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失落的文明
45075400000024

第24章 惊现邛人“大石墓”

周公庙遗址以西20公里处,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大遗址”——西周王朝周原遗址保护区。自1976年以来,这里出土了包括周代陵墓、宫殿等无数惊人的发现,其中西周甲骨发现了1万多片,创造了世界纪录。

2003年12月,北大文博学院考古系副教授徐天进,带着数名北大学生来到周公庙附近做田野调查。

在周公庙遗址以西20公里处,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大遗址”——西周王朝周原遗址保护区。自1976年以来,这里出土了包括周代陵墓、宫殿等无数惊人的发现,其中西周甲骨发现了1万多片,创造了世界纪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西周王朝文物勘测地区。

但是,周原遗址的勘查,并没有令专家们满意。参与了1976年以来数次挖掘的周原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张恩贤说,1976年以来出土的青铜器和甲骨,能反映周代姬家王室面貌的不多,主要都是其他贵族的,比如,出土的97%的青铜器竟然都是非姬姓贵族的。

正因为如此,包括雷兴山、徐天进在内的许多考古专家频频在周原遗址探寻,希望有更大的收获。

2003年12月14日,一个冬日的上午,徐天进在一条小沟旁忽然发现一块长约3厘米、宽约1厘米的龟甲。拂开上面的新鲜泥土,清晰可见龟甲边缘的刻痕和锯面。

甲骨是商周王室用以占卜记事的工具,它的出现,表明附近可能有宗庙等重要遗址。

徐天进和同学们都很兴奋。他们在“地毯式”探察后发现,小沟地下数十厘米的土层中,有一个缝隙,缝隙中有动物骨头。“是甲骨!”一个同学大叫起来。

在仔细划分清楚地层之后,徐天进判断甲骨所在的地层是第四层。此时大家开始耐心地一点点拨开土层,在其中发现了两块甲骨。一片上有38个字,另一片有17个字。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考古史上,据说迄今发现的周代甲骨字数最多的,只有32个字。

两片甲骨的出现就如同倒了的第一个多米诺骨牌,一系列突破接踵而来。

2004年3月,同北大专家并肩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级技师史浩善,在位于周公庙遗址西北的一个村子的山坡上,发现了4块有刻辞的卜甲。而在这4块貌不惊人的甲片之下,竟挖出740多片甲骨,刻有文字400余个,另有大量陶鬲碎片。在这之前,全国只在其他七地出土了周代甲骨,甲骨总字数仅1200字。

经古文字专家初步辨认,周公庙甲骨刻辞内容,涉及祭祀和战争,“周公”二字出现地方有三处之多。

后来这个坑被命名为“浩善坑”。

大量甲骨的出现,让考古专家激动不已。周公庙遗址考古队队长、陕西考古所研究员王占奎说,学界对西周历史文化的研究,多来自于《史记》以及后人典籍,新的甲骨文出土,让研究者们与历史又近了一步。

考古队进一步判断,甲骨坑的附近可能有更大的秘密。

5月7日,雷兴山和史浩善等在岐山南麓一条土梁上,意外发现了一些暴露在外的夯土。凭经验,他们断定夯土是墓土,当时夯土暴露出来的长度是6米。雷兴山估计,根据墓土的走向,这是个斜坡墓道。

“若是带斜坡墓道,那就是大墓出来了。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大墓,肯定是成组的,那意味着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贵族大墓地。”狂喜之下,雷兴山把矿泉水瓶子高高往天上抛,还站在山崖上不停大喊。

6月下旬,在麦收后裸露的黄土中,考古队已经钻探了10万多平方米的面积,共发现了19座墓地,其中带四条墓道者9座,三墓道者4座,两墓道者4座,单墓道者2座。还有陪侍的车马坑13处。到了7月7日,雷兴山说墓地已经突破了20座。他还说,不排除再发现大规模墓地的可能。

专家们指出,四条墓道大墓的发现,填补了西周墓葬形制的一个空白,今后的发掘可能会有更大的、更震撼世界的发现。

6月1日,在实地勘察了形制巨大、墓道繁多的周代陵墓后,商周历史研究泰斗、北大教授邹衡激动地在现场会上说:“周公旦肯定埋在这里。”

周公旦即人们常说的“周公”,即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朝的开国元勋,曾辅佐周武王灭商,摄政7年后还政周成王,开创了分封制度,制礼做乐,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基础。孔子将其思想进一步人伦化、世俗化,形成传承数千年的儒学思想,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梦见周公”至今仍是日常习语。

