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属于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的文化形态。民间文化具有以下特征:自发性、传承性,通俗化和程序化、实用性和娱乐性。
为什么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那时各部落作为图腾来崇拜的都是凶猛的动物。夏是中原地区一个较大的部落,蛇是它的崇拜对象。后来,许多部落都慑于夏的威力,被迫屈服了。于是夏将其他部落的图腾也吸收了过来。这样,许多部落的蛇就长出来了角、鬓、爪子和脚,经过历史的演变,就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的样子了。
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龙的形象不断为人们所肯定和完善。皇帝作为世俗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希望能借助“龙”来巩固统治,因此号称“真命天子”;老百姓将龙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盼望它能呼风唤雨,给大家带来风调雨顺的年景和幸福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成了权力的象征,成了炎黄子孙自尊、自强、自信、自豪的象征,成了中华民族信仰和凝聚力的象征。
为何说“四灵”是祥瑞的标志
中国古代将麒麟、凤凰、龟和龙称为“四灵”,都是祥瑞的标志。传说它们有灵性:“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祥,龙解变化。”其实,除龟以外,另外三种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传说中的麒麟,身子像鹿,头上生一只角,角上长个肉球,遍体有鳞片,脚像马蹄,尾巴像牛。性情温良,不踩生虫,不折生草,是有德行的仁兽。历代帝王都把它看做是国家的祺瑞,太平盛世的象征。民间也很看重麒麟。江南各地春节期间,人们抬着纸扎的麒麟,以锣鼓伴奏到各家门前表演“麒麟唱”,说唱时事,咏叹古人,预祝丰收。这纸麒麟下巴上贴有许多胡须。上门演唱时,那些未生孩子的妇女和新婚的小媳妇,往往被大嫂们推到麒麟跟前去拽胡子,据说这样就会生儿子。这是来源于“麒麟送子”的传说。相传从前有位画师,最爱画麒麟。可是老而无子。有天晚上他梦见一匹金光闪闪的麒麟,驮着一个健康俊美的男孩朝他走来。第二年他老伴生下一子,6岁就能赋诗作画,人称“麒麟童”。民间爱贴的年画《麒麟送子》也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
龙、凤原是远古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封建帝王把它们看成是权力、尊严的象征,龙袍凤冠只有帝后才可穿戴,皇宫内苑称为龙廷凤楼,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但普通百姓把龙、凤看成力量与美德的象征,含有吉祥的意义。因此婚礼要点“龙凤花烛”,满月婴孩要穿“龙凤袜”,龙凤甚至广泛用到姓名、地名、商标上。
“四灵”当中唯有龟是实有动物。早在龙、凤、麟风行之前,龟就是先民崇拜的灵物,还是鲧氏族部落的图腾。《史记》记下一则传说:有位老人因为南方地面潮湿,就用四只龟垫床脚,二十多年后老人死了,四只龟还照样活着。人们看到它具有忍饥耐渴的功能,生命力极强,又因为龟天生长寿,就认为它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并进而把龟当成人与神之间的媒介。殷商时期在祭祀、战争、婚丧、宴会、农事、狩猎等活动之前,都由巫师烧灼龟甲使爆裂成纹,根据裂纹来占卜吉凶,称为龟兆;还要在龟甲上刻字记录,因此成为我国最古老的甲骨文字。皇室宝物、卜器等还用龟血涂染,据说可以防妖御怪。到了元朝以后,乌龟才被用为嘲骂人的名词。
什么是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指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通常和中国农历上的干支纪年法相配合使用,如子鼠、寅虎、酉鸡等。虽然这是一种年代比较久远的纪年法,但在现代仍然使用得比较频繁,并且它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中华大地上繁衍不息。
中国有多少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主要有:腊八节、送灶节、春节、元宵节、填仓节、龙抬头、花朝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夏至节、晒衣节、七夕、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节、藏历节、雪顿节、那达慕、火把节、刀杆节、泼水节、吃虫节等。
国际国内节日与主题日知多少
国内节日与主题日有:元旦、全国爱耳日、植树节、青年节、全国碘缺乏病宣传日、全国助残日、全国土地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全国高血压日等。
国际节日与主题日有:世界湿地日、国际妇女节、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世界睡眠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国际劳动节、世界哮喘日、世界红十字日、国际护士节、母亲节、国际家庭日、世界电信日、国际博览馆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无烟日、国际儿童节、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难民日、国际奥林匹克日、父亲节、国际反毒品日、世界人口日、国际扫盲日、世界新闻记者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国际和平日、国际爱牙日、国际聋人节、世界旅游日、世界动物日、世界人居日、世界邮政日、世界标准日、世界粮食日、联合国日、世界预防艾滋病日、国际残疾人日、国际志愿者日、世界人权日等。
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吗?
