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与疾病不断作斗争而创造出来的医学体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简称维医学或维医。
形成与发展
新疆地区在古代属西域的范围。西汉时期政府开拓和统一西域以后,横穿西域的“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东西方医药相继荟萃在中亚腹地新疆,这就刺激了当地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在隋唐统辖西域的前半期(公元6世纪),当地民医辈出,著书译书成风,医药交流极为活跃。9世纪中叶后,生活在漠北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后经唐政府批准改为回鹘),由于回纥汗国遭受饥荒和疾疫,经济濒于崩溃,又受异族袭击,其大部分迁到西域。西迁后定居西域的回鹘,既融合了早先就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操突厥语各部落,又融合了西汉以来移居到这里的汉族人;他们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阗语的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长期相处,繁荣发展,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祖先经历了草原游牧和塔里木盆地农业两种经济生活方式,其医学也深受这两种方式的影响。11世纪后,由于维吾尔族信仰了伊斯兰教,也受到了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医学的影响。维医学正是在积累和发展本民族医学的基础上,又汲取东西方不同地区和民族医药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了具有维吾尔民族特点的传统医学体系。
一、起源
新疆地区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因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这一特点也在维医学中得到体现。在古代,这一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或部落。除少数几个民族或部落转入农业生活外,大多数长期在天山南北过着游牧的生活。还有些民族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阗语,从事农牧业生活。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维吾尔”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团结”、“联合”。在不同历史时期,汉文史籍曾有“袁纥”(北魏)、“韦纥”(隋)、回纥、回鹘(唐、宋)、“畏兀儿”(元、明)等不同称谓。
回鹘和古代其他民族一样,由于过着游牧生活,时刻遭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他们早就懂得利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治疗病痛。例如,人们早已用黏土、蒜汁和草香涂抹肢体来预防害虫,用灼热的细砂掩埋肢体来解除关节疼痛。西域地区物产丰富,也为当地人民提供足够的治疗疾病的药物。
早期的维医学经历过一段蒙昧时期。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除朴素的药物、物理疗法外,巫术治疗也曾占有重要位置。当时,人们信奉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在后来的回纥族中,男巫师叫萨满,女巫师叫乌答,他们玩占卜、除鬼,也用祷告、药物等治病。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一带开始有了较为先进的医疗活动。如炒麦皮热敷、草药水沐浴、按摩、烤灼、接骨及尸体防腐的方法等等。从墓葬出土的骨骸中可知,早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西域人已有一定水平的外科技术及接骨方法。有些骨骸中头颅骨的钻孔表明其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在他们生活过的山区岩壁上,还遗留动物和人不可分离的岩画,如天山呼图壁县红山大型生殖岩画及许多山脉中放牧岩画,大量反映了当今所见到的鹿、羊、马、牛等20多种家养和野生动物。从所刻画的动物上能够看出,他们已开始认识和注意动物的某些脏器、血肉、筋骨、脑和角等对人体所具有的医疗保健作用。
二、汉唐时期
自汉武帝派遣张骞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中原汉族的医药知识和成就传到西域,而西域的丰富物产和医药输入内地,并且经这一地区与阿拉伯等国家进行了频繁的医药交流。这种交流一直持续到唐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些西域物产,其中包括胡桃、胡蒜、胡豆(鹰嘴豆)、石榴、红花等药用植物。还有《史记》中记载的康居国(古西域地区一小国)的“浮苡草”;悦般国(古西域一小国)的“止血药”;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的“石流黄、雌黄、胡粉和沙盐绿”;呼似密国的“琥珀”;波斯国的“水银、郁金、苏合香、青木香、柯犁勒、安息香”;天竺国(古印度别称)的“白真檀、石密”;西域女国的“朱砂和麝香”等,都反映了当时西域诸国的医药状况;而中原汉医的一些常用方剂和诊断技术也传到西域。如汉代武威药简、唐代高昌针灸经。又如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手抄文献中有《张文仲疗风方》《神农本草经》《焉婆五脏论》和《诸医方髓》,还有唐人方等。唐代政府在新疆东部三州和安息州(都护府)设置的类官制中,有经学博士及医学博士各一人,掌管教授生徒和医治疾病。
