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甲午中日海战的历史资料中,有不少记载了“济远”舰逃离战场时撞伤“扬威”舰,而致“扬威”舰沉没的情况。这样的史料主要有以下几条:
北洋海军提丁汝昌在致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电禀《查明海军打仗详细情形》中说:“现逐细查明:当酣战时,自‘致远’冲锋击沉后,‘济远’管带方伯谦首先逃回……‘扬威’舱内火起,又为‘济远’拦腰碰坏,亦驶到浅处焚没。”
姚锡光撰《东方兵事纪略》,在《海军篇》中写道:
“‘济远’见‘致远’沉,大惧,转舵将逃,撞‘扬威’舵叶,‘扬威’行愈滞,敌弹入机舱,立沉于海。”
蔡尔康等编《中东战纪本末》,其中《大东沟海战》一节记载:“致(远)、经(远)两船,与日船苦战,方伯谦置而不顾,茫茫如丧家之犬,遂误至浅水处。适遇“扬威’铁甲船,又以为彼能驶避,当捩舵离浅之顷,直向‘扬威’,不知‘扬威’先已搁浅,不能转动,‘济远’撞之裂一大穴,水渐渐汩汩而入。
这些史料,既有粗线条的场景色勒,又有较详细的情节描写,绘声绘色,众口铄金,似乎“济远”舰因忙于逃遁而误撞“扬威”舰,使之葬身大海是铁案一桩了。然而,如果加以细致的比较,就会发现这些史料所记各异,矛盾甚多,从而使“扬威”舰的沉没成为历史上一个疑案。
疑点之一:“扬威”舰在何地被撞?丁汝昌电禀中称:
一‘扬威’舱内火起,又为‘济远,拦腰碰坏,亦驶至浅处焚没。”《东方兵事纪略》中说:“济远见致远沉,大惧,转舵将逃,撞扬威舵叶”。从这两条史料看,好像都是说“济远”舰是在战场上深水处误撞“扬威”舰的。《中东战纪本末》的记载却与此不同,说是“济远”舰遁逃时“误到浅水处”,将“先已搁浅”在此“不能转动”的扬威舰撞“裂一大穴”。显然是说两舰是在战场以外的浅水处相撞。但是这样一来,在方向上却难以吻合。按日本海军军令部《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记载,“扬威”舰搁浅焚毁的地点是在东经123°49′9″北纬39°39′处,这一方位在战场东北大鹿岛附近;而“济远”舰则是由海战战场向西行驶,退往旅顺军港的。
两舰走的不是一条路,方向相反,相距甚远,安得相撞?
疑点之二:“扬威”舰在何时被撞?按丁汝昌电禀和《东方兵事纪略》所说,“济远”舰和“扬威”舰显然是在战场上相撞,是“济远”逃跑时慌不择路,撞坏“扬威”
的。这就在时间上产生了矛盾。因为根据多种材料记载,“济远”舰逃离战场是在午后3时30分“致远”沉没之后,而“扬威”舰则早在开战后不久即中弹起火,已于2时23分左右“向大鹿岛方向逃走”,远离了战场。从时间上看,两舰似乎没有在战场上相撞的可能。
疑点之三:“扬威”舰被撞坏何处?丁汝昌电禀说“扬威”舰“为济远拦腰碰坏”;《中东战纪本末》载“扬威”
舰被“济远撞之,裂一大穴,水渐渐汩汩而入”,虽未指明撞坏何处,但从“裂一大穴”,海水涌入的描写来看,显然亦是指的撞坏舰体。而《东方兵事纪略》却说“济远”舰“转舵将逃,撞扬威舵叶,扬威行愈滞”。所记不一,何者为是?
疑点之四:“扬威”舰沉于何处?丁汝昌电禀中说“扬威”舰“为‘济远’当腰触裂,驶至浅水而沉”;《东方兵事纪略》则称“扬威”在战场上被“济远”撞坏,“行愈滞,敌弹人机舱,立沉于海”。一说驶至浅水而沉;一说在战场立沉于海。《中东战纪本末》却说“扬威”先已搁浅,被“济远”撞后,海水涌入而沉没。《二十七八年海战史》又谓“扬威”搁浅焚毁的地点是在远离战场的大鹿岛附近。所记互相癥牾,令人莫衷一是。
疑点之五:“扬威”舰沉于何时?根据丁汝昌电禀、《东方兵事纪略》、《中东战纪本末》等记载,似乎都是说“扬威”舰在海战当天即已沉于海底,但日本海军军令部《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中说得很明白:“扬威”舰在海战当天并未沉没,只是由于发生火灾而搁浅。第二天,当日本舰队向大同江口归航时,于战场附近遥见煤烟腾空,经搜索发现“扬威”舰体,才命“千代日”号以外装鱼雷将“扬威”舰底炸毁而沉没。这又是一个史料记载上的不一致的地方。
疑点之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军军令部编《二十七八年海战史》及日本方面其他一些有关著作,对中日黄海海战巨细毕载,叙述甚详,却惟独不见关于“济远”撞伤“扬成”的记载。原因何在?如果“济远”和“扬威”是在战场外浅水处相撞,日舰难以得见,可能不会记述,但丁汝昌电禀及《东方兵事纪略》中却明明记载“扬威”是在战场上被“拦腰碰坏”或“撞坏舵叶”的;如果确系是在战场上相撞,日方人员必能看得真切,必能有所记叙,为什么日方资料中竟然毫无反映呢?
总而言之,关于“扬威”舰被“济远”撞伤而致沉没的记载,说法不一,矛盾颇多,使人看后顿觉扑朔迷离,十分可疑。在没有得到确切的史料加以证明和尚未进行更充分的考证之前,“扬威”舰究竟是怎样沉没的?这个问题只能暂时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