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任何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既有相互滋生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古代维医认为火、气、水、土四种物质对人体有重大影响,于是对这四种物质的属性进行研究,并作了广泛的联系。例如,把各种体液、器官、组织、生理和病理现象,按事物的不同属性、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为四大物质,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各种疾病进行辨症论治,以便达到除病延年的目的。实际上维医的这种按四大物质归纳事物的方法并不注重物质本身,而是按其特点概括出不同事物的属性,如火的性质为干热,特点是上炎,因此凡有这种特性的事物便称之为火。这四大物质之间又有着相生、相克及半生、半克的关系。例如,火克水,水克火,土克气,气克土是相克关系;火与气,气与火,气与水,水与气,土与火,火与土,土与水,水与土是半生、半克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变化与发展。相乘和相侮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四大物质中任何一种太过或不及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相乘是过度的相克,相侮是反向相克又叫“反克”。维医用相乘、相侮解释各种病理现象。
二、气质学说
由四大物质的性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新的属性,称为气质。自然界所有物质均有气质,其属性由四大物质中的某一种物质的偏盛而决定。气质分为平和气质和非平和气质。维医学尤其重视人类的气质。
1.平和气质
在相互对立的属性中,不受制约,保持中庸,处于自然的相互适应的状态,叫平和气质。它又可细分为八种,即不同类型平和气质、同类型平和气质,不同性别型平和气质、同性别型平和气质,不同地域型平和气质、同地域型平和气质,个人型平和气质、状况型平和气质。
2.非平和气质
非平和气质分为单纯型非平和气质及复杂型非平和气质。其中单纯型非平和气质又分为绝对热性、绝对湿性、绝对寒性和绝对干性四种气质。而复杂型非平和气质也可分为干热性(火)、湿热性(空气)、干寒性(土)和湿寒性(水)四种气质。
3.人类的气质
人的自然气质有四种,它不是以自然环境对人的面容肤色等的影响,而是以身体的自然状况为标准。
(1)干热气质的特征。目色偏黄,口苦舌干,体热,喜凉处及冷食,脉强带数,小便微赤偏黄。此外,在心理状态方面也有相应的特点,如急躁易怒,动作迅猛,敏感粗忙,感情强烈,克制力低,少寐等。易患神经系统疾病、肝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干热性药物及食物均有不利影响。
(2)湿热气质的特征。湿热气质是最佳气质,这种人的肌肉、脂肪较为发达,热量较高,面色红润,皮肤光泽,动作灵敏有力,口甜,多呵欠,睡眠多,手脚容易麻木等。心理方面的特点是性情愉快、开朗,思维能力较强,对外界较敏感,克制力较强。易患皮肤病、心血管疾病和肾病等。对这种人湿热性药物及食物均有不利影响。
(3)湿寒气质的特征。面色白,皮下脂肪较多,皮肤透明松软偏凉。心理方面的特点是:性情较沉重,对外界反映迟钝,兴奋迟缓,兴奋后恢复原状较慢,体力、智力比湿热气质者差。易患关节炎、瘫痪等,但容易治疗。湿寒性药及食物均有不利影响。
