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种要素决定人生成败
45093400000010

第10章 思维决定成败(4)

有一位造纸厂的技术员在生产一批纸时不小心弄错了配方,生产出大量不能书写的废纸。他被扣工资、罚奖金,并遭解雇。当他灰心丧气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叫他将问题倒着看,看看能否从错误中找出有用的东西来。于是他很快就发现这批废纸的吸水性相当强,可以用来吸干家庭器具上的水。于是他设法从工厂里低价买来这批废纸,将其切成小块,取名“吸水纸”,拿到市场上出售,相当抢手。这个配方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于是他申请了专利。专利应用于市场,他发了大财,成了亿万富翁。

一次失败带来了一次致富机遇,带来了一个亿万富翁。这不是“失败中包含着成功的因素”的最好说明吗!

当然,成功同样也会含蕴着“失败的因素”,那就是成功会使人“飘飘然”,使人“头脑发热”,做出拥抱失败的事。

有一位年轻的企业家,在20世纪九年代初房地产低潮中,他靠“赌一把”的方式倾注所有的资金玩房地产,买下了在市远郊的一块没人要的沼洼地。后来房地产形势好转,开发大潮汹涌澎湃,地价骤增,结果他一下子净赚了数千万元,跨入了亿万富翁之行列。第二年开春,他召开公司全体大会,提出新的一年是“圏地年”,要继续加大贷款和圏地购地度,继续縯绎“一夜暴富”的美梦。然而,形势急转直下,国家开始“宏观调控”,追还各地产商贷款,于是地价一落千丈,他一夜之间便千金撒尽,债台高筑,从亿万富翁沦为究光蛋。本地生存艰难,只得流落他乡。

他为什么从成功走向失败?因为他没有防备“成功中的失败因素”,在成功面前“头脑发热”,“飘飘然”而找不着北。

舍与得

四川省有一种酒叫“舍得酒”,有人说喝了这种酒,就会彻悟人生。“舍”是什么?就是“付出”,“奉献”;“得”是什么?就是“得到”或者说是“回报”。

“舍得酒”里头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就在于:只有“舍”,才能“得”;要想“得”,先要“舍”!“舍”就是付出,就是对社会,对他人做出服务和奉献;“得”,就是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回报”。

有一个《赠与自己财富》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计划在美国纽约建立总部机构和大厦的刚刚成立的联合国还身无分文,在纽约更是没有立锥之地。

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经过商议,决定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并将这块地皮无条件赠予联合国。同时,他们也将毗邻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土地全部买下。

消息传出后,美国许多财团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并纷纷断言:“不出十年,洛克菲勒家族集团就会沦为洛克菲勒家族贫民集团!”要知道,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萧条的美国和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厦刚刚建成,毗邻它四周的土地的价格便立刻飚升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上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入洛克菲勒家族集团的腰包,人们无不为之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赠予”就是“赠我”(古文中的“予”即“我”);有舍就有得,只有舍去,才能得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成功之道。

这个道理还告诉我们:不“舍”,就不会“得”;不“劳”就不会“获”;不付出者决不会得到回报。不想动腿,不想流汗,能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吗?没这码事!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叫加加里海,另一个叫死海。两个海都连着约旦河。加加里海接受约旦河之水,又流向大海;而死海只接受约旦河水流入而不再流出。结果,前者生机勃勃,鸟飞鱼跃;后者呢,则死气沉沉,浊臭冲天,没有鱼跃,不见鸟飞。

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前者既索取,又付出;而后者只是索取,没有任何付出。

这个道理同样告诉我们:人和海一样,只是想“得”而不“舍”,只想获取而不想奉献,是永远不会有希望的!

关于事物的度

什么叫“度”?“度”是生活中和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量的概念,它反映了事物发展的程度和变化所需要的量。

比如说喝咖啡,就很讲究“度”。咖啡是一种含有兴奋剂的物质,适度喝了对健康的人十分有益。这里就有一个“度”的问题:量太小,兴奋不起来;量过大了,喝过了头,那就会兴奋过度,造成亢奋、失眠。

生活中的“喝酒”同样是这个道理。饭桌上没有酒,总提不起劲来;适量喝了点酒,满面红光,精神兴奋,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其乐融融;但喝得过多,喝过了头,那就会醉人,摇摇晃晃的说胡话,做错事,古今中外有多少人是“因酒祸事”的!

