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美、英等国组成的多国部队围剿伊拉克的海湾战争一开始,伊拉克防空预警雷达荧屏上突然出现一片雪花亮斑,就像电视屏幕上没有电视信号时的情景,只是雷达荧屏上雪花亮度要强得多。伊军雷达操纵员无法辨认屏幕上哪些亮斑是敌机哪些亮斑是雪花干扰,致使无法正常工作。多国部队的隐身作战飞机、巡航导弹乘伊拉克雷达“瞎眼”之机,长驱直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如入无人之境。原来,这是多国部队针对伊拉克雷达的代号为“白雪行动”的电子干扰所致。这种瞄准压制型噪声干扰的运用条件是:干扰信号的频率对准雷达发射信号的频率。就像要干扰阻拦马路上行驶的一辆犯罪分子的汽车,你必须对准犯罪分子的汽车行驶的车道去干扰拦截它;如果你在人行道上干扰拦截,对它就不起作用了。
雷达波束转动扫掠空中,经过并照射飞机时,在荧屏上产生指示飞机的亮斑。由于飞机是在飞行前进着的,相隔10秒钟的前后两次扫掠得到的亮斑是两个不重合的“点迹”。雷达在对不断向前飞行的飞机扫掠时,在荧屏上形成由多个不连续亮斑组成的指示飞行航线的所谓“航迹”。1995年的某一天。某海岸的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许多条“航迹”,似有许多飞机向其雷达阵地“飞”来。实际上空中什么也没有。原来是对手通过4架EA—6B电子战飞机,向雷达发射的电子欺骗干扰信号。一旦出现这一情况,真实的飞机飞行航迹反被假航迹混淆,雷达是无法正常探测飞机的。不过,在2002年太平洋西岸海域重演1995年旧事,干扰方惊叹其对手电子战能力的突破性进展。这种雷达干扰称作雷达欺骗干扰。它们通常是由飞机、气球、舰船或陆地上的干扰机对准某雷达发射的。
以上两种干扰称作有源干扰。还有一种雷达干扰不向雷达发射信号,而是在空中播撒无数轻薄铝箔条或镀金属尼龙丝,或用降落伞吊挂金属反射体。它们随风飘荡,缓缓下落,并在雷达屏幕上产生大量密集的亮斑。即使其中有指示飞机的亮斑存在,操纵员也无法辨别真假。这类雷达干扰称作无源欺骗雷达干扰。它们通常通过飞机弹射或舰炮发射布撒。
拖曳式诱饵是飞机尾部通过长线拖曳着的目标雷达反射器,即拖曳式诱饵。它对雷达的反射信号比飞机本身的反射信号更强,吸引地面雷达、导弹对它发威,从而保护飞机。科索沃战争证明,这种干扰措施非常有效,载机一般都能免于被对手击落。
雷达为了对抗干扰,一个方法是跳动改变自己的发射频率,就像小车道上开车受到干扰时,可“跳”到大车道上行驶;干扰源赶到大车道来时,它又“跳”到人行道上去了。
由于干扰源——装载着干扰机的飞机、舰船——必须在方向对准要干扰的雷达时才能使干扰奏效,没有被干扰机对准的处于干扰源侧边或后边的其他雷达能照常探测飞机,包括干扰飞机。所以,用多部雷达组成传感器网,当某部雷达受到干扰时,利用干扰源侧后的其他雷达继续探测飞机,是另一种抗干扰的方法。
现在,各国正在研究一种所谓“自适应雷达天线”:哪个方向上有干扰源,天线就拒绝接收这个方向上传来的所有信号,在各个干扰源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雷达照常接收飞机回传的雷达反射信号,正常地探测和定位飞机目标。这种雷达反干扰技术是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世界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二次大战后期的1943年7月24日深夜,英国空军的。791架战斗飞机空袭德国城市汉堡,英军首次使用了铝箔条,德国所有“维茨堡”雷达荧屏上布满亮斑,无法判定是否有或有多少架英国飞机来袭,使英国空军“胜利地进行了历史上最可怕的空袭”。
二次大战末著名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盟军为了掩盖其西线诺曼底登陆的企图,在东线加莱对岸海上布置了许多金属假目标:如甲板上竖有金属板的大量舰船,让加莱的德军雷达屏上显示出大量“飞机”、“舰船”,呈现大军压境之势,从而懈怠了西线诺曼底的防御。德军西线总指挥隆美尔甚至在诺曼底总攻前夜,还在柏林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