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中的消费文化的主要矛盾是消费文化的群体差异,具体表现在:第一,老年消费文化与青年消费文化的差异。老年消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实用和节俭,而青年消费文化的主题则是即时满足。老年消费文化与青年消费文化的矛盾主要集中于时尚方面。此外,老年消费文化与青年消费文化的直接交锋多出现在家庭内部,表现为年长者与年轻人在消费观念及习惯上的矛盾;而社会对青年消费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老年消费文化的重视程度,青年消费者群体永远是消费品市场的生力军。第二,精英消费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差异。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处于强势的精英群体所占据的社会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要优于普通大众,因而精英与大众在消费文化上的矛盾在于,在社会消费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精英群体占据了过多、过优的社会消费品,而非精英对社会消费品的平均拥有量处于劣势。另外,精英消费群体引领消费时尚,而普通大众只是时尚的追随者。精英消费文化的特征是炫耀性,而大众消费文化的特征是实用性。第三,市民消费文化与农民消费文化的差异。在城乡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之前,市民与农民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各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二者在消费文化上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一方面,市民消费主要追求“新、奇、特”,而农民消费则主要追求稳定与基本满足;另一方面,就公共物品的消费而言,如教育、医疗、购物、交通、娱乐等众多领域的消费环境和条件上,市民都享有农民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消费文化转型中有哪些冲突
消费文化转型中的冲突主要是由传统消费文化与现代消费文化之间产生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黜奢崇俭”是我国传统消费文化的主调,所谓“俭”就是在消费上以节约、适度为原则,反对铺张浪费。在治国理念上,强调“黜奢崇俭”是国运兴衰的前提;在消费观念上,倡导节俭之风等。现代消费文化的突出特点,是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行动的目的,消费的真正意义反而被忽视。传统消费文化与现代消费文化的冲突直接表现为俭与奢的矛盾。其次,现代消费文化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消费者永无止境的欲望,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生产者的利益追求,生产商和大众传媒共同制造着各种概念和符号,诱导人们不停地消费,消费者一步步沦为商家的“木偶”。传统消费文化与现代消费文化的矛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因为节俭主义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并非东方文化的“专利”,而且,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节俭与奢侈从来都是相对的、并存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消费主义与可持续消费观的对立关系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不顾及需求与环境、不顾及产品的生产加工和用后处理带来的社会后果而进行的持续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主张通过刺激人们多挣钱、多消费来促进资本的快速周转,缩短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推动扩大再生产。
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导致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源在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同时进行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观是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的、代内以及代际和谐的消费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缓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提升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它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其局限性和危害性也日益显现出来。目前,消费主义文化正在我们的社会泛滥,炫耀型消费、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等形形色色的消费形态正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生活世界,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因此,缓解消费文化的群际矛盾,增进传统消费文化和现代消费文化的有机结合,反对消费主义,树立可持续消费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需要。
何谓文化消费
所谓文化消费,简单地讲就是文化生活。广义的文化消费是指消费主体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旅游、体育等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狭义的文化消费主要指文化艺术消费,不包括教育、科技、旅游和体育等领域。
就消费者个人而言,与文化艺术消费密切相关的领域主要包括:(1)广播影视、音像制品。这是人们最常见、最广泛的文化生活。(2)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外出观看各种文娱演出,仍是消费者主要的文化活动之一。(3)旅游、公园游览。旅游活动近年得以迅速发展,公园是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常去的文娱活动场所,也是退休老人欢度晚年的活动园地。(4)报刊、图书。书报阅读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5)集邮、收藏。越来越多的人热爱集邮,喜欢收藏书籍、字画、钱币和其他文物。(6)摄影、书法、绘画。摄影可以反映人生各阶段的容貌、生活和所到之处的风景等。书画和棋琴在古代就构成名门家庭文化消费的基本形式,现代家庭里,也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7)乐器。钢琴、电子琴、吉他、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是家庭基本文化建设项目之一。随着时代发展,消费者更多地追求这种美的享受。(8)棋牌类。作为增强智力和娱乐消遣,是老少喜爱的普及性消费活动。
什么因素制约了我国文化消费的发展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连续20余年保持高速增长,中国整体上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消费的同步增长。一方面是越来越大的居民存款规模和过高的储蓄率,一方面是消费结构转型和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这种矛盾的对立面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的文化消费发展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首先,总体收入和支出水平不高、收入差距扩大,中间阶层消费不足,成为制约文化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因素。其次,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意愿,限制了文化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的预期直接影响到当前的消费行为。再次,文化消费主体尚未成熟,文化消费素质不高、文化消费意识淡薄、文化消费观念落后,抑制了娱乐性文化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它主要是在生理需求以外寻求精神依托。最后,文化产品短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尚未形成有效机制。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过去的物质产品的“短缺”,正在向服务类产品,特别是精神文化的消费服务类产品的“短缺”转移。文化产品服务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
