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夕”是夜晚的意思,七夕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本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觉得天上没有自由就来到了人间,爱上了人间的放牛青年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他俩相爱婚配,生有一男一女,美满幸福。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把织女捉走,并用她头上的玉簪子在织女和牛郎之间一划,成了银河。这条银河又长又宽,牛郎携着儿女追上去,却被银河阻拦,不得相会。他们就这样被分开了。后来,王母娘娘又看了觉得可怜,就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初七见一次面。规定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由喜鹊搭桥,让他们相会—次。七月初七夜里,成群的喜鹊都飞来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在桥上见面,这就是七夕节的来历。
在民间还有这样一种风俗,就是每到七月初七这一天,把新出嫁的闺女接回娘家。怕王母娘娘看到新婚夫妇的幸福生活后,强迫他们分开,人们用暂时分离的办法,避开王母娘娘,以求长久的团圆,所以这一天又叫避节。因为七月正是多雨的季节,所以七月初七也常下雨,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会面时流下来的眼泪。还传说这一天如果有人坐在葡萄架下,就能偷看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和听到他们的谈话。
牛郎织女的传说,引出后世七夕种种的风俗。每年七夕,各地的少女少妇们往往结伙祭拜牛郎织女星。她们用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和瓜子作供品,还有化妆用的花粉。这种仪式叫“贺双星”。焚香礼拜以后,把所供花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到屋顶上献给织女,余下的自己用。
“吃醋”有何来历
在爱情生活中常常会听见“吃醋”的说法。关于“吃醋”的来历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房玄龄为建立唐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封他为梁公,并且想送给他几名美女为妾。房玄龄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反对,就婉言谢绝了。唐太宗问明原因后,让皇后去房府劝说,可是房夫人不同意。于是唐太宗带了一壶“酒”向房夫人传话,如果她不同意的话,就要她吃毒酒自杀。房夫人听罢毫无惧色,端过毒酒一饮而尽。可是她并没有死,因为壶里装的并不是毒酒而是浓醋。房夫人为了维护一夫一妻和家庭生活的和睦,而舍命吃醋,留下了一段佳话。但是“吃醋“一词后来却演变成了男女间“嫉妒心”的代名词。
婴儿满月有哪些礼俗
婴儿满月的礼俗,唐代已经流行。南宋时官宦和富有的人家要办“洗儿会”。这天至好亲朋携带礼品向婴儿祝福。亲朋到齐,浴盆中倒入洗儿用的香汤,放进果子、彩线和葱蒜等。用几丈长的彩色绸绢或布环绕,叫做“捆盆”。用妇女的首饰——金钗搅水,称为“搅盆”。围观洗儿的亲友们撒钱到水中,这叫“添盆”。婴儿浴完,婴儿父母或亲属向客人致谢,并抱婴儿到别的房间,称为“移窠”。到了近代,满月时外婆要送一份丰盛礼物,包括面条、粽子、馒头及活鸡一只,还有婴儿用的帽、鞋、袜、衣服等,俗称“拿满月”。主人家要发请帖宴请亲友,这就是历代相沿的“满月酒”。
