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又称“墨绣”。它是以精选少女的天然色发作绣线,具有淡雅不褪色、耐腐蚀、利于收藏等特点。
据史料考证,发绣起源于唐朝年间,民间少女表示对佛的虔诚,以自己的绺绺青丝精心绣制观音、如来佛像,朝夕焚香膜拜,视为大礼。
发绣以发代线,利用其本身黑、白、灰、黄、棕等自然的色体的色泽和细、柔、光、滑的特性,运用滚针、缠针、接针、切针等不同针法刺绣作品,图像生动,文雅,针迹细密,对比鲜明,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与丝绣相比,发绣还有耐磨耐蚀,永不褪色,富有弹性,利于收藏等特点。
发绣生产制作过程十分严谨,从搜集头发到筛发、选发、分档、分色、软化、退脂、加工处理等一套完整的科学处理程序,经特制后的各种头发,不霉、不烂、不蛀、不褪色。制作每一幅发绣作品都尽可能采用自然色,也称原色。特殊色发,用补色来弥补,但要求达到相当的固色牢度。通常情况下一幅精制的发绣作品,采用自然色越多越珍贵。从设计、勾样到刺绣的结束,要花费几十乃至于数百个工日,也只完成了一大半,还要装裱、嵌锦、配架,经过严格的检验,方能算全部完工。
发绣作品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弹性强、光泽好,而且精细,圆润、古朴、典雅,给人一种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真实美感。根据历史印证。在众多的绣品中,发绣是一枝独秀,保存的时间也最能长久,英国伦敦的博物院和日本正仓院珍藏着我国早期的发绣作品就是其中的例证。发绣艺术作品中外爱好者和收藏者也越来越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加,古老的艺术奇葩——发绣一定能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史料考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塑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早期发现的发绣还有,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中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系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间《倚琴伫月图》,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古代中国人视头发如生命,既有“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之古训,又有魏武帝曹操“割发代首”的传说,只有民间女子向情人表示爱情坚贞不渝时,才会以“青丝一缕”相赠。到唐代佛教鼎盛时期,虔诚信女方开始用自己的秀发,在丝绢上绣成观音或如来,朝夕顶礼膜拜,这便是最早的发绣了。发绣由于选材及题材等原因,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在2005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元、明时期的发绣精品《十八尊者册页》被众多买家看好,最终以人民币五百多万元成交。
“苏莹”发绣是苏州市苏莹发绣工艺有限公司推出的品牌产品,由国家工艺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专业设计师制作设计图案,刺绣工艺师指导绣工绣制而成。专业生产高档发绣产品。形成从设计到生产一整套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
苏莹发绣工艺有限公司的艺人们积极革新,在发绣技术上,从“双勾”基础上发展为“晕色”,不但能利用黑白两种发色绣制“双钩”白描形式的绣品,而且能利用头发的棕、黄、浅、灰等多种自然色相和色阶,以晕色的方法,绣制具有明暗关系的精美画面,使之具有水墨画的韵味,达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艺术效果。同时苏莹公司的艺人们还大胆运用滚,施,缠,套和虚,实等多种针法,在艺术挖掘上,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公司成功地绣制了《维摩演教图》、《八仙过海》、《八十七神仙卷》等多幅作品,每一幅都物象生动,神态逼真,备受国内外客人的青睐。其中《维摩演教图》已被苏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发绣用料之奇,描绘之精,作品的清静色雅,永不褪色,人们都以其罕见为贵,馈赠宾友。发绣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和喜爱,被世界各地的艺术鉴赏家誉为“天下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