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当代中国文化1000问
45106900000030

第30章 先进文化(3)

如何发挥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宣传报道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加强互联网上的宣传,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何谓“三个关系到,四个有利于”

“三个关系到,四个有利于”是指对国内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我们处理突发事件工作的开展;要按照有利于党和政府开展工作、有利于组织社会力量共同行动、有利于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的要求,及时准确传播信息,积极有效引导舆论。

何谓主旋律文化

江泽民曾把主旋律精辟地概括为“四个一切”,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主旋律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集中反映。我们要大力倡导和发展这种文化,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号角、有力的武器,团结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何谓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大多数普通民众获得感性愉悦,在一个地区或领域内为大多数人欣赏和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以大量的信息、流行的样式、模式化的制作流程和娱乐的性质,满足大众的消费需要,可在一定时期内得到迅速传播和普遍接受。其突出特点是能够迅速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关于大众文化的定性,学术界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商业性消费文化,有学者认为是一种都市化、商业性、娱乐性的民间文化,还有学者认为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化,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的文化。

为什么说大众文化是我国现阶段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我们之所以说大众文化是我国现阶段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是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含着现阶段我国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通俗文化等优秀内容。一方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总称,它概括了我国现阶段各种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文化的健康发展,形成了我国人民新时期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它和我国现阶段不同的文化类型相互交叉,概括了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积极成分,但是并没有把所有文化都收编到自己的体系中,它积极鼓励和推动不同文化类型的发展,促使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格局。作为我国现阶段主导的、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贯彻我党的方针政策和意识形态内容,反映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各种优秀的成果,在倡导多样性的同时,始终把主旋律作为文化内容。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仅仅为了经济效益,而是把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始终贯穿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如何理解大众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充分的必然性,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同时,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适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再者,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适应了我国人民个性解放和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现实需要,具备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合理性。

为什么说大众文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积极推动作用我们说大众文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因为:大众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同时又密切协作、相互促进,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构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进社会大众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开拓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传播的文化载体和现实途径。总的来说,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大众文化有何指导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使大众文化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保持正确的方向,合理规范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健全的文化方针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了健康有序的大众文化市场,并使大众文化获得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外大众文化资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和受众基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提供生产、传播、接收反馈的基础设施。总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向保证,创造了健全合理的文化方针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受众基础和物质技术基础。

什么是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积累及进步状态,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全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树立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等。科学文化建设主要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卫生、图书馆、博物馆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科学文化建设影响着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指导方针、内容和要求,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怎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思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集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首先,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大力营造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普及,抓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

其次,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微观活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加强管理,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抓好队伍建设,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

再次,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然后,要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最后,要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深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干部群众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

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党在新时期的全部工作中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两手抓”,集中体现为两个文明一起抓,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因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需求和实践经验,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环境和思想保证,两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决定了,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要防止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切忌抓一手、丢一手——只抓物质文明而不抓精神文明,或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