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讲赤子的特点是柔弱不争和精力未散,其核心还是“和”。它以“和光”与“冲气”与“婴儿”来说明“和”,都是在谈统一,都是在谈“混成”的状态。“和光”就“复归其明”意思是说,当光射到了物件的时候,有射到的一面与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两者统一起来,回复到“明”的“混成”的状态。“冲气”是万物的开端,万物含有负阴、抱阳的两方面,两者经常是统一的,表现出用之不盈无所不入的作用。
婴儿是人的开端,少年、壮年、老年都以之为起点,但婴儿浑沌无知,与天地之和合而为一。“和”所表示的统一,包含着对立在内,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说“知和曰常”。老子承认“万物并作”的世界的多样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社会上存在的占有、掠夺、欺诈、征战的状况极为悲愤,把统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复的事物的常态。老子在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这一观点的真意。他说,你看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非常的柔弱,可是有父母的看护,任何毒虫猛兽都无法伤害他。他虽然没有力气,但小拳头握得挺紧。虽说他还没有明白男女之事,但小小的生殖器却撅得挺高。这是怎么回事?元气充沛。有涵养、遵循大道的人就可以像婴儿一样抱元守一,使自己的精力不外泄,这就是有道德修养。但是我们更多的人却不是这样的,钱财多的人,内心深处最感贫穷,因为他的物欲太旺盛,总是无法被满足;想活得长久的人,偏偏很快地死掉,因为他由于过分的珍惜身体导致内心受到压迫。这就是物壮则老,物极必反,一旦事物走到了尽头,超越了界限,就会向反面发展。
老子在这一章又一次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节制,要知道满足,万不可以过度的放纵自己的欲望,否则就会物极必反,给我们自身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就会背离大道的宗旨,最终走向灭亡!
人生在世,七情六欲。欲望本非坏事,欲望、欲求这正是人生之本的内在原动力。正是因为人有了欲望、欲求,才会有人的理想、信念、追求,才会有科学的进步,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建树。但是欲求难得有度,失度就会贻害无穷。放纵情欲、物欲就会迷失本性,坠入欲望深渊。
人们讨厌贪得无厌的人,一个对个人物欲、情欲无休止追求的人,谈不上有什么好品德,谈不上会对人们有什么贡献。对于贪图者而言,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由于个人欲望永不知足也就永远生活在痛苦中,终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凡事总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可人们很难明白这个盈亏循环的道理。不过,学业上就不能浅尝辄止,还真要有点贪图精神,要胸怀若谷,越是渴求越说明求知心切。和生活上的贪求正好相对。这样,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贪婪如同一个永远难以填满的沟壑,愈是贪婪的人,愈是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
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家境贫寒,依靠自己家的一块田地维持生计,每年收割的庄稼只能勉强过活。所幸的是,他们家还养着一只母鸡,每天可以生一个鸡蛋。
有一天,这只鸡竟然生下了一枚金光闪闪的金蛋。这从天而降的金蛋,让农夫高兴得合不拢嘴,赶快拿到市场上卖了一笔钱。
农夫回到家里,看着那只宝贝母鸡,心想,只要有了这只会下金蛋的母鸡,以后再也不用辛辛苦苦耕种,金钱也会源源不断了。
母鸡一天下一个金蛋,夫妇俩发了大财,买下了肥沃的田地,又盖起了漂亮的大房子,请了许多仆人,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但是他们非常贪心,对这一切并不满足。
有一天,农夫的妻子说:“既然母鸡每天可以下一个金蛋,那它的肚子里一定有很多很多的金蛋,说不定就是一个金库。”
丈夫紧接着说:“对,我们干脆把鸡杀了,从肚子里把所有的金蛋都拿出来!”于是,他迅速地爬起来,拿了一把刀把那只下金蛋的鸡杀了。但是剖开鸡腹之后,发现和普通的鸡并没有什么两样,根本没有什么金蛋,也不是什么金库!他们再也没有一只会下金蛋的鸡了。
“天下事,占便宜不得,有便宜之贪念,即有不便宜之大悔。”我们的烦恼,大多来自我们的贪欲与不知足,放下贪欲,眼前自然清明。
从前有一个山民,以采樵为生,日月辛苦,仍改变不了穷困的生活。他在佛前也不知烧了多少柱高香,祈求大运降临,脱离苦海。
真是佛祖慈悲,一天他在山坳里竟然挖出了一个一百多斤的金罗汉!
转眼间,他荣华富贵加身,又是买房又是置地。宾朋亲友一时竟多出好几倍,大家都向他祝贺,目光里满是羡慕。
可山民只高兴了一阵,继而犯起愁来,食不知味,睡不安稳。
“偌大的家产,就是贼偷,也一时不能偷光啊!你愁什么呀!”
他老婆劝了几次没效果,不由地高声埋怨。
“妇道人家哪里知道,怕人偷只是原因之一!”
那山民叹口气,说了半句便将脑袋埋在了臂弯里,又变成了一只闷葫芦。
“十八罗汉我只挖到一个,其他十七个不知在什么地方。要是那十七个罗汉一齐归我所有,那就满足了。”
原来这才是他犯愁的最大原因啊!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不懂控制必将带来无穷烦恼。
不知道控制欲望的人,最终会落入自己的欲望深渊而无法自拔;不知道满足的人,就会被自己的贪心所加害;不知道界限的人,只会无止境地放纵自己,直到自己被、毁灭。所以,我们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顺其自然,把握好欲望的尺度,也就不会有物极必反的报应了!
贪婪与懒惰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看不起劳作,忘记了手的功能,于是在馅饼掉下之前便饿死在贪欲上。
一个神仙腰间挂着一只葫芦,来到了凡间,跟凡人结伴而行。凡人饥渴的时候,便问神仙:“你葫芦里可装着水?”
神仙解下腰间的葫芦,递给凡人说:“是,是水!满满的一葫芦水呢!你要喝就尽管喝吧!”
凡人喝了神仙的水,觉得满口生津,精神百倍,心里得到很大的满足。但凡人并不知同行者是神仙。
后来,凡人干活儿累了,突然对着神仙的葫芦异想天开:“你葫芦里装的要不是清水,而是美酒,该多好哇!”
神仙嘻嘻一笑,又把葫芦捧到凡人眼前道:“酒,是酒!满满一葫芦酒!你想喝就尽管喝吧!”
凡人喝了神仙的美酒,果然感到香醇无比,无异于玉液琼浆。
凡人悟出了同行者乃神仙。
于是,凡人接着对神仙说:“你葫芦里要是装着仙丹该多好哇,那东西吃了可长生不老!”
神仙听后扑哧一笑,二话没说,拧开塞子。
凡人张开嘴巴,等待神仙将仙丹倒进口中。
可是神仙把葫芦翻个底朝天,也没有倒出什么东西。神仙大笑,倏忽离开了人间。
人生忌贪,不要再贪吃“一小口”。葛拉西安的《智慧书》告诉我们:“不要等到自己成为落日残旭。在什么时候收场,这是人生的大智能。在好的时点上,比较容易收场,而且大都是满意的目光。在坏的时点上,很难收得了场,并且大家都是厌恶的眼光。”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它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愈多,当然跑得愈快。”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贴上去,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
但是,等它一开始要跑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除非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往前走。
这样一来,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很多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好事就会向坏事方面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