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磨炼篇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如果把万吨游轮放到河里去,那它也只是不能动的废铁,船能否航行还要看是否给了它足够的空间。而水是否能够浮载大船,要看它是否够深厚、广阔。
一个人的胸襟气度、知识修养都不相同,如果要立大功成大业,就得培养自己的气度、学问、能力,像大海一样深广才行。要想懂得“道”的真谛,同样也得先让自己像海一样“虚心”才行。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长期割据的混战局面,实现了统一。也就是说,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帝王。自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秦,就没有汉、唐、宋、元、明、清,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既有他个人出众的才华,又有秦国几代留下的基础,还有当时客观的历史条件。有的人说:“秦始皇在作好了统一战争的准备之后,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这似乎是说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而秦始皇文韬武略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样宏伟的大业。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其实,在始皇之前,秦国不仅已经在军事力量方面压倒了东方六国,而且已经相继兼并了六国的许多地区。如秦惠文王时,秦国收复了被魏国占去的河西地,并进而攻占魏的上郡,随后又灭蜀并占领楚的汉中。秦昭王时代是秦国大发展时期。秦不断蚕食韩、魏,占领了河东、上党、南阳等郡,又攻破楚都鄢郢,以其地置南郡,并夺取了楚的巫郡和黔中郡;又灭义渠,置陇西郡和北地郡。庄襄王时,秦灭东周,置三川郡,取赵榆次等37城,置太原郡,并重新攻占被韩一度收复的上党郡。而商鞅变法、范雎的远交近攻都使得秦国实力大大加强。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个评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秦始皇即位的时候,他的先辈已经为统一六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汉代桑弘羊在《盐铁论·险固》中指出:“秦所以超诸侯,吞天下、并敌国者,险阻固而势居然也。”这个“势”就是指原来所留下的基础。
当然,在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原有的条件和基础时,也不能抹杀秦始皇个人的作用。汉代主父偃评论说:“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这里也充分肯定了秦始皇个人胆识和魄力。桑弘羊还称赞秦始皇所完成的统一中国的大业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王夫之对秦始皇统一大业的贡献予以充分的肯定,称赞“秦王之勇略,老大而功成”,又说“嬴政统一六宇,贤于五帝三王也远矣。”但是总体来看,秦始皇能够完成统一大业还是离不开秦国几世留下的基础的,这也是厚积薄发的一个例证。厚积薄发,因为这个“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很多人就会逃避它,宁可相信自己可以“薄积厚发”。但是平时“积之也不厚”往往就容易暴露其浅薄。钱钟书嘲笑过一些弄禅的人,说他们往往并未会心先自微笑。想想那些毫无精神担当,眼界狭隘,弄着禅,却不懂禅的和尚们,也在撞钟,也在晨课,这难道不好笑吗?
何止是参禅的和尚在不懂装懂,在平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人在不懂装懂,只是自己出些丑贻笑大方也就罢了,怕的是对社会有不良影响。做人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先谦虚地接受,然后再考虑回馈,否则回馈出去的也只能是些无用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