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子承父业,父亲打下来的江山,当然是做儿子的来继承。而武则天是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建立的武周王朝,这就让她在选择储君的问题上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传位给儿子,那将来势必会复辟李唐王朝。如果传位给侄子,又违背了天然的骨肉亲情。立储问题,使从不言败的武则天,竟然感觉无所适从。那么,在她左右摇摆之际,李家子孙和武家子侄们又会展开怎样的争斗呢?武则天最终会立谁为储君呢?
中国人很注重子承父业,开国皇帝打下来的江山,当然是让自己的子孙来继承,让皇权在这个家族里传承下去,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到了武则天这里,便出现了难题,她不知道应该把皇位传给谁了。
因为她是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建立的武周王朝,如果按惯例传给儿子,儿子是跟着父亲姓李的,虽然他现在慑于自己的淫威,改姓武了,可是将来他当了皇帝,肯定还会恢复本姓,这样一来不就等于又恢复了李唐王朝吗?那自己的这个武周王朝就是一代而亡,自己多年的努力不就付诸东流了吗?
如果传位给侄子,武周王朝倒是可以继承下去,毕竟侄子跟自己是一个姓,可是那样的话就会违背天然的骨肉亲情。武则天觉得这个选择太难了,拿不定主要的她决定先拖一段时间。
一般的皇帝在登基之后,都会马上立太子,确定皇位的继承人。但武则天没有这么做,她把自己的儿子李旦封为皇嗣,虽然皇嗣这个封号,听起来跟太子差不多,也是住在东宫,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别的。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而皇嗣只能说明是皇帝的子嗣。
武则天的这个封号一经发布,很多人都看出了她心中的矛盾,女皇还没想好把皇位传给谁呢。这使她的大侄子武承嗣,看到了希望,他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争取。武承嗣当时封为魏王,官拜文昌左相,这可是首席宰相啊!他觉得自己是武家的嫡系继承人,因此,武周王朝的太子非他莫属 。
既然武承嗣想当太子,那他就会把皇嗣李旦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一场夺嫡大战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前面讲过,在天授二年,也就是691年,武承嗣效仿姑姑武则天的做法,组织了一次群众情愿。他鼓动百姓王庆之带着几百个人,上表请求废掉皇嗣李旦,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不料,遭到了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岑长倩等人的坚决反对。于是,武承嗣就想办法除掉了他们。
武承嗣继续锲而不舍地,向皇太子的宝座进军,而满朝文武,也与他开始了新一轮的斗智斗勇。
由于王庆之屡屡求见武则天,搞得武则天很不耐烦了,便命风阁侍郎李昭德王庆之杖打出宫。李昭德处理了王庆之之后,又回来劝谏武则天:“臣知道圣上在为皇嗣的问题忧虑,以臣之见,先帝不是圣上的夫君,太子是你们的亲儿子。所以天子之位,应由自己的嫡子继承,而不该把传给他人。而且,臣还从未听说过有内侄肯为姑母修建祭庙的。” 武则天沉吟了半晌,承认他说得有道理。
虽然如此,但武则天心中的天平仍然向武家倾斜。长寿二年也就是693年,武则天亲享万象神宫,通常主持亚献的是皇嗣李旦,可这次却是魏王武承嗣,终献给了梁王武三思,李氏王族完全被抛在了一边。这对李姓王族和忠于李唐的官吏心理上的冲击可想而知。
亲人之间一旦有了嫌隙,就会被人利用,从而瓦解。竟然有人告发皇嗣有异谋,估计仍是武承嗣的指使别人这样做的,因为他知道,谋反是武则天最不能容忍的。于是,武则天便下令把李旦的左右抓来审讯。李旦本能地感觉到他这一次是在劫难逃,因为面对酷吏的大刑,那些人一定会承认自己谋反的事实的。
然而,就在一片贪生怕死的乞求中,一个叫安金藏的青年,从跪倒的人群中跳出来说太子没有谋反,如果你们不信,我只有剖出心来证明太子是清白的。话音未落,手中的刀已经插进了他的身体,肠子流了一地,他也昏倒在地上。他不过是东宫的一名工匠,竟有如此忠心。满堂无不为之震惊,大殿里鸦雀无声。
当宫女把这事上报武则天的时候,她也被震慑了,没想到时间还有如此忠于主子的奴才。她立即派最高明的御医救治安金藏,并亲自去探视他,还安慰他说:“我的儿子太无能了,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感谢你的忠诚,你为他证明了清白。”她下令停止追查此事,李旦重要逃过了一劫。
有一次,武则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便想让她十分倚重的狄国老给解一解,她说:“我昨天梦到,一只羽毛丰丽但两翅俱折的鹦鹉,这是怎么回事啊?”
狄仁杰虽然忠于武则天,但他毕竟是李唐旧臣。他认为这是劝武则天,立储李显的绝好机会,便说:“陛下姓武,这只鹦鹉就是陛下您啊,折断的两翼就是您的两位爱子。如果陛下能够重新起用两位皇子,那么双翼不就可以复振高飞了吗?”
狄仁杰的因势利导给武则天指出了一条最明智的道路。然而,她并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反倒是她的男宠“二张”的推波助澜,使她权衡利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宰相吉顼原是武则天的心腹,颇受看重。有一次,他对武则天的小情人“二张”说:“你们兄弟二人贵宠如此,天下侧目切齿之人甚多。圣上春秋已高,一旦归去,你们将何以自全?”
