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海军之谜
45086800000011

第11章 “总海防司”美梦的破灭

“总海防司”这一不伦不类的名称,代表了近代外国侵略者想要攫取中国海军的统辖权、想要垄断中国海防事务的管理权的阴谋计划。在19世纪末叶,它曾经好几次差点成为现实,而在它的背后,则隐藏着一些至今尚未能梳理清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总海防司”这一机构的设计者,是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英国人赫德。赫德于1854年来到中国,1863年起正式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从此以后,他把持中国海关大权半个世纪之久,连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一职长达48年。赫德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活动,曾经受到外国侵略分子的共同喝彩和清政府的一再褒奖。清廷先后赏给他“按察使衔”、“布政使衔”、“头品顶戴花翎”、“双龙二等第一宝星”、“三代一品封典”,直到“太子少保衔”、“尚书衔”,死后还被追封为“太子太保”。外国政府更为他的侵华有功而同声赞颂,先后有10多个国家20余次授予他各种勋章,并获得了英王授予的男爵爵位。

赫德在中国活动的主要基地是海关,而他一直在“等待时间和窥测机会”想得到的,则是控制中国的海军。1863年,“阿思本舰队”的来华,最先就是由赫德于1861年时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倡议的。然而,“阿思本舰队”成立不及一年就以解散而告终,赫德控制中国海军的第一步计划未能得逞。但是他并不死心,10多年后,当清政府筹建海军的活动进入高潮的时候,赫德再一次抛出了他精心策划的方案。

1879年,赫德一方面向总理衙门提出了一个海防章程的条陈,建议添购炮艇和巡洋舰只,成立南北两洋海军,另一方面,他又屡次三番向李鸿章明喻暗示,应该设立一个“总海防司”的机构来总管南北两洋海防,而这个“总海防司”

一职,则非他莫属;必须任命他为“总海防司”,他“始肯尽力”。赫德在写给他的亲信金登干的一封信中,清楚地说:在我的倡议下,“很可能组成两支舰队。每一支舰队在一个中国高级官员和一个特派员的联合指挥之下,这两个特派员将是克尔维特式轻巡洋舰的舰长,他们将很可能在一个新设的叫做海防总署的部门中在我手下工作。我在这个部门中的头衔是总海防司,我的上司是负责海防的衙门和总督。

这个计划已上秦皇帝和军机处,很可能照计划实行。”很显然,赫德是企图使自己在总税务司一职之外,再加上总海防司的职务,成为集清政府海关、海防大权于一身的权威人物。使英国在得到了对中国海关的垄断权以后,再夺取到对中国海军的控制权。

由于种种原因,“总海防司”的桂冠这次并未落到赫德头上。他独揽中国海军大权的野心未能实现,便偃旗息鼓,静待时机。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个机会终于又来了。在海军衙门酝酿成立的过程中,赫德获得了参与机要的有利地位,“总海防司”的设置被再次提了出来。赫德在1883年6月的一封私人信件中说道:“他们(清政府)已经向我暗示:如果我决定不离开中国,或者至少5年以内不离开,他们就会采纳我在7、8年以前提出的建议,成立海防衙门,或者成立一个类似总理衙门或外交部的海军部,并且任命我为总海防司。当然,如果他们这样做,我一定在5年以内把他们的海军搞成一支真正受人尊敬的海军。”一时间,“总海防司”的设立好像已经排上日程,赫德兴冲冲地准备再度粉墨登场了。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清王朝正式成立了海军衙门,却未见赫德被任为总海防司。而且,这一方案以后也就不再提起,好像人们已经把它遗忘而赫德本人也懒得再为此喋喋不休了似的。

以上,我们把“总海防司”名称的出笼及其赫德迷梦的破灭作了一个粗线条的勾勒,其中不少细节还有待于探幽索微。要充实这些细节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们背后的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而又扑朔迷离的,人们承认,“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对这个阴谋的各个方面还不能做出详尽的论述”。对于赫德企图荣膺中国“总海防司”迷梦破灭的原因,更是歧义纷出,令人莫衷一是。

有一种意见认为,“总海防司”的建置之所以未能成为现实,关键原因在于清政府内部的反对派。有人指出:尽管总理衙门和李鸿章对赫德独揽中国海军大权的野心多方掩饰,如李鸿章就曾说过,赫德非要当上总海防司“始肯尽力”,虽然“不免揽权,而欲令办事,似不能不稍假以权”。

