具有功利作用。

原始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只有在生存环境得以保证并有所改善,早期人类才能产生美的要求。而美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所以说,美的产生与存在,与生存相关。从现存的资料可以看出,先民们的装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身体的装饰,这种装饰又可分成身体之外的(如纹身、扩大耳垂等);二是对劳动工具的装饰,如石斧的雕琢等;第三类装饰是对环境的装饰,如洞窟壁画、岩画等等。有的美学家认为早期的装饰具有功利性,比如纹身就不像后来的京剧脸谱是为了好看,而是用来吓唬同类或其他动物;再比如用兽骨、牙等做成的项链,用来显示猎人的战斗力,记录所猎杀的动物的次数。还有一种说法,人体装饰被认为与性有关,他们为了讨好或吸引异性而在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美化、装饰。在人体自身进行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祭祀。装饰形式是具有象征性和神秘性的,颜色的使用往往鲜艳而强烈,隐喻着生命、生死、血液等深层含义。石刀、石斧这一类工具的装饰则完全出自功利的演化,原始人在追求锋利、便于使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现了形式感,如对称、均衡等等,而这些形式感就是形式美法则的内容之一。

涂抹、描绘或镌刻在洞穴中、崖壁上的原始壁画,据说是与图腾崇拜有关;也有的人认为是一种能动行为,与如今的公用建筑装饰功能一致;还有的视其为文字的早期现象,用以记录某些事、物或者用来与别的族群相交流。

原始部落生活中的图腾崇拜产生了原始装饰的一部分。图腾是原始民族家借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特征符号,以表示其社会组织或部落的血统。也有些原始民族并无所谓的图腾,但他们要供奉某种自己创造的形象符号,如鸟面人身像等等,这也可以被当成图腾文化之一种。这种对特殊符号的崇拜,就叫做图腾崇拜。图腾崇拜被视为原始宗教的发端、宗教艺术之起点。

对艺术起源的不同认识导致解释点各不相同。然而,除了以上分析的各种原因,恐怕不能避开娱乐和感官享受方面的因素。在原始生活状态下,人们的主要活动也都在此举行。最早的洞穴壁画的创作者也是作品的仅有欣赏者,他们的创作是为自我服务,没有别人的评价,也不需要讨好于谁,他们是自由、散漫的。

原始时代,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代。但相对于地球及人类的发展,即使是从原始社会算到今天,也还只是非常短暂的。据地质学的研究,地球已存在46亿年以上了,根据考古学的现有成果,表明人类在石器时代以后才不过四千年左右。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有2~3百万年的历史,被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壁画历史,大约要从新石器时代以后说起,也就是距今有5~7千年的历史。

最早之壁画历史,似乎可以从岩画、洞穴壁画开始。公元前3世纪我国的战国时代就已有记载,如《韩非子》以及汉代的司马迁的《史记》、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都记述了一些有关岩画的资料。据统计,中国的原始岩画群遍布19个省区,100余个县(旗)。

在几十种结论当中,最有说服力的,是认为岩画的图像主要用于记事以及早期文字产生的萌芽,它是人类最原始的“石壁文化”。中国南北方各地的岩画,多以猎人、弓箭、动物以及植物形象为主,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谋求生存之目的,其年代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另一些岩画与生殖、巫术等内容有关,以一些较为抽象的图形隐喻繁洐、生殖方面的崇拜。这些岩画的产生,大致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4000年左右。

岩画在我国分布的地区比较广泛,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广西、西藏以及江苏、福建等地方比较集中,大量存在着新石器时期的原始岩画。研究岩画的困难点主要在它的内容是什么和它们的创作年代怎样。目前比较可靠的研究方法,一般使用考古学的放射性碳—14来断代,并结合出土文物来推测岩画年代。当然,结合古文献资料,研究其工艺手段、艺术风格、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的相关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岩画往往都石质较差,天然腐蚀严重,这也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当下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它的起始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其下限在唐、宋;或者是分为三期,第一期在春秋战国以前,第二期在秦汉、南北朝时期,第三期由唐宋至西夏。面对岩画图像,一般反映生活场面的比较容易理解,如狩猎等;但另外一些较抽象或完全抽象的图像,就不那么容易辨认了,如有些图案就是反映早期生殖繁衍方面的内容,直接描绘生殖器官,或使之抽象化,就很不容易判断。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原始艺术,洞穴壁画也好,岩画也好,它确立了中国绘画的线性造型语言,开启了壁画艺术的先河,滋养了青铜艺术、汉代石刻艺术的表现技法,也奠定了汉字的结构形态。总之,作为一种原始艺术,岩画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岩画以简单的造型语汇、简朴的形象意识,奠定了中国绘画——尤其是壁画的雏形,开始了环境装饰的先声。

