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海军之谜
45086800000020

第20章 镇海抗法的功臣应是谁

中法战争中的浙江镇海口之役,是中国军民一次胜利的海战,它打破了法国企图侵占中国东南沿海一地作为抵押的“担保政策”,还重创了法国舰船,在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究竟谁是镇海抗法的功臣,长期以来却是众说纷纭,人言言殊,至今仍然议论未定,真相未明。

是欧阳利见吗

欧阳利见(1825-1895年),字赓堂,号健飞,湖南祁阳人。早年投湘军水师,因作战有功,升迁甚快,中法战争时,他正担任浙江提督,防御镇海口的各路兵将,名义上皆受其节制。因此,欧阳利见就成了抗法的大功臣:清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曾国荃奏折中称:法舰进攻镇海时,“经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率吴安康分别布置,合力还炮御之”,终于击退来犯的法国舰队。《清史稿》中,欧阳利见与赫赫有名的抗法名将冯子材、苏元春合传。牟安世著《中法战争》说:

“提督欧阳利见据守招宝山炮台,轰伤孤拔座船”;林增平著《中国近代史》也称:“法舰犯浙江镇海,又被提督欧阳利见率军击退”。《中国近代史辞典》“欧阳利见”条说他“1884年驻镇海金鸡山,积极设防备战。1885年3月,法舰侵入甬江口,他多次指挥击退来犯敌舰”。还有人撰文《欧阳利见歼法寇卫镇海》,说法国舰队进攻镇海时,“欧阳利见指挥守军开炮射击,弹无虚发,首炮命中敌舰身,二炮命中舰桅,三炮命中舰尾。……为了彻底击退法寇的入侵,欧阳利见指挥将士把八门后膛车轮炮埋伏到南岸的清泉岭下,夜间四更时分,乘敌不备,猛烈开火,法舰中弹多发,人员死伤累累,连司令孤拨也身负重伤。”众口铄金,似乎事无可疑了。但是却有人根据史料记载,指出欧阳利见并非抗法英雄,相反,倒是个欺世盗名之徒。

第一,欧阳利见临阵怯敌。《镇海县志·名宦传》及《寒庄文编》等记载说:“法兰西兵舰由马江犯浙,势张甚,时提督欧阳利见知和议将成,主持重不轻动”;他“默揣中朝行款敌,幸旦暮无事,议持重不发”。时任浙江巡抚的刘秉璋也在奏议中说:朝廷下诏对法宣战后,法舰队攻镇海,“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怯无谋,仓皇失措,倡为徙炮拆台退守之议,将欲徙招宝山后膛大炮。经吴杰力言不可,流涕力争。欧阳利见志在必行,谓违则即行正法”。这位主帅在战前打算“款敌”,临战又“?怯无谋,仓皇失措”,力主“拆台退守”,可见其畏敌如虎,措置乖张。

第二,欧阳利见冒功讨封。镇海战役初战告捷,欧阳利见在6天后连发三通战报,施展冒功讨封的伎俩。在这些战报中,他对在阵前浴血奋战、击退敌舰的将士只字不提,处处浓墨渲染自己的所谓战绩,从而使自己“无功而居首功”。

其实,身为统帅的欧阳利见,并未做过任何下令抗战的具体部署,也未作过什么督促抗战的事情,他自己承认:“海口而安四营务处,四统领,事权不能归一,各执一见。……其名归我节制,其实伊等自作自为”。由此可见,镇海退敌是爱国将士“自作自为”,并非欧阳利见指挥有功。

第三,欧阳利见自我吹嘘。欧阳利见不仅临阵怯敌,冒功讨封,更为恶劣之举,是他竟为自己大吹特吹,使谬种流传,遗害后人。镇海战役当年,欧阳利见就亲书“督师御敌处”碑于镇海。次年,又请人绘制《镇海防夷图》、撰写《镇海防夷图记》,刻在8块大石碑上。1889年,又在镇海竖建“建威将军浙江提督奇车伯巴图鲁欧阳公防夷碑”。这些碑刻的中心内容都是吹捧欧阳利见,什么“公之丰功亘古焕”,什么“公之荩忱中外孚”,肉麻之至!

以上诸说,不知是耶?非耶?

是周玉泉吗

有人认为,中法镇海之战居首功者应是周玉泉。郑逸梅先生曾撰文说:“当1885年,中法战役,举国骚然。三月初法国海军提督孤拔率舰队攻我浙之镇海关。关守将发炮还击,孤拔受伤,旋死在澎湖岛,法军为之大挫。发炮者谁?

