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是地球上最多,也是分布最广的元素。据统计,氧几乎占地壳总质量的一半。氧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物质,人一星期不喝水才会造成死亡,但如果停止呼吸6~7分钟便会死亡。
那么,氧气是什么时候,由谁发现的呢?
自17世纪末至1774年的大约一百年间,欧洲曾流传着一种“燃素说”,这种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由这种火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而燃烧现象就是物体吸收与释放燃素的过程。尽管有人注意到空气对于燃烧现象是必不可少的,而燃素学说却把空气说成是具有吸收燃素的性质的物质。
1774年8月1日,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把氧化汞放在玻璃器皿中用聚光镜照射,发现它很快分解出气体来。瑞典人舍勒在1773年以前,通过加热某些硝酸盐,氧化物的方法也能制得它。但由于他们二人对燃素学说都深信不疑,仍未能对自己的发现作出科学的结论。直到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对这一系列实验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后,才把这种从氧化物中分解出来的,比普通空气更加助燃,助呼吸的气体命名为氧气。
可是,1807年,在俄国彼得堡科学院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德国汉学家朱利斯克拉普罗特宣读了一篇《第八世纪中国人的化学知识》的论文,此文后来刊登在1810年的《彼得堡科学院院刊》上。论文中说,他在1802年在一位朋友波尔南处见到一本中文手抄本《平龙认》,作者是中国人马和,该书写于唐朝至德元年(756年),书中提到,空气中有阴阳两气,阴气可以从加热青石,火硝、黑炭石中提取,水中也有阴气,它可以和硫磺等物质发生作用。这里的阴气指的就是氧气。因此,最早发现氧气的是中国人马和。
但是,《平龙认》这本书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也有人认为,这本书是伪造的。
应该指出的是在近代国外一些化学专著,如英国梅勒的《无机化学大全》。前苏联涅克拉索夫的《普通化学教程》中,也提到了中国人在八世纪时已经明确指出空气组成的复杂性,提出了制取氧气的方法。
氧气究竟是谁发明的?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