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沿时光的河流,上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然后顺流而下,做一次漂流,其惊险程度,会比黄河漂流、长江漂流更惊心动魄。
上溯到3600年前的商代,你会发现地球上大多数地方蛮荒未开,而河南大地文明之光闪烁明亮。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在河南发育成长,向四周传播扩散。
在森林密布的河流两岸,走在体格强健、穿粗麻布衣服的古人中,你会听到他们在传诵一个名字——伊尹。这人是那时候的英雄,商王朝的开国名相。他辅佐商汤,打败暴虐的夏桀,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武力改朝换代。
新的王朝“宽以治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使天下万方(古国)归心,“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诗·商颂·殷武》)。由此,众多的古国逐渐汇集成一体化的国家系统,华夏民族逐渐形成。
其后,商王朝打造出灿烂的青铜时代,成为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走过这段历程,你才有机会看到后来秦皇汉武的恢宏、唐宗宋祖的阔大。
这篇文章,希望能让你走近伊尹和那段逝去的岁月。
一、厨师出身的“总理”
伊尹祠周围很安静,脚踩在麦田松软的黄土上,发出轻微的“噗噗”的声音。山里的地金贵,青青的麦苗不留一点缝隙地“包围”着不大的祠堂,直长到了墙根。
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总理”,在商王朝的地位,相当于周王朝的姜子牙、蜀汉的诸葛亮,是史书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名相。按照《吕氏春秋》、《水经注》等古籍的记载,这位3600年前的风云人物就出生在这一带。
伊尹祠规模不大,正殿5间,东西两配殿各3间,前门一座,第一眼给人的感觉是三个字:够沧桑!小小的四合院内瓦砾遍地,凌乱的蒿草一米多高,一棵老梧桐下的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整个祠堂灰瓦灰墙的色调暗淡,房顶满是枯叶,正殿后墙坍塌,失去支撑的屋脊也塌下一边。
姬朝武老人,退休后致力于搜集有关伊尹的史料、传说和遗迹。他听人说在一条水渠的下面,有一块关于伊尹的清代石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老人一合计,他们每人出了200多元钱,雇农民把石碑挖了上来。姬朝武说,要再不保护,关于伊尹的古迹“一点也没有了”!伊尹祠是老人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指着荒芜的院落,老人说,以前院里密密的都是古柏,最大的两三个人合抱粗细,站在院里看不到太阳。1958年“大跃进”时,全部被砍光了。
现在已经没人能说清楚伊尹祠始建于何年何月了,只知道古人曾多次重修过。现存的房屋是清朝道光年间在明伊尹祠的废墟上重建的,而明代又是在古祠的废墟上重建的。明代永乐年间,一位胡姓尚书来凭吊伊尹时,看到古祠瓦砾遍地,已成废墟,非常感伤,动员当地士绅捐资重建了伊尹祠。属于伊尹的年代实在太久远了,这个祠堂的重建成了各朝代的“接力赛”。当地人说,伊尹祠周围的麦子都长不好,因为“下面膝盖深的地方铺了一层砖”,可见伊尹祠的规模曾经远比今天大。
伊尹祠前,有一小石碑,据说是胡尚书当年所立,蹲下细看,碑上字迹模糊,啥也看不清楚了。看样子,古人认为最坚固的石头,最长久的碑刻,也抵不住岁月剥蚀。
3600年前的人和事,实在太古老了,那时候,没有洛阳、西安、开封这些“古都”,更没有北京、南京、杭州这些“新贵”,地球上大多数地方蛮荒未开。伊尹后过了1000余年,商王朝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后,他的后裔孔子才在山东曲阜出生,长大后整理古文明、思考人生,广收门徒,开宗立派,成为后世的“至圣先师”。
伊尹的故事很少有文字记载,主要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的,关于伊尹的出生的传说有很浓的神话色彩。《吕氏春秋》、《水经注》的记载基本相同:一位有莘国的女子采桑时,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洞(空桑)里拾到个男婴,抱回去献给了国君,国君把婴儿交给他的厨师抚养。
随后有人追查婴儿的来历:他的母亲在伊水边住,梦见神人告诉她,看到家里的石臼出了水,赶紧往东走,千万别回头。第二天早上,她看到石臼出了水,赶忙喊邻居们逃命,自己往东走了5公里,忍不住回头看,自己的家已是一片泽国,这一回头不打紧,她的身体变成了空桑。于是国君让这个男婴以伊为姓,这就是伊尹。
伊尹自幼聪慧,勤学上进,他不但跟着养父学了一手烹调好手艺,还足智多谋,聪明异常,志向远大。
关于伊尹如何出人头地,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很耳熟:他的博学与韬略闻名天下,商汤求贤若渴,三次派人去请,最终打动了他;第二种说法带点浪漫色彩:商汤为了得到他,不惜使出“美男计”,娶了有莘国公主,使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来到了商国;第三种说法可能最真实:伊尹不过是陪嫁的奴隶,很擅长做饭,但有段时间他给商汤做的饭不是咸就是淡,引得商汤询问他,他就“以滋味说汤”,从做饭谈到治国,一番高论,让商汤对他另眼相看,把这个厨师越级提拔,直接任命为商国的“国务院总理”。
不管伊尹和商汤如何相知,后来的结果是没有争议的:伊尹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帮助商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并先后辅佐4位商王,奠定了商朝600多年的基业,把华夏古文明带入青铜时代的鼎盛。