其人为周玉泉也,史籍未之记载。”据说当时周玉泉“以游击守备叙用,守镇海关外之虎蹲山。四面环海,上筑炮台,盖购自德意志所谓红夷大炮也,时守卒多不谙炮术,玉泉亲督导之。”“一日凌晨,法舰队驶向镇海关,玉泉急请示上峰,未获复旨,而旗舰盖近虎蹲,迫不得已,遂发炮击之。

孤拔正在甲板上督战,中弹片受伤,未几殒命,又击沉敌舰一,余仓皇逃窜。”事后,周玉泉“稽功封建威将军,一品顶戴”。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不实之处颇多:其一,虎蹲山从未设过炮台。虎蹲山是镇海口外一个悬水孤岛,高仅45米,一片光秃,无法隐蔽,易被敌方包围攻击,所以山上从未筑过炮台。史载中法战争时期,镇海口招宝山有威远、定远炮台,南岸金鸡山有靖远和天然、自然炮台,小港有镇远炮台,此外还有南、北拦江炮台各一座,就是没有虎蹲山炮台,周玉泉何能在虎蹲山上开炮?其二,中法镇海战役时,中方将领中并无周玉泉其人。欧阳利见《金鸡谈荟》和《镇海县志》中都详细记载了驻守镇海的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的名字,却没有提到周玉泉其人,如果周玉泉真是“游击衔以守备叙用”的话,那是不会不被记载的。

其三,既说周玉泉被“稽功封建威将军,一品顶戴”,又说“史未之载”,实在是不可思议之事。事实上,清朝皇帝在镇海战后确曾有过建威将军之封,但不是给周玉泉,而是给欧阳利见,镇海县存的“建威将军浙江提督奇车伯巴图鲁欧阳公防夷碑”就是明证。把周玉泉说成“建威将军”,实属张冠李戴。其四,周玉泉之事既然“史籍未之记载”,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呢?郑文说是根据周玉泉外孙的口述。外孙述说外公的“功绩”却没有历史文献依据,这是难以作为信史的,因此,周玉泉在镇海抗法战役中功居首位的说法,恐怕不能成立。

以上看法,谁对?谁错?

是吴杰吗

有些资料表明,镇海抗法的功臣,首先应推吴杰。《镇海县志·名宦传》记载,吴杰系安徽歙县人,青年应募从军,中法战争时任镇海营守备。1885年8月14日,法舰4艘进犯镇海,“我军始沉船堵口,‘南琛’各船泊桩边驻守”,数次击退法国海军的进攻。17日,“法船‘答纳克’等复攻招宝山,吴杰亲开大炮,击中法舰烟筒;再发,击伤其头桅,横木下坠,伤其兵头迷乐(孤拔之误)。法舰不敢复进,仅以一船泊游山下,相牵制而已”。浙江巡抚刘秉璋的奏折中说:吴杰“实任镇海营守备,管理镇海口招宝山炮台,已历多年。……其队伍整齐,炮具精洁,施放灵便,颇近得法。

访诸舆论,平日抚驭炮兵,威惠兼施,能得其死力”。“及法船多只来攻招宝炮台,数百磅长弹纷落如雨,……吴杰手开巨炮,与南洋退回三轮船彼此齐发,各中两炮,洞穿法船两只,敌始败退。越日又来猛攻,复击退之。法船尚于我炮不及之处攻打旬余,实赖吴杰稳守招宝山一台,扼其咽喉,使不得逞。上海洋人登诸画报,中外传为美谈。”薛福成也说:“吴守备临财廉,御敌勇,操练勤,实为难得之材。”

在镇海战争发生的当月,著名画家吴嘉猷曾根据观战实况,绘制了《甬江战事图》,发表于上海《点石斋画报》,其中赞扬说:“管带陆路炮勇吴吉人游戎亲自燃放大炮,不假手于兵弁”。民国年间,又有人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写出《吴将军传》,歌颂吴杰开炮退敌的英勇事迹。抗日战争前夕。

吴杰诞辰100周年,镇海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抗法英雄,议决在镇海荫山建立“吴公纪功碑亭”,亭旁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丰碑留樟荫,威望震欧洲”。所以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说:“1885年8月,法海军攻浙江镇海县海口,炮台参将吴杰奋勇抵抗,发大炮还击,法海军退去。”

但是也有不同意见。统帅欧阳利见就曾指斥吴杰“居心险诈”、“不遵调度”、“侵用工料”,对之加以参劾,为此,吴杰在镇海战后不仅未得论功行赏,反被罢宫撤职。郑逸梅先生文中也说,当周玉泉开炮击中法舰后,“浙省大吏吴杰却以玉泉未奉上命,擅自发炮,劾之,旨下,姑保其辞,许以戴罪立功”,言下之意,显然是说吴杰心术不正,妒功忌能,打击功臣。另有记载表明,中法镇海之役,中国守军“首先开炮迎击的是炮目周茂训”,“一发即中‘纽回利’船头,旋击折其头桅,已又伤其船尾。‘南琛,等船助战,亦击中法船两炮。法船用排炮还击,炮台受数十弹,均陷入三合土内。唯周茂训中敌弹,折其右胫,后山明炮台亦被弹毙炮兵二名、勇丁一名。自未至申,两军各开数百炮,法船不支而退。”在这些情况未能澄清之前,把吴杰列为镇海抗法的首功之臣,看来尚需慎重从事。

凡此种种,镇海抗法的功臣究竟是谁?这个历史之谜如今尚未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