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遥远的神话传说,我们感受着中华远古文明的墨香余韵。现在,再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去阅览一下新的篇章——夏·商·西周。
在这个时期,华夏文明的各个源流开始汇聚,最早的王朝定鼎中原,一个等级森严的阶级时代应运而生,古代文明开始兴起并走向了繁盛……
历史的必然——夏启即位
在禹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他也曾想按照部落内部原有的禅让制度,通过选举的方式,把自己手中的权利交给贤德的人。
最初,他选定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了,大家推选伯益作为继承人。伯益虽然帮助禹治水有功,但时间短,资格不够,人们都不拥护他,而拥护禹的儿子启。伯益也深知自己难负众望,决定让位给启,而启竟然一点也不客气,堂而皇之登上了王位。另一种说法是:伯益篡夺了禹的位子,启又杀死伯益夺回了领袖的职位。启的即位,破坏了禅让制。从此,父子兄弟相传的王位世袭制确立了。启建国后,划分天下为“九州”,委派亲信“九牧”来管理“九州”。启建立了军队,设置了管理国家的各种机构,并且开始征收赋税。这样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了。
九州与九牧
九州: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地理区域划分名称。人们普遍认为九州是大禹治水后划分的,州名说法不一。
九牧:远古传说中的官职。传说夏、商、周分天下为九州,州长官称牧,统称为九牧。
商汤灭夏
公元前16世纪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逐渐强大起来。成汤是商的诸侯王,也叫“商汤”。商汤在他的领导下,商部落很快发展成一个强大的部落。夏朝的统治在桀即位后,国势日渐衰落。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暴君,他大兴土木、荒淫无度,弄得众叛亲离。在这个时候,商汤乘机起兵讨伐。他首先在伊尹的帮助下,征服了许多夏王朝的属国。据说,商汤曾十一次对夏王朝的属国用兵,每一次都大获全胜。随着部落间征服战争的胜利,越来越多的部落开始臣服于商。在伊尹的谋划下,商汤直接向夏王朝发起挑战。夏桀大怒,调动九夷部落的军队讨伐商汤。但九夷部落的许多人也受不了夏桀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最后,双方在鸣条一带展开决战,商汤凭借优势的兵力,一举打败了夏桀的军队,历史上称为“商汤革命”。就这样,商王朝代替了夏王朝。
殷墟文化
商朝初期的国都,最初在黄河下游的亳,后来几经迁徙,才渡过黄河搬到了殷,就在现在的河南安阳的西北郊。商朝灭亡后,这里逐渐成了废墟,所以被称做“殷墟”。
殷墟玉人近代以来,在安阳一带出土了大量的甲骨、青铜器、兵器和生活用具,这些出土文物,都是殷商文化的见证。中华民族有记载的历史,就是由殷墟文化开始的。
盘庚迁殷
商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都城在亳。在以后漫长的300年间,都城共搬迁过五次。商朝早期不停的迁都,这一直是历史上一个未解之谜,目前经过历史学家多年考证,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商朝早期农业还处于粗耕阶段,人们并不知道给土地施肥,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土地就不够肥沃,粮食就要减产了,于是人们不得不迁到别的地方重新开垦田地。到了盘庚即位的时候,农业开始进入了精耕时期。
盘庚是个能干而又贤明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生产不稳定的局面,决心再迁一次都。可大部分的商都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放弃稳定的富贵生活,反对迁都。甚至还有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大乱。
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盘庚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找来反对迁都的那些贵族,耐心的劝导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可是你们不但不理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想要改变我的主意,那是办不到的。”由于盘庚态度坚决,终于挫败了反对势力,将都城搬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迁都后,盘庚整顿吏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
干支记日法
“干支记日法”是用“十天干”(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依其顺序记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早在夏朝之时就被商部落的人使用了。“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相配第一日为甲子,第二日为乙丑,第三日为丙寅……以此类推,直到第六十日为止。用这种方法反复循环,可长期记录下去。
