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45143700000190

第190章 范增论

范增论①

苏轼

汉用陈平计②,间楚君臣③。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④。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⑤。”未至彭城⑥,疽发背死⑦。苏子曰⑧,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⑨,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⑩?”《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杀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杀义帝之兆也。其杀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杀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注释】①范增:居(安徽巢县西南)人,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臣,被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疑增,削其权力,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本文就范增当不当离开项羽,当在什么时疾离开项羽展开议论,批评了范增不能知几,欲依项羽以成功名的浅陋,同时也指责了项羽的猜疑和不能知人,而这正是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前半多从实处发议,后半多从虚处设想,逐层设疑作断,段段回环相扣,又一气贯注,具有较强的逻辑力量。②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曾从项羽,随项羽入关,任都尉。不久归刘邦,任护军中尉,成为刘邦手下的主要谋臣。汉朝建立,封曲逆侯。③间(jiàn见):挑拨他人间的感情叫间。④稍:渐。⑤愿赐骸骨归卒伍:骸骨,指身体;卒伍,古代军队编制的名称,五人为伍,百人为卒,也泛指基层,这里借指乡里。这句话的意思是请求放自己回乡里。⑥彭城:今江苏徐州市。⑦疽(jū居):毒疮。⑧苏子:作者自称。⑨沛(pèi配)公:即刘邦。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东),以应陈涉,众共立为沛公,故称。⑩知几(激鸡):事情的迹兆叫几,能预知事情的迹兆称知几。引文见《周易·系辞下》。雨(欲遇):用作动词,落。霰(xiàn现),小雪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要下雪,必定先有下雪的征兆。引诗见《诗经·小雅·(kuǐ傀)弁》卿子冠军:指宋义,义帝命为上将,称卿子冠军。陈涉:陈胜,字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项燕:战国末年楚国名将,楚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大破楚军,次年秦军攻到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他兵败被杀。一说自杀。《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谓吴广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即秦二世,秦始皇少子胡亥)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奏始皇长子,始皇焚书坑儒,扶苏谏,触怒始皇,使监蒙恬军。始皇死,赵高矫诏赐死)。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爱)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逃)。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后陈胜吴广起义,果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应者如云。心:熊心,楚怀王的孙子。秦国灭楚后,熊心在民间替人牧羊,项羽的叔父项梁起义后,听从范增的计谋,在民间求得熊心,立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以号召民心。后项梁战死,项羽自立为西楚王,表面上尊熊心为义帝,不久又暗地里派人把他杀死,事见《史记·项羽本记》。擢(zhuó浊):提拔。矫:假托,诈称。矫杀,指诈称皇帝的命令杀人。项羽矫杀宋义,见《史记·项羽本纪》。比肩:并肩。项羽杀宋义时,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同等的身份侍奉义帝,故曰比肩事义帝。高帝:指汉高祖刘邦。

【译文】汉王用陈平的计谋,挑拨楚国君臣的关系。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暗地里有勾结,便逐渐削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十分生气地说,“天下的事已经很安定了,君王你自己去管理吧。愿放我回家去。”

还没走到彭城,背上的毒疮发作,死去。我说,范增离开项羽是很对的。不离开,项羽一定会杀死范增。只恨他离开得太晚了。那么,范增应当因什么事而离开呢?

范增劝项羽杀死沛公刘邦,项羽不听,终究为这事失去了天下,应当因这件事而离开吗?回答是不应当。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出于做臣子的名分。项羽不杀刘邦,还是有帝王的气度的。范增为什么因这件事离开呢?《周易》上说:“能预知事情的迹兆,称得上入神吗?”《诗经》上说:“如果天要下雪,必先有小雪珠凝成落下。”范增的离开,应当在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宋义的时候。陈涉的得民心,是因为假借了项燕的名义。项家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而诸侯叛离项羽,是因为他杀死了义帝熊心。而义帝的拥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生死,难道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也与范增的祸福紧密相连。没有义帝死,唯独范增能长久活下去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便是疑心范增的根源。难道一定要等到陈平用计吗?物一定要先腐烂,然后虫才会生出来;人一定要先被怀疑,然后谗言才能起作用。陈平虽然很有计谋,怎么能挑拨没有疑心的国君呢。

我曾经议论义帝,是天下的好帝王。他单派沛公入关破秦,而不派项羽;在许多人中间看中宋义,又提拔他为上将,如果不贤明能象这样吗?项羽既然诈称义帝的命令杀死宋义,义帝一定不会容忍,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不必等聪明人识破然后才能知道。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们都因此服从,半途杀死义帝,决不是范增的主意。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一定会尽力争辩而不听任项羽的主张。项羽不采用他的意见,反而杀死范增拥立的义帝,项羽疑心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开始的。当项羽杀死宋义时,范增与项羽以同等的身份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确立。替范增计谋,有力量杀死项羽,就杀死他,不能,就离开他,如能这样,难道不是一个果敢的大丈夫吗?范增七十岁了,合得来就留,合不来就走,不在这个时候弄清该去不该去的情由,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见识是多么浅陋啊!虽说是这样,范增,是高祖所害怕的人,范增不走,项羽就不会灭亡,他也算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