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当代中国文化1000问
45106900000094

第94章 消费文化(1)

何谓消费

消费是指人们在生活或生产活动中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消耗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1)生产消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消耗,它本身就是直接生产过程。(2)生活消费(人们通常所说的消费),亦称“个人消费”。生活资料供人们享用和消耗,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它是恢复和发展劳动力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保证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消费和生产、分配、交换,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总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产品只有经过分配才能被人们消费;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马克思指出:“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人类的消费行为是伴随人类产生而来的,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何谓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消费文化的内在本质,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居民的整体素质等都对消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消费主义是在西方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消费思潮,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与消费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驰的,是反文化的。

消费文化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消费文化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对消费文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挥消费文化对消费从而对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

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的专门性法律。从狭义上讲,专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其他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即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直接目的,是消费者权益内容的规范、集中、配套、协调。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于1994年1月1日起生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调整消费者在生活消费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它规定了我国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以及如何解决消费争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九项权利:(1)安全权。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2)知情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对商品和服务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解的权利。(3)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消费要求、意向和兴趣,自主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或服务,决定是否购买或接受的权利。(4)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以一定数量的货币换回品质合格、等量价值的商品或服务的权利。(5)求偿权。消费者因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本身的原因致使其受到人身、财产损害,而要求经营者承担责任,依法赔偿损失的权利。(6)结社权。消费者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依法成立消费者组织的权利。(7)获得有关知识权。消费者有获得与有关商品或服务密切相关的知识的权利。(8)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权。包括两项内容:①人格尊严受尊重权;②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9)监督权。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计量、侵权行为等问题以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有进行检举、控告或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

何谓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符合环保理念的持续、健康、安全的消费方式。其意义在于:(1)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2)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3)引导消费者培养新的消费观念,在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的理念和行为,实现可持续性消费。

何谓消费模式

消费模式是指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全社会居民的消费样式,是消费内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政策、消费爱好、消费习惯等的总称。消费模式直接影响到市场需求结构,是经济环境中的基本因素之一。其由国情决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各有其独特的消费模式。即使是同一社会制度的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民族习惯、传统的思想意识、文化等的不同,消费模式也不同。

何谓消费模式的转变

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从根本说是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目前的消费模式是一种以消耗资源和浪费资源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体现了旧的发展观,其狭隘、局限的弊端已日益显现。新的发展观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体制要素的投入,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新的发展观是一种完整而系统的发展观,它强调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它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它强调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简言之,新的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

如何用新的发展观转变消费模式

面对严峻的资源挑战,我们必须把消费模式的转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看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能源和资源高消费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消费模式与我们已经确立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是相悖的。事实上,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在追求发达国家的模式,引起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之间的剧烈冲突。因此,仅仅在生产领域和企业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还是不够的,必须把新发展观原则贯彻到消费领域,贯彻到居民的生活中,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

何谓可持续消费模式

对于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的理解取决于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要素:人类生存所要求的基本生活质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状态。发展的目的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人们所追求的可能目标和满足人们必须的生活要求。虽然由于文化的差异,各国人民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各不相同,但是各国人民一些基本的要求是共同的:能够健康长寿、有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基本的生活、享受政治自由、保证人权和安全。人们只有在上述要求都可以满足的情况下,才算是达到了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质量。但是,历史和现实的发展都在告诉我们,通过有利于环保的技术来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意味着国际社会的运作方式和生产方式都需要进行革命。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正以不能持续的速度消费产品和服务,这对人类以及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在当前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中,我们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去修补漏洞,更重要的则是去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从而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用系统论的生态环境观念取代只重经济效益的观念,实现立足点的转换,即所追求的效益应以有利于人与自然这一共生系统的进化这一更为广阔的目标为其基本内涵。

如何推进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实现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全球合作,借鉴国际上有益的经验。在全球化问题上,国际社会必须重新回顾、思考和调整过去的政策。改变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需要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贸易、投资等体制,发达国家要在农业补贴、市场准入、发展援助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子。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存在着密切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有利的商品,引导企业提供有益于环境的商品。在英国和美国曾出版了《绿色消费指南》,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我们也可以参考他们的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绿色消费指南”,减少或扬弃下列产品:危及消费者或他人健康的产品;在生产、使用或废弃中明显伤害环境的产品;生产、使用或废弃期间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带有过分包装、多余特征的产品,或由于产品的寿命过短等原因引起不必要浪费的产品;从濒临灭绝的物种或者环境资源中获得材料而制成的产品;包含了虐待动物、不必要的乱捕滥猎行为的产品;对别国造成不利影响的产品;等等。其次,要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为了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不仅要改变个人消费者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从体制的层面作出改变。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大环境使得个人消费者没有太多的选择。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产品的制造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特点是有意识地较少消费。为了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须合理使用土地、交通工具、水资源和处理固体废弃物。这四个因素具体到生活方式上就是建立可持续的交通模式、住宅模式、奢侈品消费模式、非传统食品、非传统服装和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消费模式。再次,要建立全面发展的消费文化。推进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给人类创造了在日常生活中去思考环境问题的机会。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能把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只当做个人行为的问题,而是要形成新的共同的生活方式、扩大共同生活圈。在共同协作中进行交流是把环境问题理解为人类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关键。现在重要的是要具体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对环境保护起什么作用,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的努力与环境保护存在怎样的联系,进而认识到引起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向。最后,政府要在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要有长远眼光,不要为一时的扩大内需而造成长久的生态和环境灾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必要的经济手段,诸如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等,对于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在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政策中,必须尊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和社会上易受损害群体的利益。

何谓白色消费

白色消费是指用于殡葬的消费。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的白色消费市场十分巨大,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要从源头上遏制白色消费的不正常升温;(2)要摆正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3)规范社会丧葬服务和丧葬用品市场。

我国消费文化有何新变化趋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可变性和持续性,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基本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文化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具体表现是:(1)从传统消费文化向现代消费文化变迁。我国目前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转变,休闲、娱乐、享受等精神消费得到更多的关注。二是传统消费观念向现代消费、另类消费转变。三是温饱消费向小康消费转化。四是由保守消费向超前消费过渡。(2)由中式消费文化向中外合璧消费文化变迁。有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在新时期出现了新的景观。主要表现:一是异域消费文化在我国的登陆,并被追求时尚和新潮的一代所追捧。西方消费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主流。二是中外合璧的消费文化氛围逐步形成。(3)由地域特色消费文化向区域消费文化融合变迁。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其相关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风俗、审美观等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突出表现在:一是地区特色文化的异地传播。二是地域文化相互交织。而人口流动的直接动因是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这就为地方特色文化的异地渗透创造了条件。(4)由大众消费文化向个性化消费文化变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个性化的需求更趋突出。消费成为一种享受和情调,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寻找乐趣。二是自我实现。

中国当代消费文化在转型中产生了哪些矛盾

消费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不仅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文化属性。当前,我国消费文化正处于转型之中,各种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激烈碰撞,加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消费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充满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