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处下,柔弱者处上。
一个国家若是只注重发展壮大军事力量,则必然走向灭亡。一棵树若是长得过于粗壮,就会被人砍伐。这就是顽固强硬要处于劣势,而柔弱灵动则处于优势的道理。
在兵强与灭,木强与折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老子举这个例子,只是想来说明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以及同“物壮则老”是一个含义,寓意凡事都要掌握一个“度”,过“度”则不合于“道”。
三国时,东吴白衣渡江奇袭南郡,杀害关羽。其时刘备已于成都称帝,建立蜀国。曹操患中风疾而亡,其子曹丕即位并废除汉献帝而建立魏国,自称魏文帝。
刘备痛心于关羽之死,一心要为他报仇,虽然诸葛亮等人都劝他以进攻曹魏为要事,但他还是坚持亲率大军征伐东吴。
还没等到刘备出兵,张飞的部将叛变,杀·了张飞投奔东吴。刘备一连丧失两员猛将,力量大大削弱,但他急于报仇,已经没有冷静考虑的余地了。
孙权听说刘备这次出兵声势很大,便派人向刘备求和,但是遭到刘备的拒绝。刘备的大军很快攻下巫县(今四川巫中县北),一直打到秭归(在湖北省西部)。孙权知道讲和已经没有希望,就派陆逊为大都督,带领5万人马去抵抗。
刘备出兵没几个月,就攻占了东吴的土地五六百里地,气势不可阻挡。他没有听从随军的官员黄权的建议,执意亲率主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一直进军到了美亭(今湖北宜都西北)。
东吴将士看到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逼,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大战一场。可是大都督陆逊却不同意。
陆逊说:“这次刘备带领大军东征,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再说他们在上游,占领险要地方,我们不容易攻破他。要是跟他们硬拼,万一失利,丢了人马,这是非同小可的事。我们还是积蓄力量,考虑战略。等日子一久,他们疲劳了,我们再找机会出击。”
蜀军从巫县到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前后后长达700里地。刘备以为这样好比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东吴人来攻,就能把他们消灭。
但是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双方相持了半年。刘备等得急了,派将军吴班带了几千人从山上下来,在平地上扎营,向吴兵挑战。东吴的将军,耐不住性子,要求马上出击。
陆逊说:“我观察过地形。蜀兵在平地里扎营的兵士虽然少,可是周围山谷一定有伏兵。他们是想将我们引出去之后包围我们,我们可不能上他们的当。”将士们都不相信。过了几天,刘备看见东吴兵不肯交战,知道陆逊识破他的计策,就把原来埋伏的8咖蜀军陆续从山谷中撤出来。东吴将士这才知道陆逊是正确的。
一天,陆逊突然召集将士们,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说:“要打刘备,早该动手了。现在让他进来了五六百里地,主要的关口要道,都让他占了。我们打过去,不会有好处。”
陆逊向他们解释说:“刘备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现在,他们在这儿呆了这么多日子,一直占不到便宜,兵士们已经很疲劳了。我们要打胜仗,是时候了。”
当天晚上,陆逊命令将士每人各带一束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只等三更时候,就直奔江边,火烧连营。到了三更,东吴四员大将率领几万兵士,冲近蜀营,用茅草点起火把,在蜀营的木栅栏边放起火来。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着了一个营,附近的营也就一起燃烧起来。一下子就攻破了刘备的40多个大营。
等到刘备发现火起,已经无法抵抗。在蜀兵将士的保护下,刘备总算冲出了火网,逃上了马鞍山。
陆逊命令各路吴军,围住马鞍山发起猛攻,留在马鞍山上的上万名蜀军一下子全部溃散了,死伤不计其数。一直战斗到夜里,刘备才带着残兵败将,突围逃走。吴军紧紧在后面追赶。刘备狼狈不堪地逃到了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山上)。
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船只、器械和军用物资,全部被吴军缴获。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作“犹亭之战”,也叫“彝陵之战”。
刘备失败之后,又悔又恨,说:“我竟被陆逊打败,这岂不是天意吗?”过了一年,他就在永安(今四川奉节)病倒了。
刘备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天意。事实上,刘备正是犯了兵强则灭的大忌,他为了给结拜兄弟报仇,无视于战争局势的实际条件,没有采纳诸葛亮等人的意见,用以柔克刚的计谋委婉处事,先灭曹魏再谋东吴,结果发动了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虽然开始的时候气势如虹,势如破竹,但因为刘备的注意力全被报仇的念头所左右,不能冷静客观地观察形势,发现机会,结果只进不退,心急失误,结果大败。这完全是因为刘备违背天道而为之所惹下的灾祸,是他没有掌握好“度”。
人们常讲“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说只有在与天道相合的时候,才能成就大事,若是脱离了天道,超过了“度”,就无法成事。不顾客观事实而以主观愿望进行决策,也就是属于刚强的范畴,这种刚强是不可取的,是会物壮则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