有些少数民族不是在自家庆贺“满月”,而是走出去,称为“走月”或“出月”。走月一般是到外婆家或其他亲友家,产妇和婴儿在走月后才能解除产期的禁忌。广西壮族流行“满月逛街”。当满月那天,外婆和亲友携带壮锦背带、衣帽鞋袜等物来祝贺,主人家以糕点款待,在场的人都得吃一些汤圆,表示家庭和睦,生活甜美。然后由一位少女,用崭新的背带背婴儿“逛街”。出门前,少女持一把雨伞,预贺婴儿长大后有胆有识,走南闯北,能经风雨;又将几张纸或几页书放在婴儿怀内,祝愿其长大后读书明理。逛街后还请宾客同贺一番。
婴儿满百日礼也要行祝福仪式,宋朝时叫“百晬”,明朝时称“百岁”,近代北京等地称为“百禄”。在这天,亲友携礼祝贺,主人家设宴招待。
我国各民族有何饯别、接风礼俗
中国很看重朋友或亲人的来临或离别。由此出现饯别、接风等种种礼俗。
亲友远行总要办宴席为他送行,一般要备酒,所以饯别又称饮饯。这一风俗上古就已流行。饯别有多种方式。有的人被迫离乡,亲友邻居就在他出走前捧杯酒表示惜别。出门的人或者先以手指蘸酒少许洒向四方,然后端着喝了;或者轻轻把酒洒在地上,这叫杯酒壮别。有的在临别之际,捧汤圆一碗,劝远行人吃了,表示“吃了汤圆好团圆”的祝愿。也有以鸡蛋之类团状的食物来代替。
“折柳赠别”始于汉朝而盛行在唐朝。人们在京城城外的桥上告别,往往折取柳树枝条赠送远行的亲友。穷苦农民另有一种“赠元宝”的习俗。有人要远行了,亲戚邻里大多送八个或十个煮鸡蛋,叫做“元宝”;八谐音“发”,十是整数,取十全十美的意思,祝福行人一路顺风。
“接风”也叫洗尘,就是设宴款待来客,意思是为客人洗去一路风尘。兄弟民族招待远来客人的礼节很隆重。如彝族根据客人的地位,用牛或猪或羊或鸡招待,宰杀前一定先将活的家畜、家禽拿到客人面前请他过目,叫做“领牲”。意思是所烧的东西既不是死的,也不是偷来的,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敬意。
水族人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家家户户都来宴请。有时,客人急着要告别,无法出席每户的宴请,只好采取“见面席”礼。客人到这户人家喝一口酒,到那户人家尝一筷子菜,表示已领受了大家的深厚情谊。有时一天要走七八家甚至串遍全寨。
西北土族的“三杯酒”习俗,贯穿了接风和饯别。这个礼俗就是客人必须三次各饮主人三杯敬酒:刚到时,要饮“临门三杯酒”;上炕后,要饮“吉祥如意三杯酒”;辞别时,还要饮“上马三杯酒”,也叫“送门酒”。一般都必须干杯;实在不能喝酒的客人,可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以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和谢意。
兄弟民族有哪些美俗
路不拾遗。瑶族人向来以拿别人的东西为耻辱。人们要到市镇赶集或者上山劳动,就把衣帽、头巾、竹筒、饭盒这些暂时不用的东西往路旁一堆,或在树上一挂就走,只要打个草结作为记号,称为“打标”。有了标记的东西,别人绝不会拿去。
助人为乐。景颇族有一家建房百家相助的习惯。主人把造房材料筹备得差不多时,通知全寨和邻近的亲友,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来帮忙,而且还会带上竹子、木料或粮食、米酒。天明动工,当天完成。晚上,大家围坐在新建的房内,嚼着槟榔,听老人说唱景颇族的历史。青年人则大都在屋外围着火堆,敲着铓锣跳舞。
重礼敬老。鄂伦春族很注重敬老,行礼有请安问候、下马致敬、叩首参拜三种。长辈外出归来,晚辈要屈膝请安问候;老年人进屋休息,青年人要起立、迎接、让座。路遇老人,必须下马立在路边,口称“您好”致敬。叩头参拜礼主要用于祭祀、婚丧等隆重场合。
热心公益。侗族人爱做好事。在广西千里侗乡,逢水必有桥,上山必有路,山腰、山顶总造着歇息的凉亭,十字路口有路牌指道,这些都是大家自动出工、捐款修建的。有些侗家做了凳子,安放在井边和凉亭里,供过路人坐。还常常有人把草鞋挂在凉亭上供行人穿。在凉亭、鼓楼里,秋冬有人生火供人取暖,夏天则摆上茶、泉水供人解渴。有的人在自己过生日或逢年过节时,总喜欢到鼓楼、凉亭、风雨桥上打扫卫生,在寨子里修整道路,或在小溪上架设木桥。
敬友好客。哈萨克人待客热情,即便是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如遇天黑、下雨或其他困难,总要留宿并供膳食,不拿任何报酬。好朋友和远路亲戚到家,都要宰羊待客。烧好的羊肉捧上时,要把熟羊头放在肉盆之上,羊头的嘴朝着客人一边,表示尊敬。这时候主人邀请客人用小刀先割去和吃掉羊头上两腮的肉,并遍尝羊的各个部位的肉,如心、肝、胸等,然后在座的人们才能动手吃肉。按照习惯,羊的眼睛要给老人吃,羊的耳朵割给孩子们吃。