又如游乐场中的“碰碰车”,不“碰”没有趣,可是“碰”得过头就会不舒服,甚至会受伤,最好是适度碰撞,这样才其乐无穷。

在古代治国理政中常有这么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就是说,:治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不到位,讲的就是事物的“度”。

适“度”“喝咖啡”“喝酒”、“撞撞车”和恰到好处“烹小鲜”,无不是一种科学的思维和理念,对工作和事业很有启发意义。比如说你要批评一个人,也要讲“适度”,批评是对人家的帮助,对工作有益;但过猛,过“度”,就会伤害人,挫伤人,其效用很可能是“适得其反”。比如三国时的张飞,批评士兵猛得很,又是打又是骂,又是体罚什么的,结果人家不但不改正,反而遭来杀身之祸。

总之,“成也是度,败也是度”,掌握了事物的度,这就会避害趋利,稳健地迈向成功;超越了事物的“度”,那就会出问题,陷于败局。

自我和他人

自我和他人,这又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命题:我们活着是为自我,还是为了他人?爱情为什么总是自私的排他的?竞争就是为自我,排斥他人;市场经济就是卡死对方,壮大自己……

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来认知。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灵魂游历天堂和地狱。他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景象:在地狱,人们围着一个又大又深的锅,锅里装满香喷喷的饭菜,人们都在操着一个巨大的汤勺忙碌着进食,然而人们个个都饿得皮包骨,有气无力地瞪着怒眼,对社会充满着仇恨;而在天堂,人们同样在围着一个大锅进食,但不同的是,人们个个容光焕发,兴高采烈。为什么呢?因为在地狱,人们个个都在操着那大勺一个劲地往自己的嘴巴里送食,因而怎么也送不到;而在天堂呢,人人都用巨勺盛食物往别人嘴里送,结果人人都吃上美味的饭菜,过着舒心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自我和他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和谐整体;我为他人,他人也在为我;自我在奉献他人的同时也得到回报;一心只想为着自我而不顾他人的人是不幸福的甚至是可悲的。

在竞争社会里,不少人成为失败者。他们的悲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过分强调自我而不顾他人,认为“他人就是地狱”,甚至是违法犯罪,损人利己,到头来只能是落得地狱里人那样的可悲命运。

推而论之,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同样是这样:自我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和谐整体;我为社会,社会也在为我;自我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回报;一心只想为自我而不顾社会的人是不幸福的甚至是可悲的。

我们要成功,我们想幸福,就应该把握好“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社会”的辩证关系。

人生思考题

1、为什么要掌握事物的辩证法呢?这对我们做人、做事和成功有什么好处呢?请写一篇600字的短文阐述之。

2、在生活或工作中,你常常遇到这样的苦恼:我是多么的平凡,“不出众”,大家是多么看不上我;我的学习成绩为什么这么差,我真笨,我的智商太低;我家庭总是这么穷,我很自卑;我为什么这么矮……能否用辩证法的思维来看待这些问题?

成功小揭示

生活中有难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科学的思维,掌握不掌握事物的辩证法。掌握了事物的辩证法,你就可以心明眼亮,避害趋利,逢凶化吉,稳当沉着地迈向成功。

而生活和事业的失败就在于不懂辩证法,不用辩证法,或者是抛弃了辩证法。

3-4 适应和应变的思维

·变化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

宇宙是变化着的,“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的这句词,道出了宇宙天地运动和变化的情况。地球的演化,冰川的变化,冰山的生成;海洋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无不是宇宙亿万年演变的结果。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那是它的婴幼儿期;而今天的地球已经进入中年期,将来还要进入老年期。可以说是年年在变化,月月在变化,天天在变化,时时刻刻在变化,分分秒秒在变化;珠穆朗玛峰天天变“矮”,地球在天天变“暖”,这就是在“变”。所谓“沧海桑田”就是亿万年变化的写照。

人类社会同样是永恒变化着的。类人猿经过200万年的变化,形成了3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经过3万年的变化,人类学会了使用语言,使用火、工具和文字,经历了石器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到今天的知识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社会的变化没有终点,人类的发展没有终点,科技的进步同样没有终点。

人的一生同样是变化着的。一个人来到世上,总要经历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壮年和老年期的变化;“人生如白驹过隙”,“朝如青丝暮如雪”,说明人生是多么短暂,变化是多么的快速!

