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
诗人金瑛曾有诗《石林》:
幽林何太僻,
万石凿深宫。
径转疑无路,
山鸣似有神。
这里描绘的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它在昆明东南120千米的路南县。
在路南,到处可见岩溶的石峰丛林,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石柱遍地皆是,这些石柱如塔似笋。有的高悬半空,有的直插地面,有的洞穿石扉,别有一番天地。有许多峰顶在长期风化下成为粗犷的造型。整个石林,无不奇峭峥嵘、横生竖叠、千形百态、万象毕呈。更有大石林中的莲花峰,如一巨石芙蓉,鹤立于众崖之间,又有小石林中的少女峰——传说中阿诗玛的化身。
曾有人说石林是“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奇峰插南斗”。石林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距今3亿年左右的古生代时,路南是巨大的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到了石炭纪,这里上升并长久地沉积,成为陆地,布满了厚度很大的海相石灰岩。当时,这里高温多雨,由于太阳的灼烤和雨水的冲蚀,石灰岩表面出现蜂窝一般的裂隙,水流沿这些裂隙向下渗透,逐渐溶蚀两旁的石灰岩,使裂隙更深更大,成为一道道的溶沟。久而久之,溶沟终于把它们分割成石林。随溶蚀作用的发展,渐渐地造出一片密布的石柱。景色美丽的岩石园林就这样形成了。
除了云南的路南,在许多湿热、有发达垂直裂隙分布的石灰岩地区,也有岩石园林出现。在我国只有广东的丹霞山、福建的武夷山和云南的路南三处石林。其中以路南的石林规模最大,景致最奇。
“鬼城堡”
在距乌鲁木齐市区100多千米的乌尔禾地区,方圆约30千米的地方,有一处罕见的风蚀地貌,山丘和山峰被风吹成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有的像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有的如北京的天坛,有的像古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像古希腊的教堂……鬼斧神工、奇妙无比。
在各式“建筑物”之间,有着谜一样的“道路”,弯弯曲曲,宛如出“城”的道路;但若真的沿着线路走,便让人晕头转向,宛如在走诸葛亮的八卦阵图。这是在古生代的早二迭纪,距今大约2.5~2.7亿年,风的力量把这里的岩层变成今日的奇观绝景;风季里,大风在“建筑物”之间横冲直撞,发出似鬼哭狼嚎的怪声,阴森可怖,夜里更甚,故人称“魔鬼城”。
风在一层层软硬不同的水平岩层(多半是砂岩和粘土质的页岩)上长期侵蚀,而形成沙漠中的风蚀城堡,诸如“魔鬼城”。
由于岩石本身的硬度不同,经过长期风化以及风挟沙粒的摩擦,松软的页岩很快被削低削平;或把岩层掏挖得深凹下去,残留在顶部的坚硬岩层又和凹下去的松软部分一起形成高低不同、奇形怪状的“建筑群落”。
城堡中谜一样的道路是怎样形成的呢?
风一般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岩石表面的裂隙要比其他任何地方更易受到侵蚀。这些原先分布于岩石表面的裂隙早就规定好了未来“道路”的基本路形,经过风沙长年的侵蚀,裂隙加深、加大,便形成鬼城堡里蛛网一样复杂的“道路”系统。
峨眉佛光
四川峨眉山,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来赞美它。云海、日出、佛光(又名宝光)为峨眉金顶三大奇观。
每当风静日朗的下午,游人从金顶向崖下望,会看到一个巨大的七彩光环浮于云际。光环从外到里,按红、橙、黄、绿、青、蓝、紫次序排列,有时阳光较弱,看到的只是几道彩环,层次模糊。游人举手投足,均映在光环中,如镜子一般。过去有人认为是菩萨佛光,便称其为佛光。古人有诗描述佛光道:“云成五彩现奇光,形似尼珠不可方。更有一桩奇异事,人人影在人中藏”。
为什么峨眉山会出现“宝光”呢?