张氏兄弟被人说中心事,不禁大为惶恐,忙问吉顼有什么办法?吉顼说:“天下的士人百姓还在怀念唐朝,希望庐陵王能够继承帝位。现在皇帝陛下年纪大了,大业必须有所托付,武氏诸王不是治理天下的料,你们二人为什么不趁机,劝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呢?如果你们立了这个大功,不但现在受宠,将来也能长保富贵啊。”
两兄弟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找机会,劝武则天立庐陵王为太子。武则天第一次从张氏兄弟口中听到这样的话,着实吃了一惊,就好像手里的木偶,突然会说话了一样。以她对二张的了解,立刻想到背后有人指使,一问才知是吉顼。
于是,她便召吉顼问话。吉顼说:“陛下,如果把水和土和在一起,它们会引发争执么吗?” 武则天答:“不会,那不成泥了吗?” 吉顼又说:“如果把这块泥分为两半,一半塑为佛祖,另一半塑为道家的天尊呢?” 武则天说:“那就有麻烦了。”
吉顼说:“臣也这样认为。宗室、外戚若能各守本分,则天下安。现在太子己立而外戚仍居王位,陛下若不处置而任其发展,他日必有祸乱,臣担心的就是这件事。”
吉顼和李昭德的话,是那么相似,使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群臣和诸武之间的一次次矛盾,让她意识到这事不能再拖了。
她和诸武之间,有太多的恩怨情仇。她怎知眼前恭顺的侄儿,一旦得势会是怎样的呢?人总是轻易忘记别人的恩情,却对仇恨刻骨铭心。他日武承嗣若真的坐上皇帝的宝座,只怕他会认为这是他多年以来忍辱负重的结果,而不会因自己的善行而心生感激。恐怕自己死后的荣誉都很难得到保障。多年以来,她早已对人性的丑恶洞悉透彻。
如果立侄儿为储君,那就标志着诸武全面压倒李姓,为了掌握政权,他们必然大肆屠杀李唐宗室,包括她自己的两个儿子,他们可是她在这世上的唯一血亲。就算为了大周,她愿意做出这最后的牺牲,断绝子嗣,不要祭祀,做个无人理睬的孤魂野鬼,大周朝就真的可以维持下去吗?
几乎所有有能力的正直的大臣都反对他们,没有强有力的军方支持,没有德高望重的权臣辅佐,诸武之中,谁能控制住局面?以武承嗣的能力,很难保住大周帝国。如果他们失败,不但武氏一族不保,还会葬送掉她最后的骄傲——大周。
这就是身为女人的悲哀,在君临天下十几年之后,在消灭了所有反对势力,使江山稳固之后,再把这一切双手奉献给儿子,对于心高气傲的武则天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讽刺。当她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再突破、再前进的时候,心里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如今她已经完全释然了,知难而进是英雄,而知难而退者更是英雄。当一切都想通了,她反倒觉得轻松了不少,决定给朝臣一个惊喜,重新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既然已经确定了李唐复国,那么,她就要尽量调和武李之间的矛盾,确保武姓在李唐政权下也能享有如今的地位和权利。于是,她在李显太子身分确立之后,将武家子弟毫无顾忌地都委以重任,他们不仅被授予军政要职,还控制着洛阳、长安、太原三大政治中心。
但她仍不放心,不仅赐太子姓武,还召集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宁等共为誓文,立誓和睦相处,在明堂昭告天地,铭之铁券,藏于史馆。
她知道一纸誓言无法消弭武李之间的积怨,所以她要采取一种更牢固的方式,就是联姻。太子显有八个女儿,在她的安排下,新都郡主嫁武延晖;永泰郡主嫁武承嗣之嫡子、继承武承嗣魏王爵位的武延基;显最宝贝的女儿安乐郡主则嫁给了武三思之子武崇训。
武则天作为一个权谋大家,她深知一个重大政策的调整需要渐进、谨慎,最怕急躁。因此,她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做出了传子弃侄的决定,实现了政治上的双赢。
“则天上位术”妥协:实现双赢法
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可以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妥协并不矛盾,相反妥协是为了对方向的坚定不移的坚持。只要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我们就可以适当地妥协。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虽然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明智的妥协是一种适当的交换。为了达到主要的目标,可以在次要的目标上做适当的让步。这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原则,而是权衡利弊、以退为进,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妥协,才能实现双赢。
“趣味测试”你是否会保护自己呢?
如果你随着一群车阵红灯右转,别人都很顺利,只有你被交警拦了下来,你会:
A. 跟警察辩论,为什么只抓我不抓别人?
B. 跟警察道歉,接受处罚。
C.企图通过撒娇来免罚。
D. 保持沉默,觉得自己很倒霉
测试结果:
选择A:这种作法很不智。虽然外界环境对你不公平,但你采取莽撞冲动的方式,会使自己陷入更加不利的环境中。
选择B:你是个理智而正直的人,知道怎样做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懂得如何察言观色、化险为夷。你吃亏后虽然不太会反击,但永不会忘记前车之鉴。
选择C:你没有忘记利用女性的特质来享受特权。即使遇到不公平的环境,外柔内刚的你也会让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
选择D:当环境不公时,你逆来顺受的能力很强,在命运不公时常以自责取代行动力,不过要小心火山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