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海军之谜
45086800000035

第35章 甲午战中“致远”舰到底是怎么沉没的

自从电影《甲午风云》与亿万观众见面以后,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管带的“致远”舰,几乎妇孺皆知是撞击日舰“吉野”的途中被鱼雷击沉的。在《辞海》的《邓世昌》条目中也把“致远”舰的沉没说成是被鱼雷击中:“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这种说法概来源于清人姚锡光所撰《东方兵事纪略·海军篇》:“‘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顷,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于是,近代史著中多取上面看法。

与其相反,近来另有人通过考辨说:“致远”舰所欲冲击的对象并非舰“吉野”;“致远”舰也不是中“吉野”

舰鱼雷而沉。

首先,“致远”舰所欲冲击的对象并非日舰“吉野”,就是说,“致远”鼓轮欲撞日舰,所击对象并非确定为哪一艘舰,认为“欲撞‘吉野’、‘浪速’,与同尽,而不克。”

(廖宗麟《甲午海战中致远舰沉没真相》载《光明日报》1984.5.16)“济远”舰二副守备陈天德撰《冤海述闻》也提到“致远”向日舰进攻的事,但也未能指明舰名。

海战时曾“躬履行间,趁机观变”的英国海军提督裴利曼特尔指出:“致远”舰所欲冲击的乃日本舰队,并无十分明确的对象:“‘致远’既受重伤,志欲日舰同归于尽,于是鼓轮怒驶,且沿途鸣炮,不绝于耳,直冲日队而来。”(《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其次,“致远”舰并非中日舰“吉野”鱼雷而沉,而是中炮而沉。

丁汝昌海战报告称:“倭船快,炮亦快且多。对阵时彼或夹攻或围绕,其失火被沉者,皆由敌炮轰毁”(《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

“镇远”舰枪炮官曹嘉祥等人呈文称:“譬如致、靖两船,请换截堵水门之橡皮,年久破烂,而不能修整,故该船中炮不多时,立即沉没。”(《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海军守备高承锡呈文说:“水师战船贵有铁甲,甲厚则船坚,交锋之际经战持久,不易沉没。如大东沟之役,‘超勇’、‘扬威’、‘致远’皆因无甲,故中炮即透入机舱,进水沉没”(《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

泰莱说:中国“为敌炮所沉者三舰。其中有一为忠勇之邓君所统之‘致远’舰”(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

英国海军提督裴利曼特而也称:“致远”舰向日队冲击,“已垂垂到矣,不料日炮毕萃于舰,独中沉渊之祸,惨哉”(《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

《中东战事纪本末》记载:“方事之毁也,邓军门督率诸艺士,使船如使马,鸣炮如鸣嘀,无不洞合机宜。乃如孤雁之失群,船身叠受重伤,偏右钭欹,势将及溺。群见其开足汽机,向日舰飞驰而去”。

但是,不论是哪一种说法,虽然各自引证有据,然而均不是直接证据,都不过是根据当时所见所闻的揣测而已。

当海战酣斗时,中日双方军舰往来混斗,纠缠厮杀,难以识别。“当猛战时,两军旗帜俱毁,各不能辨其孰为敌舰,其略可识认者,仅在船之颜色形模”而已。(廖宗麟《甲午海战中致远舰沉没真相》《光明日报》1984.5.16)海军提督丁汝昌事后报称:舰只于“烟雾中望不分明”,总兵刘步蟾亦称:

“炮烟弥漫,各船难以分清”。在这种情况下,很准确地判明“致远”行动目的及沉没的直接原因,恐怕有一定困难。

尤其是“致远”舰官兵殉难,又无从提供直接证据,因而旁观者述及“致远”舰沉没情形时,出于揣测就难免有误。

同时海战亲历者且负指挥责任的丁汝昌及刘步蟾就说法各异。丁称“致远”舰“皆由敌炮轰毁”,刘则称“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在日本《日清海战史》中一方面确定说“致远”舰是中炮而沉:“……纽状火炮连弹装入快炮击之,密如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一方面又肯定时还指出“致远”最后沉没时,因中炮后舰倾,引起锅炉爆炸导致舰毁人亡:“故其接近吉野也,舰体之倾斜益甚,螺轮翘于水上,虚转于空中,终挟全舰人员俱沉。此时,然有声如裂帛者,恐即其汽锅之爆裂也。”

综合上述,虽然近来发现的资料越来越多,说“致远”

舰沉没并非如姚锡光所云中雷所致,“致远”舰也并非有十分确定的冲撞目标,但仍有若干令人置疑之处,故还应继续考究,不可过早地将“致远”舰沉没原因作为定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