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历史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我国在殷商时期,已经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用青铜制作的各种鼎、鬲、觥等,被称为贵重之物,最初没有用于农业生产,而被用作礼器、祭器和生活用具,作为贵族权力的象征。此外还用青铜制成兵器,商朝军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装备。
商朝的青铜文化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鼎盛期,其中精美的青铜器有司母戊大方鼎、龙虎铜尊、四羊方尊。青铜文化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1500多年历史,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相始终。
发达的青铜制造业
商朝早期的炼炉,一种是用灰陶大口尊、红陶大口缸加工而成;另一种纯是草拌泥而成。当时的青铜器都是一次性铸成,所以一个模具只能用一次,生产效率低。到了商朝晚期,青铜制造技术日趋成熟,淘汰了早期的炼炉,出现了形似头盔的红色陶制坩锅——“将军盔”,操作起来灵活方便,还出现了土炉式、土坑式的炼炉,增大了熔铜量,提高了生产速度,青铜制造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盘庚迁殷以后,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到武丁时达到了商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商王武丁继位后,他觉得要振兴商朝,要做一个像商汤那样的明君,就应有一个像伊尹那样的人来帮助他。傅说他听说有个叫傅说的人具有很高的才能,武丁很想任用他,遗憾的是他的奴隶身份是不能辅佑国君的。左思右想,武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有一天起床,他假意梦中得到了先王商汤的授意,说有一个名为傅说的人能辅佐我治理好国家,要人去找。手下的人根据武丁所描绘的姓名和身材相貌,分头寻找。恰巧这时傅说因事触犯了奴隶主,正由监工押着做苦功。寻找傅说的人听说后,跑去一看,各项条件都符合,就立即请傅说上车,急忙赶奔殷城,送进了王宫。武丁亲自给傅说脱掉囚衣,当众宣布解除他的奴隶身份,任命他辅佐治理国家。奴隶主虽然心里不服,可一想他是先王推荐的人,也就不敢反对,而且还跑来祝贺,表示愿意和傅说一同治理国家。而傅说也不负众望,果然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仅用三年的功夫,就帮助武丁把商朝治理的井然有序。历史上把这个时期成为“武丁盛世”。
商王武丁
武丁虽是商王盘庚的后代,但他从小就不像其他王室子弟那样养尊处优,而是经常和平民的孩子一块玩耍,一块儿干活。他继位后,生活简朴,体恤百姓,很受百姓爱戴。更难得的是他敢于打破等级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大胆任用贤能。
商的最后一个国君是纣王。纣王时,商的统治已经充满了危机,社会动荡不安。纣王为了享乐而大兴土木,用了七年时间在京城朝歌修造了一座宫殿,名为鹿台。鹿台修得极为富丽堂皇,纣王把搜刮来的珍宝都放在这里。纣王与妲己纣王极宠爱一名叫妲己的美女,为讨她的欢心,他模仿夏桀的做法,在皇宫中建造“酒池”、“肉林”,带着妲己寻欢作乐。纣王还想尽一切办法,制造大量的刑具,其中有些特别残忍。纣王的残暴荒淫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为了镇压人们的反抗,纣王在朝歌城内专门修建了一处用来对付反抗者的“蛇池”,为了看看效果,他竟然下令从街上随意抓几个路人扔进蛇池。
纣王的倒行逆施遭到朝中正直大臣的反对,他们纷纷劝说纣王别再作恶,结果却遭到纣王的迫害,许多人都被无端杀死。纣王的残暴行为,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
比干直谏犯纣王
纣王的残暴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纣王的叔叔比干直接面见纣王,给纣王讲了一通治国的道理。纣王听得不耐烦了,大声说:“听你的这些话好像你是圣人。我听说圣人有七窍,我倒想看看你究竟有几窍。”于是,纣王下令将比干剖心。
姜太公钓鱼青少年朋友们,你一定听说过一句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你想知道这句话的主人公是说谁吗?让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商朝晚期,暴君纣王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激起了朝野上下的反对。姜太公钓鱼这时候,在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正一天天兴盛起来。夏朝末年,为避免戎狄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他们的首领姬昌——周文王,是一个爱护百姓、勤勉能干的领导人。他还能虚心接纳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天下贤能都来投奔他。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了民心,就决定讨伐商朝。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指挥军事,他一直在暗中想办法寻找这样的人。有一天,周文王带着儿子和士兵在渭水岸边打猎。他看见有个老头在河边坐着钓鱼,众人在老头身边过来过去,老头连头都不回,全当没有看见,还是只顾钓他的鱼。文王看了非常奇怪,马上下马走到老头跟前和他聊了起来。到这时他才发现这个人的鱼钩竟然是直的,问原因,那人说了句“愿者上钩”,就再不说话啦。文王觉得这个人太奇怪了,就索性接回宫继续深谈。经过几番谈话,文王知道了他叫姜尚,是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见识的人。于是就恳请他辅佐军事,做了军师。