各民族有哪些独特的丧葬方式
一个人的生命走到终点,亲戚朋友要哀悼、纪念、评介亡人,寄托哀思,这一整套的仪礼曾是中国古代礼俗的重要内容。丧葬仪礼民间俗称“送终”、“办丧事”,一般包括停尸、报丧、吊唁、入殓、出殡、安葬等程序。关于丧服、超度亡灵、哭丧、送葬都有许多惯例和规定。在中国各民族中,死者的安葬方式一般分为火葬、土葬、天葬、塔葬、水葬等多种,过去还有悬棺葬、岩石葬等。信仰佛教的民族,僧侣多用火葬,彝族、拉祜族传统上也实行火葬。土葬曾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安葬方式,原始社会已开始。天葬也是信奉佛教民族的古老葬式,据说能送死者的灵魂上天堂,主要流行于印度、缅甸、柬埔寨及中国的西藏等地。塔葬一般用于僧侣阶层。有名望的僧侣、喇嘛死后,将尸体用药物处理风干后置于塔内。
现代丧葬一般采用火葬。人们通过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开追悼会、在报纸上刊登讣告等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
何谓哈达,献受哈达必须注意哪些规矩
哈达是藏族和部分蒙古族表示敬意和诚心的礼品。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迎来送往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
哈达用生丝或棉纱织成,棉纱织品最普通,称“素希”;中级的丝织品,称“阿希”;对政治、宗教界高级人士使用的高级丝织品,称“浪翠”。哈达长短不一,长的1—2丈,短的3—5尺。它的宽度为5—6寸。哈达一般是白色,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为江河,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的,这是最隆重的贽物,只在特定的时候和场合使用。
献受哈达有规矩。两人社会地位相等,就得互相赠送。若是地位低的向地位高的献哈达,地位高的可坐着不动接受,并且无须回赠。普通藏民拜谒喇嘛、活佛时,也献哈达,多用白色,表示尊敬。但不能直接递到对方手里,只能放在活佛面前的桌子上。
哈达是在元朝时从蒙古族传入西藏的。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
涉外交往禁忌知多少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吸引的外国留学生、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大型运动会越来越多,走出国门,出国留学、旅游、参加会议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与外国人打交道,需要学习一些涉外交往的礼仪知识,避免出现涉外交往禁忌。涉外交往禁忌是指在和外国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符合对方国家、民族的交往礼仪错误。
在国外,要入乡随俗。比如在中国行人靠右,把左边的通道留给要快速通过的人,但在日本则恰恰相反,行人靠左;日本人不习惯握手,多是鞠躬,除非他们出于礼节主动找你握手。要特别注意的两点:一是中国人的礼仪知识与一些国家和民族在同一交往礼节上,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中国对人赞赏时伸大拇指,但在一些国家中,伸大拇指是一种侮辱人格的举动。二是要保持国格。中国也有礼仪禁忌,不能为了迎合外国人,做一些媚俗的举动。除了平时要多学一点涉外礼仪常识外,当提前得知要和外国人打交道时,要有针对性地去了解这个国家的礼仪知识,避免出现交往中不知所措或不愉快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