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兵祸连年,烽烟四起。周平王为了避难,将都城东迁,但国势还是极度衰落。随之而来的是,各诸侯国纷纷崛起,各国相继变法。诸侯相互攻伐造就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出现;思想禁锢的解除,引发了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社会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
老马识途的故事
大家一定听说过“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吧!它比喻那些做事有经验、有见识的人。这个成语出自一个故事:在公元前663年,由于北方的燕国长期受到山戎的侵扰,燕王无力征讨,便请求北方的霸主齐桓公帮助讨伐山戎。齐桓公为巩固霸主地位,树立威望,便亲率大军和燕国军队联合起来,一同讨伐山戎。由于军事实力增强,讨伐势如破竹,山戎被杀得七零八落,四处逃散。齐国军队一路乘胜追击,却没想误入北方沙漠腹地,迷失了方向。他们左突右窜,难以找到归路,军心开始涣散。管仲像在这关键时刻,随军丞相管仲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对齐桓公说:“也许老马能认出回去的路,不如找几匹老马带路试试看!”齐桓公忙派人找来几匹老马,让老马在前面带路。老马带着齐国大军左弯右转,最后终于将大军安全地带出了沙漠。从此,“老马识途”的故事便流传了下来。
名医扁鹊
“扁鹊”,本来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春秋后期,有个医生,因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人们也把他叫做“扁鹊”。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医学家。有一次,扁鹊看到蔡桓侯,就直言相告他有病,蔡桓侯根本不相信,几次劝告还是不相信。结果没过多久,蔡桓侯发病,这时忙派人去请扁鹊时,扁鹊已经离开了蔡国,蔡桓侯因得不到医治,不久就死了。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墓他对古礼特别熟悉,对“六艺”也非常精通。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至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去世,这几十年间,正值春秋晚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他年轻时只做过小官,50岁以后才做了鲁国的司寇,但因为政见不合,很快就离开了鲁国。
当时天下已经礼崩乐坏,诸侯强于天子,大夫强于诸侯。王公诸侯经常以下犯上,做只有天子才能做的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孔子在54岁高龄时开始去各国推行仁政,建议各国“克己复礼”,用仁德和礼仪治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但是,孔子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的各国君主都醉心于霸业,都不肯接受他的主张。孔子和他的弟子历尽艰辛,用了14年时间,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等诸侯国,走遍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也未能找到重用他的君主,让他推行仁政。无奈之下,孔子在68岁时回到鲁国,结束了周游列国的历程。回到鲁国后,他通过教学授徒继续传播他的政治理想,最终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私人讲学
在春秋时,学校分为乡学和官学。“乡学”只传授日常的礼仪;“官学”则设有诗、学、礼、乐四科,教授做官的必备知识。孔子的教学授徒打破了官学和乡学的界限,他传授的“六艺”,以诗书礼乐为主;他提倡“有教无类”,任何人交了学费都可以入学,从而将官学普及到了民间。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例。
可怜天下父母心——孟母三迁
孟子,名轲,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仅靠着母亲纺纱织布来生活。孟子小时候住在范村,离村口不远的地方,有一片很大的墓地,出殡的人群经常从孟家门前经过,天长日久,孟子就模仿那些送殡哭丧的人,非常淘气。孟母想到这样下去,孟子就会荒废学业,于是就把家搬到县城北部的庙户营。
庙户营有一条街,相当繁华,东部住着一个屠户。孟子经常去那里玩耍,整日嬉戏。孟母看到这里还是不适合培养孩子,便又移居到“学宫之院”,即县城里的一个书院旁。这里环境幽雅,每天从书院里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多次搬家的良苦用心,从此发奋读书,心无旁鹜,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学问家。
《四书五经》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著述立说,阐述各自的主张,后人把这些文化典籍当做必读之物。四书是指:《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则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列国相争,周朝的政治制度已经解体,传统的思想道德失去威信。各国诸侯都以天子自居,积极实现霸业,各自为政,相互兼并。社会上出现了持有不同思想和政治主张的人,他们或著述立说,或到处游说,试图以自己的学说来影响诸侯,一时间出现了“诸子异政,百家异说”的局面。
当时较大的学派有:以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还有墨子的墨家学说和公孙龙等人的名家学派。各种学派坚持自己的观点,各自为自己的学说寻求适于生存的环境,一时间文化思想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历史上把这一生动活泼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儒家学说
