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第一卷)
45164200000018

第18章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①,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②,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③,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④,黾勉空仰止⑤。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⑥,自足荡心耳⑦。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①茅茨:茅屋。②扣关:敲门。③巾柴车:意指乘小车出游。巾作动词用,覆盖。柴车,粗劣的车子。④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⑤黾勉:勉力,这里意为殷勤。仰止:仰望。止,语助词。⑥契:惬意。⑦荡心耳:荡涤心胸。

“译诗”我径直攀上三十里之遥的山顶,寻访一位在这里结茅屋而居的隐士。久叩柴门也没听到童仆答应,从壁缝中往屋里窥看,只有桌椅而无人踪影。他不是驾柴车外出云游,就是到秋水渊潭垂钓去了。我们是如此的无缘,彼此错过没有相见。我踟蹰在茅屋前,空负了我对他的满腔热情。雨后草色青翠嫩绿,松涛声声此起彼伏。这清幽的景色使我多么惬意,心胸和耳目顿时旷达开畅。虽然没有领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但却得到了一种清净高雅的情趣。乘兴而来,兴致已得到满足,何必要等到他来相见呢?

“赏析”这首诗具有新颖别致、标新立异的特色。诗人满怀殷勤,气喘喘地攀上三十里高峰拜访友人,一心想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哪知却扑了空。人去房空,心情难免有些尴尬和惆怅。但友人居所的自然景观,草色松声的优雅环境,使诗人感到别有情趣,而获得一种意外收获,入空山不空手归,心理得到一种满足。诗末两句用典故点明主题,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綦毋潜(692?-?),字孝通,一作季通,綦毋为复姓。虔州(今江西赣县)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授宜寿县尉,历官集贤院待制、右拾遗、校书郎、著作郎。后以位卑,挂冠隐居,与张九龄、储光羲、王维、李颀、卢象、韦应物等交游唱和。其诗工写幽寂乏景,多有方外之情,为盛唐田园山水诗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