(4)干寒气质的特征。身体肌肉较紧,但形体较瘦,身体较凉,脂肪较少,面稍黑,少寐等。心理方面的特点是,性情较忧郁,感情脆弱,爱空想,胆小,较多不切合实际的思维,正确思维能力较低,精神痛苦,不愿交往,易患精神和神经性疾病。
三、力的学说
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推动智力和体力活动的因素称为力。根据力的存在部位和功能可将其分为生命力、精神力和自然力三种。
1.生命力
心脏是生命力的中心。生命力通过心脏的活动产生和完成大小血液循环。虽然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控制能力是由精神力来完成的,但这些心理现象实际表现于心脏。
2.精神力
其中心在脑部,分为感觉力和活动力。
(1)感觉力。可感受来自人体内外器官传送的各种知觉(信息)。分为体外感觉力和体内感觉力两类。
体外感觉力又分视觉力、嗅觉力、听觉力、味觉力和知觉力五种。外界各种事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声音以及冷热、干湿、软硬等均通过体外五种感觉器官(眼、耳、舌、鼻、皮肤)的感觉力传送到脑的前部并在那里得到反映。体外感觉器官虽然能感觉出事物的物质一面,但对其内容和活动却不能作出判断,这只能靠体内感觉力来完成。
体内感觉力也分为五种,即共觉力、印象力、判断力、感应力和记忆力。共觉力——体外五种感觉器官所感觉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反映在共觉力之中,并在那里得到统一。眼睛看到的东西耳朵感受不到,而共觉力则同时感觉出不同感觉器官所反映出来的感觉。印象力——为思考、想像和回忆力的统称。各种感觉器官所感受的事物的内容反映在共觉力的中心,虽然产生感觉的事物已经消散,但其形象、气味等通过思考、想像力来保存,并能通过回忆力加以再现。判断力——大脑高级神经的思维活动,是支配智慧和理智的中心。它能够把印象力保存的内容逐一地分开或组合,从而作出总结或判断。感应力——联想事物的含义和内容的中心,是一种自然而奥妙的力。它能辨别出利与弊、好与坏、胆大与畏惧、喜与怒、爱与恨、哀与乐等的内容,是一种自然(天生)的现象。记忆力——保存人的神经系统所反映的一切内容的精神仓库。
(2)活动力。分为激发力(成因力)和工作力两种。激发力——激发人做或不做某种事、进行或回避某种行为的力。例如,一个人打算做一件事,但如果没有激发力,就不会产生向往和追求。所以激发力又称为志向力或向往、追求力。志向力中又包括反抗力,如一个人想做一件事,但受到某种不利的刺激,为保护自己便可产生反抗力。工作力——完成一项活动的力,可发动有关器官协调工作,并且需要智慧力的协助。
3.自然力
自然力系指为补充生命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通过生命力、精神力而从脑、心、肝等器官产生的的力。它从胚胎时期开始营养人体全身,为人体的成长和成熟打下了基础。当自然力不足时,会引起精神力和生命力的异常,破坏支配器官或被支配器官的功能,甚至使四体液失去平衡,导致全身营养不足性疾病。自然力的中心在于肝脏。它分为先天(原发)力和后天(继发)力。先天力——系指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的自然力。后天力——产生胚胎后的力。
医疗实践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维医学在其理论的指导下确立了一整套较为严谨的临床医疗体系,其中主要有诊断、治疗的方法及原理,临床用药的方法与原则等。
诊断学包括常见症状、检查疾病的方法、诊断原则和步骤等。
一、常见症状
维医对常见症状的认识一般概括为以下23种。