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的涵义是“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遵守自己的本份,社会就会秩序井然。儒家学说对中国思想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孙武演兵
孙武是春秋后期齐国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他写下过著名的《孙子兵法》。吴王为试他的军事才能,曾让他训练一支女兵队伍。
一天,吴王叫人把宫中所有的宫女都集中起来,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反复讲解了操练的方法以后,把她们分成两列,还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了队长。
训练开始后,孙武喊令,一人击鼓,但宫女们走的七扭八歪。吴王在台上笑得直不起腰,宫女们也哈哈大笑。孙武大怒,重申了一遍命令:“治军要听从号令,如有违令者,斩!”鼓又响起,这次大家都能遵守号令,唯有两个队长还在嬉皮笑脸,引得其他宫女也跟着笑了。孙武大喝:“来人,将这两人推出去斩了。”
吴王大惊,慌忙劝到:“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但这两人是我的爱妃,还是放过她们吧!”孙武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随即立即斩首。其他妃子和宫女吓得个个面如土色,人人心惊胆颤,谁还再敢冒杀头的危险去违反号令!
吴王痛失两个爱妃,但他并没有怪罪孙武,反而任命她为大将军,让他来掌管吴国的军事。
《孙子兵法》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军事家总结了战争的经验,开始著述立说,形成各自完整的军事思想。孙武对自己的战法、行军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写下了《孙子兵法》一书。该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孙武也因此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尊称为“兵家始祖”。
卧薪尝胆
春秋晚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为了东山再起,勾践只好忍辱求和,到吴国服役三年。
有一次,吴王夫差病了,勾践进宫看视吴王时,伸手蘸起夫差的一点大便,放在嘴里尝了尝,对夫差说:“我学过医术,只要尝一下病人的粪便就可以知道病情。大王的病,过几天就会好的。”吴王见勾践居然为自己品粪测病,大为感动。几天后,吴王的病真的好了。吴王愈发相信勾践的诚意,不久便释放勾践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一心要东山再起,报仇雪恨。他亲自纺织和耕种,住在一间小屋里,每天晚上都睡在柴草上。他在房间里挂了一个很大的苦胆,每次吃饭之前,先尝一下苦胆。他通过这种方式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吴国之耻。经过10多年的苦心经营,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勾践开始准备进攻吴国。恰巧这时,吴王为了争霸中原霸主,亲自率兵攻打齐国。勾践趁吴国兵力空虚之时进攻吴国,吴王得知消息赶来时,勾践以逸待劳,大败吴军,消灭了吴国。随后勾践又开始向中原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国君王为兼并诸侯,纷纷网罗人才、变革图强。其中商鞅变法是众多变法中最为成功的一个。秦孝公即位后,积极寻找人才。有个名叫商鞅的人来到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他向秦孝公提出变法的主张,得到支持后,颁布了新起草的法令。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对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懒惰而穷困的,连同家人一起罚做官府的奴婢。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遭到许多贵族反对。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父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这样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秦国在变法以后,国力增强,人民也越来越富裕。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秦国强大以后,一举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荆轲刺秦王
秦王听说燕国派使者送来了樊于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十分高兴,便立即在咸阳宫召见荆轲。荆轲捧着匣子,镇定自若得走上台阶,秦王打开匣子后,看见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又叫荆轲打开地图,等到地图打开到里面时,预先准备好的匕首露了出来,秦王一见,惊跳起来,越过屏风绕着柱子转。秦王身旁的武士们惊呆了,眼睁睁地看着荆轲紧追秦王,半天才反应过来,忙赶上殿杀了荆轲。而台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已死在了武士们的乱刀之下。
爱国诗人屈原沉江自杀
战国后期,楚国日渐衰落,屈原忧心如焚。他上书力劝顷襄王要增强国力,训练军队,搜罗人才,远离小人。可顷襄王不但不听,还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到湘南。流放中,屈原体察民间疾苦,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后来,屈原听到楚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悲痛至极,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石头跳入了汨罗江。以后,当地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要来到汨罗江边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