由于处在丝绸之路的关隘地带,印度医学中四元素学说在维医学中也有所反映,并由此而传入中原,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唐代《千金要方》中都有记载。公元5世纪前流行于鄯善、于阗和龟兹古代王国的佉卢文书,曾记载疾病名:“肿胀”、“结节癞”、“疥癣”,正常生理现象名:“怀胎”、“肌肤洁白”、“目洁眼明”,及药物中的“酥油”、“葡萄酒”、“石榴”、“茜草”、“胡椒”、“姜”、“小豆蔻”等都与今天维医的病名、药名等基本相同。
公元7世纪的《于阗医学文献》中记述了治疗疾病的方药。公元8世纪初,唐代天宝年间,于阗维吾尔名医比吉·赞巴希拉汗应聘入藏,担任王室侍医,曾把自己翻译的《医学宝鉴》《伤科精义》《尸体图鉴》《甘露宝鉴》等10余种医书献给藏王,藏王赤德祖赞令人将书集中收藏,统一命名为《王室养生保健全书》。比吉·赞巴希拉汉告老返回于阗前,曾将有关人体解剖的书籍和包括诸症治疗、切脉秘诀等内容的医学巨著《黄色比吉经函》一起献给藏王赤松德赞。
公元9世纪左右的《回鹘医学文献》,是反映当时高昌回鹘王朝医学的片断材料,其内容包括临床各科疾病、治疗与药方。疾病方面包括病理、生理、内、外(骨伤)、妇、儿和五官等科的疾病;治疗包括食物疗法、药物疗法(内服和外敷)、护理、冷热敷、灸烙、放血、穿刺、骨折时夹板固定、天然水疗、日疗和精神疗法;药物方面有牛角、尿、乳汁、羚羊角、斯迪系、库尔木克、库衣木,牛、猪、狼和兔的胆汁,麝香、海狸香、硇砂、胡杨胶、桑木干、红檀香、白檀香、葡萄醋、黑胡椒、芝麻、蒜和白铅粉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自10世纪开始,新疆南疆地区处在喀拉汗王朝时期,此时有两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即《突厥语大词典》和《福乐智慧》。马合穆德·喀什噶里所著的《突厥语大词典》中记载的临床各科疾病、治疗方法、处方和药物的格调与《回鹘医学文献》一脉相承,例如,服用疯狗的脑能治疗狂犬咬伤,食用骆驼肉和大麦混合的饭能治疗夜尿症,将硼砂和麝香混合放在牙上能治疗牙疼等。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乐智慧》提到人的生、老、病、死都与自然界的四大物质(火、气、水、土)及自身产生的四体液(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黑胆质)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论述了四大物质在体内的运转机制,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说明维吾尔漠北医学文化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新时期医学文化的开始。这时期有一位著名医学家马合木德·伊本拉西德·伊本阿里·喀什噶里,他将自己的医疗技术,诸如用茴香酒治疗白癜风,用人参治疗阳痿,洋茴香、阿育魏实、卡拉菜子和米子治疗弱视等,传授给波斯学者穆罕默德·伊本·艾比孜克里亚。那时,在新疆阿图什(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麦歇德村成立了萨齐也学堂,它是包括医学专科在内的综合性的院校。该校最著名的维吾尔外科医学家伊麻地丁·喀什噶里,多次奔赴战场成功地完成了手术,他高超的医技和人道主义精神,得到国王的恩赐,奖给他战马和战刀。他用毕生的精力写出《注大医典》,赠与国王。
维吾尔医学的基础理论在喀拉汗王朝时期提高到新的阶段,它包括四大物质(火、空气、水、土)学说、气质学说和四体液学说等,这些理论指导着临床的医疗实践;根据药物的四种属性——热、寒、干、湿理论调理药性,调整平衡。虽然,喀拉汗王朝时期的许多回鹘人的著作未能保留下来,但从当时的《福乐智慧》及元代以后维吾尔医家撰写的许多著作中可以得到证明。
宋金元时期贾马力丁·阿克萨拉依11世纪生于和田墨玉县阿克萨拉依村。他的代表作《白色宫殿》(阿克萨拉依),他以本村村名为他的医著名,本书1899年在印度出版,并被印度德里伊斯兰医学院用作教材。该书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全身各器官疾病的治疗、药物和方剂,是一本较系统的维医学专著,至今仍享有盛誉。12世纪末13世纪初,西辽政权统治时期,和田一位名医艾拉马·阿拉依丁·马合木德·和田尼著《医学法规》和《治疗精则》,其手抄本一直流传至今。
元代统治者由于民族、宗教等原因,对畏兀儿(元代对维吾尔之称)、阿拉伯医都比较重视。元政府设置广惠司(即后来的回回药物院),该院主持编出《回回药方》(36卷),现仅存残卷,其中收载的药方就有维医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维医的某些医药知识和用药习惯。
在察合台(14~16世纪)后期,塔里木盆地出现了一位名医努肉孜阿訇(14世纪),他在行医中培养了很多徒弟,擅长利用当地草药治病,后来定居麦盖提。至今麦盖提人民对他的墓地都十分崇敬,称为“努肉孜阿訇寝陵”。以后在新疆出现割据王国的时代,医学事业得到了发展,国王们除要求在宫中的医生们撰写医药著作外,还确定专职人员抄写一部分医书,现在有些人手中仍保存有当时抄写并印有国王印玺的医学著作。
