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绢丝织物的国家。养蚕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近代考古发掘有关文献报道指明,在我国的原始社会,蚕丝利用秘密已经被人们发现,随着原始纺织术的产生和发展,养蚕丝织一系列的蚕事活动确实已经存在。证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土的原始纺织工具;二是出土的有关蚕桑丝织品的实物。在纺织工具方面: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各期遗存中,曾不止一次地出现了纺轮(缚)和骨针等原始纺织工具,其中以半坡遗址为最早,距今已有6000多年之久。在这个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陶制、石制纺轮。缚盘的直径在26~70毫米,孔径在3.5~12毫米,厚度在4~20毫米,重量12~66克之间,表明6000年前半坡人已能大致掌握不同粗细的纱线纺织技术。河姆渡文化早于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在这个文化层中不仅出土的纺织工具已经有了原始织机,且蚕茧纤维利用的秘密已被河姆渡人所掌握。这是我国养蚕起源最早的信息。能明确说明蚕已进入家养时代的另一个原始社会遗址,那就是1958年发掘的浙江吴兴县钱山漾遗址。遗址第二次发掘中,出土了一批丝织品,有绢片、丝带和丝线。遗物大部分保存在下层(第四层)的一个竹筐里,与这些丝织品同一层位同一深坑还出土了大批稻谷。考古工作者将稻谷标本用碳-14测定的结果,绝对年代距今4715±100年。据鉴定,这些绢片为平纹组织,丝带为带子组合,观察为10股,每股单丝3根,共计单绡30根编织而成。此外,出土的细丝带,编织方法与现代草帽鞭一样,有着两排平行的人字形织纹,体扁。但靠近尾端一节呈圆形。总之,从丝线绞捻组合、单丝纤维平整光洁以及条纹等方面考察,绢织物是先缫后织的。从而我们可以断定早在5000年前,钱山漾下层居民在茧丝利用上很可能已进入了家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