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天气、物候对人和农业的影响而创造性、科学性地总结出的变化规律,在历法纪年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气象科学、人类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中“不误农时”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指的是太阳全年在黄道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象、物候演变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为农业阶段性生产的时机提供了标示。此外,它还为农业收成的好坏起到了很好的预示作用,为农业生产的科学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日,昭示着春季的开始;“雨水”意味着降雪减少,降雨增多;“惊蛰”时开始响雷,冬眠动物苏醒,植物开始生长;“春分”是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清明”时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谷雨”时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小满”到时,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即“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植物成熟;“处暑”表示炎热即将过去;“白露”时,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往往凝成露水;“秋分”是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寒露”表明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霜降”时开始降霜;“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小雪”时开始降雪;“大雪”时降雪较大;“冬至”时寒冷冬天降临,白天最短,夜晚达到最长时间;“小寒”时进入寒冬腊月,但寒冷未达到极点;“大寒”则表示天气冷到了极点。
春节是怎样起源的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的夏朝和汉朝直至辛亥革命前都称为元旦,它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而是在“腊月”,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做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之后。
我国古代过年,主要的行事是打鬼。“腊八”吃“腊八粥”,在宫廷和民间都要打鬼,腊月二十三祭主宰凶吉祸福的“灶王爷”以求衣食温饱。这期间还要打扫污秽,预防疾病。腊月三十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除夕夜为什么要吃团圆饭和守岁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农历全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现在也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除夕为大除。这一天要换门神,贴春联。上古时相传鬼怕桃木,神荼、郁垒兄弟俩会捉鬼,于是人们把他俩的像画在桃木板上,放在门前辟邪,叫做桃符。以后又演变成两种形式:唐朝时画成两位披甲戴盔手持武器的将军,贴在门上称为门神;后来又画成两位文臣的,也是门神。五代十国时的蜀主孟昶,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吉利话:“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最初出现的春联,宋代起春联就用红纸书写。现在,门神大多不贴了,春联还在流行。
除夕,家庭要进行晚宴,俗称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各地习俗各不相同。江南各地注重菜肴。在台湾省和闽南,全家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旁。菜有肉圆、鱼圆等,象征合家团圆;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当地方言鸡与家谐音,“食鸡起家”是个吉兆。还有煎炸的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菜,祝福往后的日子甜到底。现在台湾许多人家在除夕围炉时,桌上摆一副空碗筷,表达盼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北方兴吃“更岁饺子”。包饺子时,有的先把几枚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更多的是往饺子里包红枣、花生米、糖块。那是以长生果(就是花生)祝福人们长寿,红枣和糖表示日子越过越甜。
古人在除夕家宴上还要饮屠苏酒。这是一种药酒,用屠苏、大黄、白术、桔梗等药材配制而成,相传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所始创。屠苏酒要由年纪最小的先饮,然后按年龄的少、长依次饮用。这是对年少者的祝愿与勉励。
旧时风俗,大年夜要“守岁”,整夜不睡。这有两重意思:在年长的人是辞旧岁,有珍惜光阴的寓意;在年轻人,是对父母延年益寿的祝福,凡是父母健在的人,习惯上都要守岁。守岁时备些茶点果品,边吃边谈,等候新春的来临。
你知道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