所以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变化,是绝对的永恒的法则。

与时俱进:适应和应变的思维

世界是变化的,人类社会是变化的,人们应该怎么办呢?因此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都要与之相适应,这就是“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的实质是什么呢?它首先是一种思维,即适应社会变化和对社会变化所产生的应变的思维。它又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一种成果。它又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竞争时代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态度。它同时又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健康、平稳向前发展的一条永恒的法则。

有一部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畅销书,写的就是两个小矮人与两个小老鼠同时进入一座奇妙的迷宫寻找好吃的奶酪的故事。

两个小矮人在一个地方找到了很多新鲜的奶酪,于是他们每天都到那里美滋滋地享受着。后来那奶酪不知怎么渐渐地少了,甚至在一个晚上忽然不见了。那两个小老鼠虽然感到惊异,但很快就适应过来,凭着老鼠的本能和灵性去寻找新的奶酪;而这两个小矮人呢,发现他们的奶酪不见了,万分忿怒,一个劲在那里怨天尤人追根溯源:“怎么!竟然没有奶酪?”“天啊,怎么可能没有奶酪?”“谁动了我的奶酪?”当他们在那里日复一日地骂没良心的人动了我的奶酪,考证是谁,凭什么要动我的奶酪,然后在那里等着有一天有人要前来退还他们的奶酪的时候,他们早巳是饥肠辘辘面有菜色,等待着他们的只有死亡。而人家两位小老鼠早已进入新的境界,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

正所谓“两种思维,两种理念,两种结局”。两个小老鼠发觉奶酪没有了,赶快到别处去找,能适应变化,在变化面前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成功往往属于“小老鼠”这种人;而两个小矮人呢,发现没有奶酪了,只是一个劲在那里怨天尤人,打嘴巴仗,没有丝毫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种人的结局只能是毫无出息,拥抱失败。

世界球王贝利那出神入化的球技令千千万万球迷心醉。他在21年的足球生涯中,共参加比赛1366场,共踢进1281个球。1958年,他共射进139个球,创造了一场正式比赛共射进8个球的世界纪录,而且这些纪录至今还没有人能打破。有人问贝利:“你哪个球踢得最好?”他答道:“下一个。”当他创造进球1000个纪录后,有人问他:“你对这些球哪一个最满意?”他答道:“第1001个!”

在贝利他眼里,球艺的增进永无止境,他的追求同样也永无止境。这正是他足球生涯21年来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刷新辉煌的根本所在。贝利的这种“适应变化”和“与时俱进”的治学心态和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人类为什么要与时俱进

有一个“将军和驴子”的故事。古罗马皇帝哈徳良手下有一位将军,老是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面前提及这件事:“我应该提升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因为,我服役长久,经验丰富,参加过10次重要的战役。”可皇帝随意指着一批拴在周围的战驴说:“亲爱的将军,好好看这些驴子,它们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驴子。”

将军与驴子的故事同样给大家带来这样的启示:世界总是在变化,人需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经验和资历固然重要,但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经历只能是跟驴子一样的平庸。

西班牙伟大现代派画家毕加索说:“艺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艺术本身不会演变,人们的思想在变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就要随之变化……”他本人的画风就是这样“多变”:从“立体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不断地适应时代,不断地开拓创新。正是因为他的不断开拓创新,不断进入新的境界,才使他成为画坛一代宗师。

还有一则“新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喝水”之后,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都赞美乌鸦聪明。乌鸦于是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小乌鸦,这样传了许多代。有一次,老乌鸦示范着将一粒石子一粒石子地投进深瓶里,让嘴够不到的水面慢慢升高。这时小乌鸦却嫌这样下去太慢了,对老乌鸦说有没有别的更快的办法呢?老乌鸦过来训斥它:“别偷懒,照着祖传的办法做!”小乌鸦却转身走开,一会儿它銜来一支吸管探进瓶里,马上就可以喝到水了。老乌鸦不得不承认:“这小子真行!”

看来,时代变化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也在变化!

一味按照传统的思维和“老规矩”以及“祖传的办法”行事,没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工作,就将永远与进步无缘。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铁律往往是这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保持原狀总是保不住的!世界汽车工业的始袓徳国奔驰汽车公司提出这样的口号: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走天下。这家有100多年历史的世界顶级豪华轿车品牌的汽车公司,正是靠这种适应和应变的思维,以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如增加车型、降低成本、增加网点、搞好服务等)来抗衡林立而强大的对手,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

“贝壳型员工”最容易下岗

有一则资料,写的是“七类人最容易下岗”:其中有一种是“贝壳型”的员工,这类员工的特点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面对飞速变化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不知进取,不思进取,不能更新知识和技能,不懂得给自己“重新定位”,就像一个贝壳一样固歩不前,结果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