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壁画
45036300000013

第13章 佛教石窟壁画

中国的佛教石窟壁画,除了敦煌莫高窟以外,还有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等,都有很多壁画遗存,它们与敦煌莫高窟(包括榆林窟)被合称为中国四大宝窟,是中国壁画的博物馆。

一、榆林窟

榆林窟在甘肃安西县城南约70公里处,离敦煌一百多里,现存洞窟41个。大约始凿于北魏,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均有建造。现遗存壁画1000余平方米,内容有佛像、菩萨、佛经故事以及花卉植物、装饰图案、供养人像等等。中唐时期的大幅西方净土变、莫勒变等壁画,场面宏大,结构严密,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与吴道子的画风遥相呼应是唐代壁画的精品。五代至宋时期的壁画,逐渐形成程式化风格,活力减弱。西夏壁画中的供养人像均着西夏服饰,题记亦使用西夏文字。元代壁画的水月观音像金碧辉煌,而密宗曼陀罗体现了时代风格。

榆林窟壁画与敦煌壁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为整个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榆林窟的供养人像最具特色,其中曹议金夫人像最有代表性,装饰性很强,以圆形弧线为造型特点,体现在脸庞、发式、领口、地毯等位置,给人以柔和的视觉效果;而背景中的柱子、衣裙的折纹等直线,与弧线形成对比,显出柔和中的庄重。色彩处理成暖色为主,画面没有色彩上的强对比,散布着许多绿色的小点,使画面色彩活跃、丰富。构图上的特点明显,仆从的尺度与主人的尺度差别不大,好像站得远点,并利用柱子分隔空间,使画面均衡、和谐。

纵观中国壁画,佛教壁画占据着一个较大的比例。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公认的原始考证材料为《三国志·魏志》注引《魏略》中的几句话:“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施王使尹存口受浮屠经”,这可能是中国人之佛之始。佛教石窟造像及壁画艺术随之传入中国,按现存遗址的走向分析,主要有西北路线,也就是丝绸之路一线;有从锡兰(斯利兰卡)到广州一线;有从尼泊尔到西藏、从缅甸到云南一线,显示出从印度一带渐渐传入内地的播散脉络。

二、天水麦积山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壁画群,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现存壁画约1000余平方米。其中北魏时期壁画较多,其中飞天造型比较有特点,线条流畅,色彩亮丽。莲花装饰图案随处可见,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气氛。洞窟顶部以及四壁都绘有内容连续的佛经故事、大型经变等。麦积山壁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西方净土变》,人物和建筑众多,构图复杂而严谨,气势宏伟。这是中国石窟壁画中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一幅净土变。

三、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壁画也是中国壁画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章。窟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35公里的小积山中,现存从西秦至明清各代的壁画近1000平方米。炳灵寺石窟壁画与其他石窟形式一样,是与石雕或泥塑一起共同表现佛教艺术的壁画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与雕塑完全不同,它对石窟建筑不仅起到装饰作用,也能表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在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特征和艺术风格。西秦的壁画主要在169窟中,完成于建弘元年(420年)前后,主要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供养人像、装饰图案等等;题材是说法图、维摩诘图、天龙八部、千佛等;构图错落有致,造型准确;绘画技法以传统的线描为主,用线流畅,有些画像采用了晕染的手法,略有立体感;所使用料石矿物质的石青、石绿、土红等,效果持久,颜色沉着,明快协调。炳灵寺壁画中的西秦时期作品,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代表作。明代艺人在改造、翻修唐时石窟时,为了绘制新的壁画而大量地损毁了一些前代壁画,致使唐代壁画很少。现存的唐代作品多为雕相周围的窟壁装饰,如华盖、云纹、卷草枝叶等等图案。

明代壁画是利用了前代的洞壁,并覆盖前代壁画而重新做底、重新绘制。这个时期的形式为藏传佛教壁画,有佛(释迦佛、长寿佛)、祖师(宗喀巴、米拉日巴、莲花生)、菩萨(四臂观音、文殊菩萨、绿度母、白度母)、秘修本尊(大威德金刚、密迹金刚)、护法、罗汉等。造型风格比较独特而统一,线条细密、刚劲有力、色彩非常强烈。炳灵寺石窟营建开凿历时八个朝代;长达1000余年,留下许多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题材的壁画,艺术手法和风格丰富多变,这也是炳灵寺石窟不同于其他石窟的特点之一。这些壁画中有些已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只是在宋代以后逐渐衰落,但它的色彩效果至今变化不大,说明矿物质颜料性能稳定,不易褪色。

四、龟兹石窟

龟兹石窟群的建造年代大约起自东汉衰至唐代,均属于龟兹境内,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拜城一带。除了克孜尔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克孜尔朵哈千佛洞等等,这些石窟的壁画,被统称为“龟兹壁画”。壁画普遍采用勾线、平涂和晕染相结合的重彩画法,用线力度均匀,颜色大致可分为石青、石绿、赭石、朱砂、白色等,色调明快,形成了一种独特画面效果,被称为“西域画风”。壁画题材取佛祖释迦牟尼为主,包括诸菩萨、众弟子以及佛教故事伎乐飞天、供养人像等等。令人痛心的是龟兹除了因为年代久远的自然损坏以外,还有大量壁画被盗往国外,人为损毁也极为严重,现存壁画已经无一完整。

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壁画群当属拜城克孜尔石窟、库车森木塞姆石窟等。其中库车森木塞姆石窟壁画的创作年代约在南北朝到隋唐年代,现存52个洞窟,窟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克内什村西北。库车森木塞姆壁画是按小乘派经律绘制的,除本生故事、说法外,还有乐舞供养以及山村景观等。壁画绘制以土红色线条勾勒,平涂设色,用晕染法体现明暗变化,画面构图饱满,人物密集,形成龟兹壁画特有的艺术风格,明显受到中亚、西亚艺术的影响。

石窟壁画艺术是我国最丰富的艺术宝库,但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宋、元以后大规模的石窟开凿已非常少见,对佛教的崇拜已被广泛散布于城镇乡村的寺庙所取代。元代只有一个特例是出现在山西太原附近的龙山石窟,这是一座独立的道教石窟群,但已经没有壁画遗存,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明代的窟龛开凿仅有极少几处,较为突出的是山西平顺县宝岩寺石窟,艺术方面无可取之处。到清代,石窟造像已完全绝迹,但热衷于对前代石窟艺术进行翻修的人倒是为数不少,其结果是不仅没有留下什么好的作品,反而大量地破坏了壁画的原貌,有些甚至变成不伦不类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