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不知的世界常识全集
45060300000037

第37章 美丽的地球——非洲(2)

在图坦卡蒙陵墓被发现之前,考古学家对这位法老几乎一无所知。现在,墓中丰富的文物足以为考古学家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图景:图坦卡蒙和他的妻子安克赫森阿蒙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年轻伴侣,他们经常在一起玩叫做“塞尼特”和“二十方格”的游戏,他们还有过两个未足月就流产的女儿,这位君主喜欢喝不带甜味的葡萄酒,并且热爱狩猎活动……图坦卡蒙生于一个动荡的年代。他10岁登基,得到老臣埃耶、司库马雅和大将军霍连姆赫布的辅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的治理工作中去——看来这位血气方刚的少年天子很有希望成长为一代名君。然而,这一切在公元前1323年1月就戛然而止——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一位法老突然神秘地死去,死时只有19岁。此后不久,他的名字就从埃及的历史中被抹去了,并从此被尘封了3000多年。

打开图坦卡蒙的尸体古病理学家的工作多少有点类似于侦探,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古代的尸体早已不能倾诉自己的病情,所有结论都是根据残存下来的事实和逻辑推理得出的。

例如:为了研究一种现代传染病,需要弄清楚它的历史演变概况,古病理学家的工作对此就非常有帮助。了解一种人工制作或自然保存下来的木乃伊的软组织就可以了解许多传染病发展的状况。在一具第二十王朝的木乃伊中就发现有血吸虫属的卵,说明现在仍然威胁埃及人健康的血吸虫病在约2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另一种分析古人疾病的新技术是对粪便(或粪化石)进行研究。当粪便恢复水分后,能够提供关于是否存在肠道寄生虫的非常宝贵的资料。粪化石还可为我们提供有关古代人的饮食,特别是食用种子和其他谷物情况的资料。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果图坦卡蒙木乃伊是在今天被发现的,肯定会受到精心地保护,科学家可以借助各种无损伤技术(如X光、CAT技术)对它进行研究。但是,在卡特考古的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们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墓中的文物上,木乃伊本身被认为研究价值不大,常常遭到研究者的粗暴对待。

古病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空前繁荣起来。当时,开罗大学的解剖学教授道格拉斯·德里接手研究了图坦卡蒙的木乃伊。木乃伊在到达他手中时的状况已经相当糟糕:整个尸体已经变形,下葬时涂抹的药膏经过几千年的氧化已变得乌黑,将裹尸绷带牢牢粘成一块。为了取出木乃伊,德里教授毫不留情地动用了凿子和刀子。最后,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干脆把图坦卡蒙从腰椎处一分为二,才分段取出了木乃伊。德里把木乃伊的四肢从关节上卸下来,检查了骨骺和长骨的结合程度,最后得出结论:图坦卡蒙死于18~20岁之间。

这个结论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证实,病理学家的工作似乎告一段落了。可另一个问题又冒了出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法老年纪轻轻就命丧黄泉了呢?

1969年,英国利物浦大学的解剖学家R·C·哈里森博士获准进入图坦卡蒙的陵墓,与他同行的是一支由放射学家、牙医、内科医生和古生物学家组成的考古队。哈里森博士对图坦卡蒙木乃伊的各个部分都拍摄了X光片。曾经有人推断图坦卡蒙死于癌症,但脊椎X光片推翻了他死于癌症的假说。脑颅骨X光片显示出的是一个惊人的可能性:图坦卡蒙死于谋杀。

后来,哈里森博士在接受英国BBC广播公司采访时,曾指着X光片上颅骨底部的一片阴影,措辞谨慎地说:“这团阴影的边缘并无异常,但事实上可能是由该部位的一次脑膜内出血造成的。而这次内出血大概是后脑遭到重击的结果。反过来说,这一击极有可能就是导致图坦卡蒙死亡的原因。”