我国的文化消费现状如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消费逐步升温。从宏观方面看,是经济发展的提速,刺激了消费市场的发展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微观方面看,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影响文化消费的相关产业的变化,给文化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与活力。据统计,中国传媒业已经成为继电子信息、制造业、烟草业之后的第四大利税产业。在对创新空间的争夺方面,手机电视、IPTV、数字电视、高清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列车车载电视,一扇扇新的产业空间之门次第打开。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必将引发城市居民文化消费从形式到内容的变革。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尚存的“战略性短缺”问题,对文化消费市场仍形成制约。文化产品短缺、文化消费不足反映了文化消费市场供需双方存在的矛盾未得到合理解决。但是,总的来说,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新媒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等,都将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提升的推动力量。
城市居民消费的总体有何表现
城市居民消费的总体表现有:(1)消费领域不断扩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城市居民消费的变迁特征之一就是消费范围不断扩大,这种状况在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服务与休闲活动等各类市场中都有体现。(2)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总的来说,各类消费都呈增长趋势,但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更为明显。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把更多的时间和财富用于休闲,费用的投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诸如投向购书、各种技能培训、终身教育、健身美容、旅游等。(3)消费热点变换更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大、中城市居民消费已由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近年来,除节假日传统特色商品和服务等将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更向品牌化、环保化、个性化、时尚化方向发展。
为什么说新兴产品消费推动了文化消费的发展
文化消费的含义相当广泛,涉及文学、艺术、图书、音乐、电影、广播电视、群众文化、健身娱乐等多个方面的消费。近年来新兴的影音、视听设备的逐渐普及,对文化消费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电脑、手机、MP3等数字化产品的应用,直接影响了文化消费从形式到内容的方方面面。新兴产品的消费推动文化消费具体表现在:(1)电脑消费市场的增长。电脑在城市居民家庭中的普及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并且随着电脑消费升级,笔记本电脑进入高速增长的稳定时期,成为电脑市场的消费热点。(2)手机迅速普及,已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必备品。在手机产品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功能”手机不断推陈出新,并且随着手机价格水平逐渐下降,手机用户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利用它进行即时沟通,居民使用手机的比例飞速上升。手机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必备产品。(3)数字类产品市场空间快速提升。2000年以后,通信、数字类产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手机、电脑、数字照相机、MP3等产品逐渐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的数字产品,普遍具有便携、存储量大等特性,提升了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发展空间。
你知道制约我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吗?
制约我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文化产品的价格体系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价格因素是制约居民文化消费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文化市场中并没有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文化消费产品进行的质量分级,如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票价的制定过于死板。对于少数经济承受能力较高的消费者,他们付出了高价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服务;而对于大多数经济能力较低的消费者,高昂的票价令他们难以承受。其他文艺演出、展览会、演唱会市场也同样存在这一现象。(2)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能力不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公众休闲生活质量的提高。图书馆、博物馆、文艺演出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总量虽有所增加,但依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3)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热点的持续升温削弱了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热点的持续升温,必然将居民的消费重点引向这些领域。对于普通居民来说,这些热点的消费仅仅靠当时的收入和以往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预期的收入。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热点过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文化消费。(4)居民自身文化消费意识薄弱、文化消费观念落后等因素,也制约着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还有上升的空间。政府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优化将极大地提升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增强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从而推动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我国的六大新文化消费亮点是什么
数字化传媒的普及正在启动数字内容的应用,新娱乐时代已经来临。透过新开启的产业之门,我们看到众多新文化消费热点正在被激活。一是博客、播客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7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博客作者已达2080万人,博客访问者超过1亿人次;而新兴起的播客的受众规模也已达到7600万人,并且这个群体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播客作为一种自娱并娱人的新兴文化消费品,表现出了相当的吸引力,成为博客的升级版。二是益智游戏的流行。近年来,“杀人游戏”、“密室出逃”、“千里寻宝”等智力推理游戏在年轻人中十分盛行。年轻人常常通过互联网招募“兵马”,绞尽脑汁、抽丝剥茧,从折磨自己的脑细胞中获得成就感。三是电视选秀的风靡。让李宇春有了从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的机遇,是湖南卫视2005年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这档娱乐节目曾经创下了周五全国成千上万人观看现场直播的收视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选秀掀起了新的文化消费热潮。四是明星学者的出名。在央视《百家讲坛》以“造星”之势将一大批埋头做学问的教授学者推上讲坛后,如今的结果可以说出乎包括策划人在内的所有人之意料。更令人吃惊的是,网络中甚至出现了以年轻人为主的“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和“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五是草根班社火暴。成立十年之后,草根相声演员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终于“守得云开见日月”,火暴程度已经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几十年的积累却不乏创新思维、对平民百姓普通生活的熟悉和尊重,这也许正是“德云社”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草台班子到闻名华夏的相声名社的秘诀。六是旅游健身掀起的社会风暴。兼具运动与旅游两大优势的户外运动,在广州、北京等许多大城市悄然兴起。各种户外运动俱乐部以及自助游网站应运而生。登山、攀岩、蹦极、潜水、滑翔、漂流、滑雪等项目,不仅刺激惊险,而且张扬个性。健身美容则让倦怠的人们体验到闲适与美丽,如今,很多白领都把美容健身当做日常生活的必要环节。
我国市民文化消费的两大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