文王的选择,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在姜尚的辅佐下,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后来姜尚又辅佐周武王治理国家,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残酷的人殉
商朝盛行人殉,这是因为人们对当时的世界认识及其有限,崇拜鬼神,相信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统治者们更期望能在天堂中继续过着富贵的生活,所以大量杀死奴隶,为自己殉葬,供其死后役使。
商朝的悲剧结局——牧野之战
周文王死了以后,周武王继位。他拜姜太公为相父,作为自己的助手,继续发展农业生产,整顿国家,积极准备讨伐商纣,推翻暴政。这时候,纣王的统治变得更加残暴了,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武王认为讨伐商纣统治的时机已到,就发兵五万,任命姜太公作为最高元帅,东渡黄河。在盟津和众诸侯举行誓师大会,鼓励大家齐心伐纣。
周朝的军队军心旺盛,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商都。双方在牧野展开决战,阵前商朝的奴隶倒戈,调转矛头,与周军一起攻打商纣,70万商军很快就土崩瓦解。姜太公指挥周军趁胜追击,商纣逃回朝歌,眼见大势已去,当夜躲进鹿台纵火自杀,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周武王灭了商朝,把国都从丰搬到镐京,建立了周王朝。
周族的起源
周族的始祖名弃,因善于农耕,被举荐为农官——稷,夏朝时,弃的子孙十几代都世袭为农官。周族起源于陕西关中西部的漆水流域,后这个尚农的民族逐渐兴起于西部。
周公辅政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名旦。周武王死后,周公便将治理国家这副担子挑了起来,他协助周成王制订了严明的法纪,兢兢业业地处理一切国事。
纣王有个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他梦想着有一天要恢复殷商的王位。武王死后,他煽动东夷中几个小诸侯叛乱,还放出谣言说周公有篡权的野心。召公听了也怀疑起来,周成王年少不大懂事,对周公更加猜疑。周公心里非常委屈,但为了顾全大局,他首先与召公推心置腹的谈了一番话,消除了误会。
周公解决了内部矛盾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军东征。用了三年功夫,周公平定了武庚叛乱。周公辅佐成王七年,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局面,并通过制礼作乐,为周朝建立了完善的社会制度。在成王20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了成王。
召公
召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被封于燕,是后来燕国的始祖。成王时,他与周公分封而治,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帮助他平定了武庚的叛乱。
国人暴动
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位国王,名胡。他当上周朝的国君以后,礼仪之邦已经名存实亡。厉王宠信一个叫做荣夷公的大臣,搜刮民脂民膏,加紧了对人民的压榨;他霸占了一切河流、湖泊,不准人们上山打猎,砍柴谋生;他严格区分社会等级,把人民分为野人和国人,闹的民怨四起。公元前841年,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统治,忍无可忍,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暴动。国人打进了王宫,但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靖逃到召公家躲了起来,国人要求召公交出太子。为了保护好太子,召公只好把自己的儿子送出去,保全了太子。周厉王逃到彘地后,不久死去。大臣们立太子靖即位,这就是周宣王。尽管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诸侯的拥护。但经过了这次国人暴动,周朝统治已经外强中干,难以兴盛了。
道路以目
残暴的周厉王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下了一道命令,禁让人们议论朝政,否则格杀勿论,并且设置监督机构,不少人为此丢了性命。在如此恐怖的统治下,人们真的不敢在公共场合谈论国事了,甚至在路上见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打招呼,只交换一下眼色就匆匆离开。这就是“道路以目”一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