此后,这张X光片被转到一位医院放射科专家杰拉尔德·欧文博士手中。他对哈里森的看法表示同意,并且注意到脑颅内离血块不远的地方有一团阴影。他认为这可能是在血块上形成的一层骨化薄膜,医学上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从该部位的位置和牢固程度来看,这次重击恐怕不是摔伤跌倒造成的。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图坦卡蒙在侧身或俯身睡觉时遭到了袭击,并且在病床上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才死去。古病理学家为图坦卡蒙的死因提出了这个新的可能性,但鲍勃·布雷尔认为,单靠一张木乃伊的X光片就下结论未免草率。于是他开始试图在蛛丝马迹中寻找潜在的凶手和杀人动机。换句话说,他必须设法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谁会从图坦卡蒙的死亡中获得如此巨大的利益,以至于肯为此而冒险杀人?二是谁有这个机会?

耐人寻味的线索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并不容易,但年轻法老的猝然去世和他死后发生的一连串蹊跷的事情又隐约地说明了什么。布雷尔相信他能找到一些证据,于是他耐心地搜集起了几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目前保留下来的古埃及石刻上,图坦卡蒙的名字和徽标几乎都被刻意抹去。

第二条线索:种种迹象表明,法老死后,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安克赫森阿蒙似乎十分恐惧,甚至不合常理地请求埃及的夙敌赫梯国派王子接掌埃及王位,因为她不想下嫁给“仆人”,而这位倒霉的王子刚到边界就被杀害了。

第三条线索:位高权重的老臣埃耶在图坦卡蒙陵墓的壁画上占据着异常显赫的位置。

第四条线索:1931年,埃及一位古物学家发现了一枚刻有埃耶和安克赫森阿蒙名字的指环,而这只能意味着一件事情:他们两人结婚了。

第五条线索:埃耶继图坦卡蒙之后被称为法老。

……

线索是残缺不全的,因为许多事实都已被湮没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就目前找到的来说,尽管单个事件说明不了什么,但只要将有间接的证据串在一起就颇耐人寻味,因为矛头指向了同一个人——埃耶,他既有作案动机,又有作案机会。不仅如此,布雷尔还根据其他迹象推断,继埃耶之后登上王位的大将军霍连姆赫布很可能也知道此事,甚至参与了这一罪行。

那么,3000多年前的这起谋杀案是否真的发生过?发生的经过是否正如布雷尔所推测的那样?这一切已无从实际考证。即使罪行真的发生过,被害人和凶手也都归了尘土。然而,当人们回味这一切的时候,却不能不对现代科技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充满敬意。

你知道重女轻男的民族吗

祖卢族是南部非洲的民族之一。祖卢族男女青年求爱,是用交换珠织纪念品来表达的,这种纪念品就等于热情奔放的情书。在结婚的日期确定以后,少女在家要加强营养、增加饮食,为的是长得肥胖白嫩,好在结婚时体态丰满。结婚这天,亲朋好友都聚集在一起庆贺,新郎在人群中拉着新娘走进丛林。当新娘从丛林中出来后,便正式成为他的妻子了。

祖卢族素有重女轻男的习俗。婚后生出的第一个孩子如果是男孩,做妻子的便恳求丈夫的宽恕,还要发誓以后不再生男孩,如果她生的第二个孩子还是男孩的话,那妻子只好返回娘家,男的有权再找一个女子结婚。

非洲象为什么会吃岩石

东非国家肯尼亚的艾尔刚山区,是非洲象经常出没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奇怪的岩洞,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基塔姆山洞。令当地人惊讶的是,在每年干旱的季节里,常常会看到有非洲象成群结队地走进山洞,它们缓慢地穿过狭窄的通道,来到阴暗潮湿的中央大洞,用长长的象牙,在洞壁上挖凿下一块又一块岩石,接着又用自己的大鼻子卷起岩石,一口一口地吞到肚子里。吞完岩石以后,它们在山洞里稍微休息一会儿,领队的非洲象就发出集合的信号,象群又排着队走出山洞。