《医学辞典》(苏拉赫)是由加马力·哈尔西医生在喀什噶里用波斯文撰写的以维医学理论为主的词典。它还包括自然、地理、气象、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三、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维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一些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和田名医毛拉·阿热甫·和田尼,从儿童时代起就受其父亲和祖父的教育,后来成了翻译家。17岁时,他到莎车,受教于其父塔依尔阿訇的师傅和祖师胡加赛德尔丁·伊热维。同时,又拜师于当地的医学大师、贤知者马合穆德汗,刻苦学习医学理论、临床知识及药物学。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和田。7年后,他在驼队的帮助下,跋涉浩瀚的沙漠,越过喀喇昆仑山到印度,为伊麻木热巴尼服务了3年。他通过教授学生和行医,终于成为一位有名望的学者。他回到和田后,用波斯语撰写了《治疗伤寒的可信之言》一书。他通过实践证实芳香类药物对于治疗政府官员等脑力劳动者所患疾病较为有效。他论述了十几种心脏及大脑疾病的实质,并把40种芳香类药物按单方及复方分类,写成《对智力者及国王有益方》一书,经医学家墨拉那·阿西日夫·艾力萨赫布推荐给印度国王。他后来又花了7年时间用突厥语写成《治疗指南》(代斯吐肉勒·依拉吉),这本书代表了他一生的成就。
拜德热丁·苏皮阿訇是18、19世纪喀什噶里地区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1832年生于喀什噶里五代行医的家庭。他学识渊博,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1864年被任为宫廷御医。1872年写成《验方锁要》(西伯依库鲁甫)一书,至今仍为维医学的重要文献。
马吾拉吉·胡赛音汗·太吉力也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和诗人,1894年生于叶城县一医生的家庭。在叶城县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并创办了学校,用察合台文、波斯语、阿拉伯语写过抒情诗。他着重从事心脏病、肺病以及用蛇肉和蛇毒治疗螃蟹病(癌症)的研究。他写了很多科学著作和医学著作,其中《太吉力之课》在喀什噶里出版,还有许多医学手抄本至今在民间流传。他在其创办的学校中教授出许多学生,很多人成为发展现代维医学的骨干。
四、近代
自西洋医学传入后,维医和中医一样,也曾受到排挤、歧视甚至被取消。但在个别地方仍有维医开设简易的家庭病床,如吐鲁番吐峪沟村托乎提·尼牙孜医生,一面接纳远地病人,一面教授生徒。当时,莎车、库车、于阗等地,也像叶城太吉力经文学校一样,在开设天文、地理、数学和经文等课程的同时,还开设维医药课程。完成5~10年的学业后,愿意从事医学的学生被留下来,经过临床考查合格后,被准许行医。如优素甫·阿吉·喀什噶里,在当时经文学校获得初级教育后,又在喀什王家学堂学习阿拉伯、波斯语文和宗教知识,后又跟随吐鲁番名医木伊丁·阿訇学习医药知识,不到30岁已成为出色的医生。他长期在喀什从事维医工作,但毕竟势单力薄,难以改变维医所处的衰微的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维医获得了新生。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中医政策的指引下,维医学的宝贵遗产得到发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陆续兴办了30多所维吾尔医医院,一般医院中都开设维医专科,还成立了新疆维吾尔医专科学校和新疆维吾尔医研究室,以开展维医医疗、教育和科研工作。
许多有名望的维医被授予学术职称,政府鼓励他们带徒弟,著书立说,总结经验。在科研方面,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治疗糖尿病、白癜风、胃溃疡、冠心病等疾病以及药品剂型改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许多已故著名维医的学术著作得到整理出版,如优素甫·阿吉的《小医典》(卡农且)、吐尔迪·买买提的《维吾尔医治疗手册》、吐尔迪·阿吉的《维吾尔医处方汇编》《维吾尔医常用药材》《维吾尔常用复方制剂手册》《维吾尔医常识》等维吾尔医药书籍,此外组织编写出版了维医各科大专教材十多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分卷的编纂出版,是维医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基础理论
一、四大物质学说
又称四要素学说。它是古代维吾尔族的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也是维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体验,认识到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物质——火、气、水、土,影响和制约着万物的生、长、盛、衰。
1.火(太阳)
位在高处,量为最轻,稀而无色,能发热。以升为特点,在一年四季、一日昼夜中,调节天地寒热,能给万物热量,使万物分解、成熟,能熔解或改变坚硬物质,能调节水、土之寒,使万物成色。属性为干热。
2.气(空气、风)
位于水火之间,量比火重,比水轻,因此在火之下,水之上。以动为特点,能调节太阳对水、土的强烈影响,填补空间,无孔不入,促进物质代谢,在万物生存中起重要作用。属性为湿热。
3.水
位于土之上。量比土轻、比气重,以流为特点,在所有生物的活动中,输送和溶解所需要的营养,防止万物由于太阳(热)的影响而被分化、腐蚀,通过各种渠道排泄万物所产生的废物。属性为湿寒。
4.土
位于水之下。量为最重,以静(沉)为特点,能保持万物的形状,提供生存场面,保存营养物,调节水所引起的过湿和火所引起的过热,从而保持平衡;还能对有些物质起到分解加工的作用。属性为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