伊尹还是民间的厨神。相传他的烹饪技术十分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说他做的菜久放不腐坏熟而不透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咸而不涩口,辛辣不过度,淡而不寡味,肥而不油腻。《本味篇》是中国烹饪史上最早的文献,记载的便是伊尹跟商汤之间关于怎样调和五味的讨论。所以今天的厨师们还很怀念这位“有出息”的老前辈,把他敬为“祖师爷”。
由于年代久远,又没有当时的文字资料,伊尹的出生地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出生在开封陈留附近,还有人说他出生在山西合阳。在商丘,也有伊尹的墓地。
二、自称太阳的暴君
暮色四合的傍晚,环顾四周群山,林木稀疏,植被稀少,伊洛河上游的丘陵地带差不多都这样。但时光倒退数千年,伊尹在这块土地上呼吸的时候,这里却是树大林深,清泉潺潺,伊尹生于“空桑”的传说,就说明这里当年桑林遍布。
伊洛河流域,曾是华夏文明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伊尹时,这里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
夏朝从大禹开始,到桀灭亡,传14世,17王,有400多年的历史。夏桀的国都,据说就在今天偃师的二里头。这个国家的范围,北到山西的长治,南达淮河流域,西到陕西华山一带,东至山东河济之间。当然,夏王朝并不是后来大一统帝国,它直接统治区之外,有众多臣服的小古国(部落),当时号称“万方(邦)”。伊尹所在的有莘国,和商汤的商国,都是夏王朝的诸侯国,要向夏称臣纳贡。
地处豫东亳地(今商丘)的商国,在夏桀时强大起来,具备了和夏抗衡的实力。豫东、豫西两大势力,酝酿着一场决战。
传说夏桀身材魁梧,力气大得能把鹿角折断,能赤手与虎豹搏斗,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名的大暴君,暴虐无道,荒淫无耻。
夏桀并没意识到来自商汤的威胁,“赋敛无度,万民甚苦”,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有大臣劝告他时,夏桀不以为然地哑然失笑:“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老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灭亡。”当时大臣关龙逢是个“死心眼”,硬着脖子劝夏桀,结果被砍了头。
知道了夏桀的话,恨得牙痒痒的百姓传诵开了一个“段子”:“你这个太阳啊,啥时候死去?我愿意和你一起灭亡!”
在豫东,伊尹辅佐商汤悄没声地树立另一种形象。野外,商汤看到有人四面张网,祷告说:“小鸟啊,从四面八方都进我的网里吧!”商汤说:“噫!怎么能把天下的鸟捕尽呢!”于是就把网揭开了三面,也祷告说:“往左边可以;想往右边也可以。不听劝告的,就要被我网住了。”与“一网打尽”的贪婪相比,“网开一面”显示了宽以待人的风范,那些人人自危的小国国君听了这故事,对商汤很是放心:“商汤这个人真够意思,对禽兽都恁宽厚!”
那时候,人们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忠于夏桀的葛国(今宁陵),国君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做祭品。”
于是商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做祭品。但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商汤给葛伯“挖了个坑”,让人们看够了他的无赖相后,名正言顺地出兵吞并了葛国,还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威望。
商汤的名声越来越大,夏桀暴政下的人们对他“心向往之”。《书·大传》记载:“夏人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归于亳?(为何不投奔亳地)盍归于亳?亳亦大矣!”
三、史无前例的“汤武革命”
商汤的举动多少引起了夏桀的警觉,他把商汤召到都城,然后关押在夏台(今禹州市)。伊尹等人忙给夏桀送去美女10人和大批珍宝,见了美女的夏桀心里一高兴,就把商汤放了回去。这大概是夏桀办的最弱智的事儿,后来被商汤千里追逐,客死异乡,他还后悔得肠子疼。这一幕,极像多年后殷纣王对周文王先拘后放,让人感叹历史惊人的相似。
回到商丘的商汤如同龙归大海,加紧扩张自己的势力。在伊尹等人的谋划下,商汤制定了先弱后强,由近及远,逐个剪除夏桀羽翼的策略。继灭葛国后,商汤带领军队陆续灭掉夏的属国韦(今滑县)、顾(今范县)、昆吾(今许昌)等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从而完成对夏的战略包围。
多年经营,商汤的力量不断壮大。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桀进贡,试探夏桀的实力。夏桀果然大怒,征调九夷的兵力,要讨伐商汤。伊尹一看夏桀还能调动九夷的部队,认为灭夏时机还不成熟,马上劝商汤向夏桀请罪,恢复向夏桀进贡。
一年后,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九夷中一些部落也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商汤再次停止向夏桀进贡。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之师不听从他的命令了。到此时,商汤和伊尹才认为伐桀的时机完全成熟,于是果断下令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