“非洲象吞吃岩石”的怪事儿传开以后,动物学家们感到十分惊奇:非洲象怎么会吞吃起岩石来啦?真让人迷惑不解。

后来,动物学家们专程来到肯尼亚的艾尔刚山区,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后才真相大白。原来在非洲象吃的植物里,硝酸钠盐的含量太少,而在这些山洞的岩石中,这种矿物质的含量却很高。差不多是这个地区植物含盐量的100多倍。非洲象吞吃岩石,就是为了补充食物中缺乏的这种盐分。特别是在干旱的季节里,身躯庞大的非洲象会大量出汗和分泌唾液,身体里的盐分消耗特别大,因此需要补充的盐分也就更多了。

你知道锤头果蝠吗

蝙蝠是兽类中向空中发展的一类飞行动物,全世界已知的有950种左右。其中最奇特的,可能要数非洲的锤头果蝠了。这种奇蝠,栖息在热带森林里,主要食果实,而不吃昆虫。

平时,锤头果蝠喜欢用后肢钩在树枝上倒挂着休息。它的整个头部多少有点像锤子,故得名“锤头果蝠”。实际上,我们把它的倒挂身体调正来看,它的头型更似马头。这种头形,在所有蝙蝠中是独一无二的。

锤头果蝠在兽类中具有最奇异的交配行为。每当繁殖季节,许多雄性锤头果蝠集中在一个地方,当雌性锤头果蝠飞行时,它们就发出“呱呱”的叫声。一只雄性锤头果蝠的发声系统,几乎占据了它的整个身体:喉部充满了绝大部分胸腔,把心脏和肺部挤在一边,而巨大的头部有扩大的颊囊、一个膨胀的鼻子和一个漏斗状的嘴巴。

雌性锤头果蝠在听到雄性锤头果蝠的求偶声时,竞相挑选1~2只叫声最响亮者。它们结偶以后,余下的雌幅再选择叫声较响亮者。一些叫声十分低沉的雄性锤头果幅,往往找不到“对象”,因为不少雌性锤头果蝠宁愿等待与“结过婚”的叫声响亮者结合,而不愿意同叫声低沉的“童子小官人”成亲。这种交配制度,在整个动物世界里可能也是十分罕见的。

揭开火鸟的神秘面纱

18世纪,一批欧洲人在德拉肯斯堡山脉地带定居,他们发现那里的草带酸味。后来,草原生态学家经过调查,证实那里确有一些草是酸的,但另外还有一些草是带甜味的。酸草主要生长在地势较高处,那里年降雨量多,土壤酸性重,所以生长的草也带酸味;而地势较低处气候干燥,土壤酸性低,生长出来的草就带甜味。按常理推测,无论是人还是一般动物,总是爱甜不爱酸。奇怪的是,非洲的火鸟几乎都在酸草地觅食而不在甜草地觅食,难道火鸟有特别喜欢酸味的怪癖?

奇怪的名字火鸟,学名“秃鹮”,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同属一类——鹮科,是鸟类王国里的珍稀种类。

由于火鸟有许多前人不知的神秘内幕,所以美国鸟类学家戴维·E·曼里博士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在非洲东南部德拉肯斯堡山脉地带考察,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火鸟的生活习性与其他鹮科鸟类不同。别的鹮科鸟通常营巢于乔木枝头、灌木丛里、芦苇中、偏僻小岛或平地上,而火鸟的巢几乎都筑在悬崖峭壁上;其他鹮科鸟类双足纤长,常常成群在沼泽和水边涉行,在浅水里或软泥中啄食蠕虫、虾蟹、贝类、小鱼和两栖动物,所以人们称之为“涉禽”;而火鸟则是以生活在陆地上的甲虫、蝗虫及其他多种昆虫为食,算不上是“涉禽”。据曼里博士观察,火鸟的觅食地点喜欢选择那些地面比较平坦、草丛比较低矮的草原,因为对它来说,这样的地方行动起来比较方便,也容易发现昆虫的踪迹。