远古岩画的造型语言确立了中国壁画的线型框架结构,它以最基本的造型元素点、线的组合来完成画面结构。这种表现方式,自唐代以降,形成了中国壁画程式性特征,即造型手段的三平:平面构图、平面造型、平面设色。

早期人类认识世界、表现物质的方式,与人类童年的智力情况比较相似。如观察与表现太阳,就以圆圈及放射性光线来完成牛和羊等动物的侧影、持弓箭的人形等等,不关心细节以及色彩的斑斓变化,而关注于结构的本质特征。这种先型语汇直接导致了中国绘画一脉相承的审美原则。

岩画对于后世壁画的重要启迪还在于造型的抽象化和符号化,这种审美共识生成岩画形象的简洁、生动、鲜明,具有一目了然的抽象之美。早期的象形文字(也有人称之为“图画文字”)由此而诞生,如山水日月、鹿马牛羊等等。这种以线造型的意念规范,对后世各种造型艺术都有明显的延续痕迹。

以上所述的岩画之特点,从许多遗留至今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内蒙古乌兰察布山石岩画,生动地刻画了原始猎人的狩猎场面,表现了原始人类谋求生存的斗争状态;除此之外,还有多组群舞的形象,疑是在表达收获后的愉快心情;而另一些人对着太阳膜拜,具有神秘色彩,与早期宗教崇拜有关。内蒙古另一处比较集中的岩画群集中在阴山,有大量舞蹈场面,所描绘的人物都戴有头饰,身上佩有饰物。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刻绘在一块平整的岩石上,有多处人面形象、农作物以及抽象的符号,有很多种破译结论,普遍认为与祈祷式的宗教活动有关。新疆也有多处岩画群,所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有狩猎、放牧、征战、舞蹈以及建筑物等等,其中的狩猎场面惊心动魄,一群猎人围住一头野牛,手持长矛、拉弓射箭,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能力。而在甘肃、青海等地的岩画,则与后来出土的彩陶装饰纹样则有许多共同之处,由此可以断定它们的大致年代和当时人物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

宁夏的贺兰山,集中了成千上万的原始岩画,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早期壁画画廊。贺兰山崖画属游牧民族的艺术创作,艺术手法活泼自由,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和含义不明的抽象画面;对人物的表现最为丰富,有狩猎、舞蹈、交媾、膜拜等等。

云南岩画是整个南方系统岩画的重要代表,广泛分布于怒江、澜沧江、红河和金沙江等流域。其中在沧源、麻栗坡等地最为集中。它们的表现技法完全不同于北方,贺兰山和阴山的岩画实际上是岩刻,雕琢在岩石上,以凹线造型。而云南岩画的特点在于技法上使用涂绘为主,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有50余处。云南岩画的描绘形象更加丰富,形象也更加生动,有戴面具人物,有配尾饰人物、牵牛人物、狩猎人物;动物有牛、猴、蜥蜴、蛙、蛇、象、猪、鸟等;还有太阳、月亮、云霞、星辰等;穴居、房屋、道路也在表现范围之内。

福建仙字潭摩崖石刻是东南沿海地区有代表性的早期壁画,它的特点是高度抽象化和符号化,介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人们对自然以及超自然现象进行抗争的奋斗记录,是形象思维的创造性标志。此处的岩画与阴山、贺兰山、乌兰察布等地相距数千里,但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舞蹈人物形象、如人面形;在工艺上都采用敲凿或磨刻将画面刻在岩石上。

古代的壁画艺术,由岩画、洞穴壁画,一步步走进住宅,登堂入室,进而发展到住房的顶部,逐步走向成熟。尽管原始人类的简陋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仍可以从现存的其他出土文物上进行推断,分析与之相关的事或物,找出原始岩画与建筑壁画之关系。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原始岩画实例存在,在非洲、欧洲、美洲等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这种早期的文化现象。

原始社会后期,氏族公社开始解体,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明显,私有制逐步显现出来。中国历史进入夏、商、周时期,开始了奴隶制阶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