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广播剧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购买适合农村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基层艺术院团使用、改编并为农民演出。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
要加强“三农”读物出版工作,开发出版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音像制品和图书等各类出版物。实施“送书下乡工程”,重点面向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配送图书。
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支持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
何谓“送书下乡工程”
“送书下乡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的文化部重点文化工程。工程目标是自2003年至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向30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图书馆和3000个乡镇图书馆(室),赠送农村适用图书390万册。每年为每个县图书馆(室)送书1000册,3年合计3000册;每年为每个乡镇图书馆(室)送书330余册,3年合计1000册。财政部每年为送书下乡工程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3年共安排6000万元。
送书下乡工程直接面对“老少边穷”和中西部地区,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室)藏书匮乏、购书经费短缺的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现有的文化设施及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特别是“老少边穷”和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仍然存在。
启动这一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缓解地方文化事业经费短缺的难题,而且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同时,该工程把广大农村急需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农民的家门口,让他们有机会、有条件学习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为早日脱贫致富提供信息支持,也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地方资金、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贫困地区文化设施的条件。
为推动送书下乡的顺利进行,文化部、财政部联合成立了全国送书下乡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其设在文化部社图司。同时,建立了送书下乡工程全国图书配送中心,其设在国家图书馆。
如何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对如何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政府要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正常运转必需的经费、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维护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什么是农村文化市场
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村文化商品、文化服务、文化资源营销活动的场所。与城市文化市场相对应,具有格局松散、季节性强、发展缓慢、管理难度大、设施简陋、门类少等特点。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的方法有:建立农村公共文化辅导队伍;开展大型乡镇文化活动;进行电影、图书、剧团等“文化下乡”活动;开发农村古文化;民办文化与官办文化相结合等。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内容,是树立农村科学文化思想的重要领域。
何谓“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从1998年开始由国家广电总局、国家计委、文化部共同推动实施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一度又称“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其列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十五”期间,全国共组建了35000多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放映电影2000多万场,观众有50多亿人次。北京、西藏、宁夏等地率先实现年平均放映电影12场以上的目标。“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是:做好农村电影拷贝配送工作,丰富电影片源,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加强农村电影院更新改造,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何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以行政村为主要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体育活动站(点)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工程。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对此作出具体部署。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做到亲民、便民、利民,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体育设施建设方式是以中央资金引导、地方各级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育彩票公益金配置器材,利用村公共用地,农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进行建设。到2010年,争取占全国1/6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惠及约15亿农民。
你知道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吗?
中国企业联合会(原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核准注册的全国性社团法人组织(简称中国企联)。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成立于1979年3月;中国企业家协会成立于1984年3月;1999年4月24日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更名为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联是以企业、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主体,有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参加的,为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沟通企业与政府的联系,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全国性群众团体。中国企协坚持面向企业,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宗旨,为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提供培训、咨询、信息、研究成果等项智力服务,出版管理书籍、报刊,开展国际交流,以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现代化,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体系为各项工作的总目标。
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个全国性行业部门,260个工业城市以及上万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企业管理协会、企业家协会组织,各级企业管理协会、企业家协会联系的企业达数十万家,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组织体系。
什么是中国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
中国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成立于1998年,是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会员团体,成员主要由40岁以下的全国乡镇企业厂长(经理)组成。
协会的宗旨是:为提高乡镇企业青年厂长(经理)的素质服务,为提高会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为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服务。协会任务是:促进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经济技术交流,开展经营管理和专业知识培训,进行国家法令、政策的宣传引导,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维护会员和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评议、推选、表彰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协会现有个人会员300余名,团体会员33家,联系着全国数万名青年乡镇企业厂长(经理),他们的企业都是全国或地方的骨干企业。协会最高领导机构是理事会。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
何谓军营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军营文化就是军队的学问、规矩和特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军人的共同信仰、理想、思想方式、价值观、审美观,是每个军人的意识、精神、灵魂之所系。军营文化涉及军事、政治、后勤、装备方方面面,包括军营文化现象、军营文化本质和军营文化主体。
军营文化现象是军营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军营行为文化,就是军人的行为举止要体现军人特有的气质和作风,表现在站有站相,坐有坐姿,睡觉有睡觉的规矩,吃饭有吃饭的要求,办事情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危难关头处变不惊、勇往直前等行为方式;二是军营艺术文化,它是军人的情感、思想、想象力、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军歌雄壮有力,军营文学具有战斗风格,军营舞蹈柔里透刚,军事理论思想深邃等;三是军营环境文化,军营处处透露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处处都是陶冶官兵情操、激励战斗精神、弘扬优良传统的大课堂,形式上表现出整齐大方、规范统一、简洁朴实、庄重严肃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政治气氛。
军营文化的本质是以作战需求为核心,培养官兵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军营文化蕴涵着战斗力,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斗力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综合文化素质的较量。要确立培养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的文化观念,用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支撑起广大官兵的精神大厦,激励官兵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提升部队战斗力。
军营文化的主体是军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文化价值取向是人们对某种文化的认可、推崇和追求,受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军营独特的文化造就了军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但是军营不是真空,军营文化和外部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有一个碰撞、冲击、交流、融合的过程,容易给军人理想信念、道德观念造成嬗变,带来混乱,因此军营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及时校正官兵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为什么说军营文化意义重大
军营文化就是军队的精神文明,是军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从了解它的文化开始。同样,认识一支军队也要从了解它的文化开始,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军队和军人。爱军队也要从爱军营文化开始,只有理解和热爱军营文化,并且具有一定的军营文化底蕴和修养,才会产生军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会保持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社会只有认同军营文化,才会更加崇尚军队,尊重军人。
就其意义来说,挖掘利用军营文化资源,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文化的具体举措,有利于从文化层面理解和实施带兵,提高带兵的水平,解决许多带兵过程中的不协调行为;有利于为军队建设拓展新的空间,解决军队建设面临的一些困惑和问题。比如解决军人价值认定问题,澄清一些人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衡量军人的地位和价值,认为军人待遇高就有地位有价值,待遇低就说明地位价值低的模糊认识;有利于培养军人特殊的精神境界,保持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端正部队风气,培养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有利于吸引全军官兵学习军事思想和理论,钻研军事学术,爱军习武。总之,有利于促进部队“三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如何建设和发展军营文化
过去由于没有这样的认识,军营文化的开发、利用、建设与发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受其冲击,军营文化有流失现象,越来越趋同于其他文化,越来越没有特色。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开发和利用,思路要宽,视野要远,基点要高,力度要大。首先要从以下四个层面着手:一是加强军营文化研究。军营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必须进行整理、提炼、升华,拓宽军营文化建设的内涵,进行整体、长远、系统的思考和谋划,在理论上搞清楚,学术上弄明白,使军营文化这个概念得到广泛认同。二是宣传和保护军营文化。文化是有强弱之分的,强势文化会逐步蚕食和取代弱势文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多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营文化形态和优秀的军营文化传统,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同质的文化汇聚军营,军营文化面临着严峻冲击和考验。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宣传和保护军营文化,增强军人对军营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使社会了解军营文化,热爱军营文化,崇尚军营文化。三是学习军营文化。通过训练、教育、管理、养成,增强官兵军营文化底蕴,提高军营文化素养,确立军营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官兵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四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军营文化。必须要有开放的眼光、恢弘的气度,积极吸收社会上其他先进文化,充实军营文化,坚决摒弃军营文化中那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东西,使军营文化始终体现时代性,保持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