但是,清政府内也有许多官员大不以为然。实权在握的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桢就是一个和总理衙门以及李鸿章之流“所见未洽”的反对派。在洋务派官僚的智囊团中,“不以为然”者则为数更多,薛福成就曾直言不讳地上书李鸿章,尖锐地说:“夫赫德之为人,阴鸷而专利,估势而自尊,虽食厚禄受高职,其意仍内西人而外中国”。他当了总税务司,“利柄在其掌握,已有尾大不掉之势”,如果让他在总税务司之外再担任总海防司,那么,“中国兵权、饷权,就会皆入赫德一人之手,彼将朝建一议,暮陈一策,以眩总理衙门,既借总理衙门之权牵制南北洋,复借南北海防之权牵制总理衙门,……数年之后,恐赫德不复如今日之可驭矢”。这样下去,结果必然酿成“南北洋不能难,总理衙门不敢违”的太阿倒持局面,“中外魁柄潜移于不觉,此履霜坚冰之渐,不可不慎也!”在上下一片反对声中,清政府从自己的统治利益出发,只得拒绝赫德的要求,使他的迷梦归于被灭。

有些论者则认为,赫德控制中国海军计划破灭的原因,归根究底,其实并不在于中国官僚集团内部的反对,而是在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争夺与矛盾。资本主义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有一致和共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少争议与摩擦。

赫德是英国在华利益的代表,他努力谋求“总海防司”一职,想把清朝海军置于英国的控制之下,这就必然会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发生冲突,“法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都想夺取中国海军的领导权”,他们决不会容忍赫德把“总海防司”的职位轻易拿到手。赫德本人对此了然于怀,他曾经说过,如果他不能大权独揽,那就意味着英国的影响在消失,而其他国家的影响在扩大,这是赫德最为担忧而又最不得不有所顾忌的。当时,规模最大的福州船政局控制在代表法国在华利益的日意格手中,赫德屡次想直接插手,都因日意格的抵制而未能得逞。两名法国海军军官,也被李鸿章高薪聘用,从事着“目的没有公布”的任务。从70年代末开始,德国海军军官在北洋舰队服役者,不绝如缕,其中就有后来为李鸿章所激赏,官至北洋海军总教习的退役少尉汉纳根,并且,德国官员正在起劲地企图包办中国海军教官的职位,以致英国强烈地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就在这个当口,美国也插手进来,又是提出负责训练中国海军,又是企图着手组织北洋舰队,他们的频繁活动,给人们留下了“头彩已经被美国人夺得”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赫德要代表英国实现对中国海军的大权独揽,当然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重重阻力。正是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与争夺,才使得赫德谋求“总海防司”一职的努力一再碰壁。

还有人认为,赫德之所以不再坚持继续谋求“总海防司”一职,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实现自己控制中国海军的目标的替代办法。只要把1883年和1879年对比一下,事情就显得十分清楚:1879年时,李鸿章曾委托赫德物色英国军官来教练中国海军,但赫德“嫌其无权,置之不复”,一定要自己当上总海防司,“始肯尽力”;到1883年,他却主动地把一个英国海军军官琅成理推上前台,自己甘愿退居幕后。他一方面敦促李鸿章给予琅威理以北洋海军“总查”这样一个“尽可能最高的海军职位”,另一方面又一再恳请英国政府派遣琅威理来华,“煊赫的前程已经展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务遣其来华”。终于,从1882年11月到1890年6月,琅威理两度占据北洋海军总教习一职近6年之久。对此,赫德是感到志得意满的,他说:“琅威理的前程,光辉灿烂,只要他谨慎从事,他在中国海军中的地位,就会象我在中国海关的地位一样。”以后,当琅威理辞职而去的时候,赫德禁不住沮丧地说:“琅威理终于辞职了,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力争置于英国手中的中国舰队,现在可能要落入别人的掌握了。”前后印证,可见赫德是狡猾地以琅威理任职来代替“总海防司”的设置的。这样一来,既可以减少中外人士的不满和反对,又可以在实际上达到其使英国控制中国海军的既定目标。赫德真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家伙!

上述三种原因,好像都有道理,读者朋友,你们赞同哪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