(1)发热。维医认为人体所需的热量是在人体自然力的支配下,以胆液质和血液质的形式不断产生、消耗和补充,并将多余的热量通过皮肤、肺和体液(如黏液质和胆液质)等途径自行调节,以维持体内热量的平衡。如果体内调节机能出现障碍,体内热量过多就会引起发热。发热分为每日性发热、体液性发热(胆液质性发热、血液质性发热、黏液质性发热、胆液质性发热)、消瘦性发热和感染性发热等。
(2)疼痛。为体内寒性(黏液质或黑胆质)旺盛使神经受寒,或热性(胆液质或血液质)旺盛使神经受热,神经受压迫,外伤,炎症和毒性物的刺激等原因而引起的症状。引起疼痛的病种很多,诊断时要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疼痛发作和持续的时间,疼痛的放射和转移以及疼痛的减轻和加重的诱因等进行鉴别诊断。
(3)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分为非危险性异常呼吸、危险性异常呼吸和喘气性呼吸三类。非危险性异常呼吸分为大呼吸、小呼吸、用力呼吸、长呼吸、短呼吸、快呼吸、慢呼吸、相继性呼吸、先后呼吸、热呼吸、冷呼吸、连续性呼吸、震颤性呼吸、嗅呼吸、窒息性呼吸、非情愿性呼吸、微弱呼吸、鼻翼性呼吸等18种。危险性异常呼吸分为节律失调异常呼吸、潮式呼吸、一侧肺呼吸、困难的呼吸、蹲坐式呼吸等五种。喘气性呼吸困难分为伤风感冒性喘气、炎症性喘气、心原性喘气、气性喘气、干燥性喘气、寒性喘气和异常体液性喘气等七种。
(4)咳嗽。根据咳嗽的病因、特点和处理的不同,分为气质失调性咳喘、炎症性咳嗽、心原性咳嗽、环境污染性咳嗽等多种。气质失调性咳嗽分为非体液性和体液性咳嗽两大类。根据咳嗽的性质又分为干性咳嗽、湿性咳嗽、定期咳嗽、非定期咳嗽、有声咳嗽、无声(嘶哑性)咳嗽等。
(5)咯血。系指咳嗽时排出呼吸道及肺部的出血。它是在呼吸道和肺内疾病的影响下血管壁受到损害,血管撮住力减弱,排泄力增强而引起的症状。
(6)心悸。患者自己感觉心跳或心慌,并伴有心前区不适和喘气。心悸分为气质失调性心悸、心原性心悸和体弱性心悸三大类。气质失调性心悸又分为非体液性和体液性两种。
(7)水肿。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两大类。前者又分为心原性水肿、肾原性水肿、肝原性水肿、肌肉性水肿、妊娠性水肿和月经性水肿等。
(8)恶心呕吐。是由于胃的非体液性或体液性气质失调,撮住力减弱,排泄力增强或脑部疾患和变质饮食的刺激而引起的。呕吐分为胃原性和脑原性两类。前者先恶心后呕吐;后者先头痛后呕吐。胃原性呕吐的性质与注入胃内的体液类型和食物有关。
(9)呕血。系指呕吐时排出食道和胃内的出血。其病因是血液质旺盛,血液质稀释,食道和胃壁血管撮住力减弱,排泄力增强,血管壁有毒性炎症以及溃疡和癌症等。
(10)吞咽困难。分为气质失调性吞咽困难、精神失调性吞咽困难和体液性吞咽困难三种。气质失调性吞咽困难分为热性的和寒性的两种。气质失调也可能为全身性或局部性。气质失调性吞咽困难与咽部或食道的异常有关。精神失调性吞咽困难与精神力的过强有关。前者咽部或食道痉挛,后者咽部或食道麻痹。体液性吞咽困难系指咽部或食道因炎症、溃疡、疤痕或肿瘤而造成狭窄。气质失调性和精神失调性吞咽困难是暂时性的,体液性吞咽困难是进行性的。
(11)腹泻。表现为粪便稀薄且排泄次数增多。腹泻分为胃原性腹泻、肝原性腹泻和肠原性腹泻三大类。胃原性腹泻分为非体液胃原性寒性腹泻、体液性胃原性寒性腹泻、胃黏膜脱落性腹泻、异常脑原性胃原性腹泻和胃原性食物性腹泻五种。肝原性腹泻分为肝原性脓性腹泻和肝原性肉水样腹泻两种。肠原性腹泻分为肠原性血性腹泻、肠原性脓性腹泻、肠原性体液性腹泻三种。其中肠原性血性腹泻分为肠黏膜脱落性出血性腹泻、肠黏膜盐碱体液性脱落出血性腹泻、肠黏膜胆液质性脱落出血性腹泻、干便性肠黏膜脱落性出血性腹泻、毒物(药)性肠黏膜脱落性腹泻和肠黏膜腐烂性出血性腹泻等。
(12)便血。系指排便时排出消化道内的出血。消化道的溃疡、结核、癌症、息肉,某些传染病的危象期,消化道黏膜血管腐烂、损伤等均可造成消化道内出血。若属上消化道少量出血则粪便黑硬,若出血量大则粪便黑并稀;若属下消化道出血则粪便呈暗红或深红色;若属直肠或肛腔出血则粪便可见鲜红血并且便后肛门滴流。