火鸟的外貌和色泽很美。它那鲜红的长喙稍稍向下弯曲,头顶虽秃却长着鲜红色的肉冠,眼圈和头面两侧有白色皱褶,与红色的头顶和长喙形成鲜明的对照。双足鲜红,比一般鹮科鸟类短而健壮,适于在陆地上行走。全身的暗色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绿、蓝、棕……多种不同光泽,异常瑰丽。

人们为什么把秃鹮叫做“火鸟”呢?曼里博士在考察中,对秃鹮从觅食生态学的角度作了分析以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德拉肯斯堡山脉地带的广阔草原,面积足有37.8万平方千米,海拔高度为270~3300米,是一个独特的动物栖息“岛”。四周较低,生长着林木和半沙漠植物群落。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生活着许多独特的动物和植物,秃鹮就是其中之一。

南半球的季节与我国不同,6~8月为冬天,草原上的草已经干枯。为了防止自然火灾蔓延,当地人们每年都在此时划出一片草原放火焚烧枯草,开辟一道防火走廊。躲藏在草丛中的昆虫被火烧死烤焦,就成了秃鹮的美餐,它们不需要费多大力气,便可悠闲自在地边走边吃。由于这种鸟每到焚烧防火带时就出现在火烧过的地方,人们便称它为“火鸟”。

前面说过,火鸟生活在草原,有酸草,也有甜草,当地人都知道甜草的营养价值高于酸草,他们在开辟防止天然火灾的隔离带时,舍不得把甜草烧掉,因而每年放火烧的都是长酸草的地块。火鸟之所以选择酸草丛生地觅食,主要因为那里经过火烧后,觅食昆虫来得容易,而不是火鸟对酸草有什么特别的兴趣。

秃鹮的繁殖期与火烧草原的时间也相吻合,这对繁衍后代十分有利。在寒冷的冬大,大多数草原动物为觅食而发愁,而秃鹮却可在火烧地找到足够的食物。余下的时间就可用来筑巢、求偶、交配、产蛋和护幼。空闲时还可以梳理梳理羽毛,缩起头颈小鹮一番,或是在河中洗个澡。洗澡对秃鹮至关重要,因为它们长期在火烧地带觅食,身上沾满了灰尘,浴后会顿时感到浑身舒服。

6~7月间,火鸟开始交配。雄性火鸟之间在求偶期也会发生一些争执,但比其他鸟类要文雅得多,只是相互用长喙轻轻啄来啄去,不致发生流血事件。竞争获胜者跳到雌性火鸟背上,用长喙钳住其嘴进行交配。7月底8月初,雌鸟产下2~3枚带斑纹的蛋,雌鸟和雄鸟就双双守在窝里轮流担负孵化和守卫鸟蛋的义务,这在其他鸟类中是少见的。

到了8月底,雏鸟破壳而出。初出世的雏鸟在七个星期内足不出户,留在悬崖峭壁上的窝里,生活全靠双亲照料。这时,亲鸟忙忙碌碌,轮流外出寻食喂雏,留下来的一只负责保卫幼雏的安全,真不愧是鸟类中的模范父母。

雏鹮的羽毛是灰色的。到了发育后期开始拍打翅膀,练习飞行技术,在悬崖峭壁跳上跳下,为首次飞行做好准备。通常,从10月中旬到12月底雏鸟的羽毛可以长齐,再过2~3周就能跟随亲鸟到外面寻食吃,但这只能说是见习阶段,亲鸟还得继续为它们提供补充食品,再经过两个月的“传、帮、带”,新的一代才能真正自立。

南部非洲的12月正是初夏时分,草原上郁郁葱葱,大批牲畜把草地啃得犹如一片片平整的绿茵,草原上的昆虫数量也达到了一年中的高峰,它们成了年轻一代小火鸟的捕食对象。

由于人类的干扰和大量捕杀,火鸟分布区日益缩小,数量锐减。据1971年统计,仅存2000只左右。今天数目虽略有增加,但仍属于世界濒危动物之一。

有会“气功”的老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