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抓紧发展教育事业,认真搞好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为本,重点是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同时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办学,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加,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在21世纪,我们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特别要注意普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医疗卫生、科学健身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消除迷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加强科学意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风尚。最后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等事业,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当前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应如何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原则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具体方针、具体政策,都要以它为基础,以它为总的指导思想。由于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因此所有局部工作的具体方针、具体政策,都要体现基本路线的精神,与之相统一、相连贯。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先进文化建设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供高尚的精神产品;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者精神文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有它自身的价值。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要为经济基础和经济建设服务,并没有降低精神文明自身相对独立的意义,而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现实基础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
首先,精神文明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离开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只有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才能发展精神生产;物质生产的方式影响着现有思想文化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并为新的思想文化因素的产生提供土壤;精神生产的物质设施也必须从物质生产中取得。归根到底,生产力标准也是衡量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标准。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要看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当然,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大小也有自身的一些标准,如思想道德的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程度。但是,它们最终都要体现在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上。
其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党的基本路线,而是积极地、主动地服从、服务于基本路线。一方面,党的基本路线已经被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是一条完全正确的政治路线。党的十五大向全世界宣告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这就保证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极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期取得了很大成绩,无论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或文学艺术,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效地提高了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准备了必要条件。
何谓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和倡导的,其后作为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得到了重新肯定。邓小平多次指出,“双百”方针不能变,不能丢,要永远坚持。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真正转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正确判断,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推动了我国思想理论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双百”方针的中心内容是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自由,提倡正确的学风,允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争鸣。为了正确贯彻执行这个方针,需要正确处理其中的各种关系。根据多年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情况,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要正确处理贯彻“双百”方针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贯彻“双百”方针,要排除“左”、“右”两方面的干扰。不要四项基本原则,是“右”的方面的干扰。一方面,它破坏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双百”方针就会变形走样。另一方面,它会造成政治形势、政治空气的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也不愿去参加百家争鸣。在这两种情况下,“双百”方针实际上也就不存在了。第二,要正确处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要持特别谨慎的态度,不能随意把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用政治斗争的方法解决不同意见的争论。对不涉及政治的学术问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这一派,那一派,都可以各说各的意见,不要加以干涉。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对外开放给学术争鸣带来的新问题。对外开放和对外思想文化交流的扩大给我们贯彻“双百”方针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的态度是:其一,不怕。我们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但我们不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要因为扩大对外思想文化交流会传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取消或限制对外思想文化交流。其二,排除干扰。对确属错误的观点,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对国外学术理论定见,作历史的分析,根据新的实际作出新的解释。对有意的歪曲,毫不留情地揭露,以正视听。我们要通过排除干扰,使我们的学术讨论和争鸣沿着健康的轨道进行。
何谓“二为方向”
“二为方向”是指文艺工作乃至全部文化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是因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其巨大影响并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导向作用极其重要。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工作“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借用了列宁1905年提出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根据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状况和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使命,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口号。这里的人民大众是指“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还指出:“我们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到了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仍然十分重视文艺工作的服务导向问题,只不过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的基本路线与社会主义建设应有的方向发生了偏差,与此相关的口号和政策也就带有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色彩,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根据新时期中心任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口号。这一文艺工作的总口号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形势下的重大发展,为新时期我国文艺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当代中国文化为何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各国之间相互学习,博采众长,既汲取又创新,推动自身文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面向世界。而面向世界的文化,应该是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决不是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文化,而是日益开放的文化。先进文化应该在多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竞争中,获取参照坐标,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因此,先进文化建设,是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不可能、也不应该离开全球化这一大环境孤立进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以博大的襟怀和开阔的视野,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的文化、文明成果,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当然,对于其中的糟粕要坚决摈弃;对于某些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文化产品对我国进行分化、瓦解、渗透的图谋,更要引起高度警惕。
你知道当代中国文化的目标体系吗?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是以“四有方针”为指导,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为此必须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中心内容。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努力,在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创造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基础和社会条件,使人们具有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和理性的公共道德体系下追求、创造、享受和发展幸福生活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脚踏实地的工作。在现阶段,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锤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终目标不可逾越的阶段。
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是什么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其最深厚的根源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来源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面向大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当代中国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在。因此,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二为”方向是我们党的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探索、确立和巩固下来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是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准则。社会主义的文化,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我们必须坚持“二为”方向不动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确定文化思想,制定工作方针,开展文化建设。
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必须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和保证,同时也是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因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来源于人民群众,最终还要回到群众中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服务于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深刻反映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文化建设的许多领域,需要极大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实行“双百”方针,要求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鼓励文艺工作者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造。无论是提高艺术表演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要在努力探求客观规律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同志式的讨论,支持学术上、艺术上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和竞赛,使不同学术观点、不同艺术观点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正确地实行“双百”方针,就能有效地加强理论与创作的力度,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提倡多样化,就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和民间艺术等门类要齐全,体裁、题材、主题要丰富,形式、风格、流派要多样,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什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