在多云雾的山区,人立于山上,如果阳光从背后射来,而人的前面是波云或雾时,人影就会投射在由云层或雾层组成的屏幕上。当太阳光照到云雾表面,先在表面水滴上发生衍射分光作用,原来白色的阳光就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的光,这种光受到它们后面的水滴的反射,投入人们眼中,人就可以看到彩色的光环。光环的大小与云滴(或雾滴)的大小有关,云滴(或雾滴)越小,出现的光环越大;云滴(或雾滴)越大,光环越小。佛光出现时间的长短,决定于太阳光是否被云雾遮掩。如果浮云掩日,佛光立即隐没;云过日出,佛光会再次出现。
峨眉山的环境较特殊,这里森林茂郁,山下河流交错,密如蛛网,水汽来源充足,常常云雾缭绕。因此出现这种现象的机会较多。佛光不只在峨眉山才有,只要条件适宜,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新月形沙丘
沙漠像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大海,尽管有时飞沙走石,荒芜人迹,而其景色却充满了诗情画意。
沙漠里的沙丘,有的形如新月,有的状如鱼鳞,有的如大海中的怒涛,有的如明湖中的波纹……但多数沙丘,形似弯弯新月,而且是向一个方向排列,人们称它为“新月形沙丘”。
风是形成新月形沙丘的主要力量。沙漠里的风在一定季节常保持一定的主要风向。大风吹起的沙粒,遇到地面的阻碍物,落下来堆成一个个沙丘。当风吹到沙丘时,受到了阻挡,不能再顺利前进,这时候,一部分风顺着沙丘斜坡越过顶部继续前进;另一部分风向沙丘两边分开,绕过沙丘两侧再前进。
风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带动一部分砂粒与它同行。风遇沙丘,从沙丘顶部越过的风带走的砂粒比较少;而那些绕道从沙丘两侧经过的风,却把沙丘两侧的砂粒大量带走。这样连续不断地运动,使沙丘的中部顶着风吹来的那面凸出,两侧随着风向渐渐向前面伸出两个夹角,形成月牙儿的形状。
新月形沙丘因为受到风对它的推动,本身也在渐渐地顺着风向移动,并改变形态。它的剖面一般是向风的一面平缓、背风的一面陡峭。当沙丘连成链时,便形成一条条的新月形沙丘链。
五台山峰顶
人人皆知,文殊菩萨降生人世,鲁智深削发为僧,杨五郎修身养性的地方都在五台山。五台山又称清凉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县境内,距山西省会太原230千米,方圆500多里,主峰叶头峰,海拔3058米。这里峰岳层叠,沟壑纵横,河水淙淙,林木碧耸,盆地与山峦交错。
五台山历代佛事活跃,藏经丰富,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五台山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似台,分别为南台、北台、中台、西台、东台。五峰之内称台内,五峰之外称台外。
五台山以北台最为著名,海拔3200多米,是五台山的最高点,顶上有石砌灵应寺和一个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水池。立于台巅北望,朦胧可见北岳恒山山脉,气魄雄伟壮观。放眼四望,一览无余,云海蒸腾,景色奇特。
为什么五台山形状像五座平台呢?大约在两三千万年以前,这些“台子”的顶面原是一片平坦的地面,后来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使地面抬升隆起;再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水流、日晒等外力的剥蚀,破坏了原来的形态,分割成五座平台。现在平缓的台顶部分,就是过去地面的残存部分。五台山现已被列为我国重点文物的保护区和旅游区。
钟乳石和石笋
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一般都形成风景秀丽的景致。奇峰怪石,还有岩洞里各色各样的石笋、钟乳石,便是这风景的主角。它们像山间竹笋,像丛生的蘑菇,像下垂的冰柱,像擎天的中流砥柱,千姿百态。有的钟乳石,用手指轻弹,还会发出叮咚清脆的琴声。有时,无数纤细的钟乳石排列整齐,就像一挂美丽光亮的白色垂帘,令人暇想。
我们知道,是水对石灰岩的不断溶蚀才造成此佳景。但钟乳石如冬天屋檐下的冰柱,从上面垂下来;而石笋恰似雨后春笋从地面冒出来。
石灰岩洞顶上有很多裂隙,每一处裂隙都有水滴渗出。当水分蒸发,就会留下石灰质沉淀。一滴一滴……日长天久,石灰岩洞顶上的石灰岩愈积愈多,终于生成一个乳头——这是钟乳石的“童年”时代。此后,乳头外又包一层石灰质沉淀,越垂越长,形成钟乳石。
当洞顶上的水滴落下来,石灰质在地面沉淀,这样石笋对着钟乳石向上长。石笋底盘大,不易折断,因此“生长”速度快于钟乳石。当向下长的钟乳石与向上长的石笋接在一起时,就形成顶天立地的石柱,两头粗,中间细,宛如雕塑过一般;又恰似大海中的中流砥柱。
山、水、洞之美
一、山景之美
构成风景胜地的山脉,必须是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或是危岩奇石,形象毕肖。再配以山石的绚丽色彩与林木苍翠的映衬,就显现其幽雅、清秀、雄伟、挺拔的风姿。综观山景之美,大体有四种:
古人曾说:黄山归来不看岳。意思是黄山之美胜过五岳,摘天下群山美景之桂冠。黄山美于何因?
原来黄山是一座规模较大的花岗岩侵入体,它的矿物成分中由结晶颗粒比较均匀的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等组成。当岩体暴露于地表以后,长期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蚀和阳光的曝晒。岩石表面就产生均匀的“层层”剥落,岩体的轮廓显现出逶迤起伏的圆润线条,具有了独特的曲线美。再加上小块的开裂或崩落,在许多山脊、巨石上构成诸如“五老上天都”、“猪八戒背媳妇”、“仙人晒靴”、“犀牛望月”之类惟妙惟肖的形象。好事者再给以神话故事的解说,把僵死的石头或峰峦说得好像会走动,使游人获得神秘莫测的联想。
另外,花岗岩体在地壳运动中又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节理裂缝,甚至断层,再经过风化剥蚀,细小的缝隙逐步变成深邃狭窄的裂谷,如刀斧劈削一般。
于是,在巨大的岩体间显现出群峰壁立,陡峭万仞的“碧天削出金芙蓉”之妙景。同样的道理,也出现了“蓬莱三岛”、“梦笔生花”诸景,遂使黄山美景锦上添花了。
西岳华山、东岳泰山的部分山景,也同属这一类型。
桂林没有黄山那般雄伟峻峭的山岭,却以恬静、幽雅、娇媚而令人倾倒,特别在春雨迷茫的季节里,轻柔薄雾中隐现着青黛峰峦,一种天然的朦胧美不胜消受。无怪乎韩愈曾赞为“山如碧玉簪”,郭沫若也说:“拔地奇峰画卷开”,“奇峰八面玉玲珑”。
桂林山容的地质特征,在于当地石灰岩地层特别丰富,岩层厚,倾角小,在亚热带多雨湿润的气候环境里,水溶液中含有丰富的碳酸。虽然是弱酸,溶蚀作用极微,但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也会发生“水滴石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