(13)腹胀。系指胃肠腔内积气过多。其原因是胃肠内第一消化或肝内第二消化受到障碍,肠的寒性气质增高,肠内胆液质不足,支配胃肠的精神力减弱或增强。需多食大麦、扁豆、南瓜、牛肉和山羊肉等食物。
(14)腹水。系指腹腔内积水过多。腹水分为肝原性腹水、心原性腹水、肾原性腹水、腹膜炎症性腹水、肝脾等脏器受伤性水肿和癌症性腹水等。
(15)面色苍白。分为贫血性苍白和精神性苍白两种。贫血由慢性或急性失血或造血功能障碍所致。造血功能障碍与缺乏营养、自然力减弱,或消化障碍、自然热降低、脾功能紊乱、体内消耗性疾病或肝和骨髓的造血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精神性苍白是暂时性的。
(16)黄疸。表现为全身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分为浅黄疸和深(黑)黄疸两种。前者由血液中过多混入胆液质所致,见于肝热旺盛、肝炎、肝硬化、肝癌、胆管阻塞和全身性传染病的危象期等。深(黑)黄疸除了有浅黄疸的病因外,还有脾胃之间胆液质的通道出现阻塞,胆液质旺盛、胆液质过多混入血液中,脾脏胆液质的吸收力和撮住力减弱等。
(17)小便异常。包括尿痛、排尿次数增多或减少、尿量增多或减少、少尿或无尿、排尿困难、尿失禁、血尿和尿混浊等。
(18)眩晕。表现为站立时感到眼前发黑及周围的东西旋转。前者系供应脑的新鲜空气突然不足,陈旧性气体暂时增多而挡住视网膜所致。后者系胃内异常气体上升到脑而影响视力所致。眩晕分为血液质性、胆液质性、黏液质性、非体液热性或寒性、中暑性、损伤性、饥饿性、脑病性、贫血性和体位性眩晕等。
(19)食欲不振。人的食欲与全身和消化系统器官的气质、体液平衡、三大力,人体素质、消化、感应力,精神因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很大。不想进食称作食欲减退;既无饥饿感,又不想进食称作食欲不振。
(20)失眠。造成失眠的原因是全身和脑的气质异常,脑内干热或干寒性增高,盐碱性黏液质侵占脑组织,精神状况和消化功能异常,胃内产生的异常气体上升至脑部,精神疲劳,疼痛或瘙痒刺激和饥饿等。
(21)瘫痪和麻痹。表现为全身或半身或身体某一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同时受到障碍。只有感觉障碍称为麻痹。其原因是脑、神经和肌腱的湿寒性旺盛,感觉力和运动力减弱,脑和神经以及肌腱萎缩,脑阻塞以及脑、脊髓和神经损伤、被压迫等。
(22)精神和神志异常。系精神力异常的一种表现。如精神紧张、精神低落、神志迷糊、神志不清和昏迷等。
(23)瘙痒。系由已变质的血液质、胆液质和盐碱性黏液质等刺激皮肤的神经,或皮肤不洁导致毛孔阻塞等而引起。
二、检查疾病的方法
维医检查疾病的方法分一般检查方法和特殊检查方法两种。
一般检查方法有望诊、问诊、触诊、叩诊、听诊和闻诊等。触诊分为浅触诊和深触诊两种。切脉属于浅触诊。维医通过切脉了解患者在病态期的气质、体液、三大力等的各种状态,以及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情况,以此估计疾病的程度和病情的预后等。维医切脉时用四指。切在前壁靠近腕关节的桡动脉上且左右相对照。切脉时注意脉搏的长短、粗细、强弱、深浅、快慢、软硬,以及充盈度、冷热节律、形状等。维医把病态脉象大体分为鼠尾弱脉、鼠尾强脉、锯齿脉、洪脉、虫蠕脉、蚁走脉、双峰脉、双起脉(代脉)、震脉和促脉等。特殊检查包括小便、大便、痰、脓液、腹水等的检查,现已开始使用化验、X光、心电图和超声波等现代医学的特殊检查法,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