此外,很多专家判定是周代王陵。因为三墓道和四墓道的墓很多,在他们看来,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到这么多条墓道。很多学者甚至认为:这里要么是西周13个王,要么是周公旦及其子孙。

持“周公墓”观点的除了邹衡,还有长期致力于寻找西周王陵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张天恩,他说:“周公称谓是世袭的,延续了五六百年。尽管周公旦的长子分封到东方的鲁国,但西周实行归葬制度,即人死后‘叶落归根’,分封在外的后代周公也要埋回家族墓地。”

陕西历史博物馆原馆长、著名西周史专家尹盛平也赞同“周公墓”的观点:这里是周公的领地,过去发现的诸侯国君级墓葬只有一两条墓道,在周公采邑内的四墓道墓葬为首次发现。周公是享有周王待遇的人,完全有资格使用最高等级的墓葬形制。在他的家族墓地发现四墓道墓葬不足为怪。

周公庙遗址考古队队长、陕西省考古所副所长王占奎表示,墓葬是不是周公的,还有待发掘以后才能确定。甚至说墓葬是周代的,也是推断。现在只能说,这座墓最大的可能时代是周代。王占奎还强调,考古队专业人员始终没说过这里是西周王陵的话。他解释说,周王的墓谁都没挖过,因此不知道是什么样。

作为发现者,雷兴山介绍说,这一墓群具有王陵的特征,但还有很多可能也不能排除,最终结论只能等进一步挖掘才能知道。

周公庙遗址被发现之后,众多考古专家为有生之年能发现这样大规模的墓葬而激动。国内著名考古专家邹衡、刘士莪、韩伟等甚至用了“新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价值无可估量”等词语来形容这次重大发现。

78岁的邹衡先生说:“通过现场迹象,可以肯定地说,周公庙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群。仅就其多处发现甲骨而言,很可能成为‘西周的殷墟’,其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发掘”,已被公认为中国考古学建立后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专家认为,即使这里不是周代诸王而是周公姬旦的墓,也将是震撼全国的重大发现,姬旦不仅是西周开国元勋,同时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被后来统一全国思想的儒家尊为“元圣”。

周原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张恩贤说:“厚厚一本《史记》,其中讲述周朝历史的《周本纪》却极其简短,不过是三四页十六开大小的纸而已,且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描述东周历史的。所以这次陵墓的出土,如果不是被盗很严重的话,出土的金文、甲骨文有可能重建、重写周史。”

宝鸡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刘宏斌的看法是,周代的历史对中华民族太过重要,深刻影响了日后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政治职能。中国在秦代实现了第一次统一,但秦的思想、政治、文化体系都是在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可以说,周在早年的小统一,为后来秦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夏商周却“三代无信史”,很多历史之谜必须用更多的考古实物来解开。

而“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邹衡教授则坦言:“周公庙遗址西周大型墓地的发现,从学术价值上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堪称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史、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包括“邛人”在内当时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可是在东汉以后,这个神秘部族突然神秘的消失,后来有关史料再也没有关于“邛人”的任何记载,这支民族的消失成了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桩谜案。近日在离西昌市30多公里的黄水乡发掘了两座大型的“邛人大石墓”,这支神秘民族规模庞大而且十分诡异的丧葬习俗却令人震惊。

在考古工地,两个巨大的坟包岿然屹立在眼前,这两个坟包都是由无数的石头堆成的。一辆吊车开到其中一座最大的古墓(30米长,15米宽,3米高)附近,将石头吊走。两座墓室一共吊走了10多块巨大的石头,最重的一块重达6吨。

据专家介绍,这样的大石头是用来做墓顶的,据估计,堆砌大墓的石头至少要运两百辆大卡车。专家说:“最奇怪的是,做墓顶的石头,在方圆20公里内都没有相似的。当时他们是从哪里找到这些石头,又是怎么把这些石头运来,再把它们堆在墓顶的,这些都是谜。而墓前、墓后的巨石有可能是‘邛人’特有的祭祀仪式。虽然现在无法一一说明,但至少证明‘邛人’当时的生产水平和文明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在发掘两座墓室的过程中,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大量的人骨,他们将这些骨头保存起来,并将用碳-14以及DNA技术探测人骨的年代,而且要将这些人骨复原,解决“邛人”的来源问题。专家认为,“邛人”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西昌一带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塞,而曾经在这里一度繁荣的“邛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消失的,是成都平原文化的崛起导致“邛人”的灭亡,还是“邛人”内部原因导致他们自身的毁灭?这一切只有等到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