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老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带来的痛苦,讲到如何处理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老子治国和国与国关系的政治主张。在老子看来,国与国之间能否和平相处,关键在于大国,所以一再提出大国要谦下,不可以强大而凌辱、欺压、侵略小国。这章中仍有社会政治的辩证法思想。大国应该像江海,谦居下流,天下才能交归。大国还应像娴静的雌性,以静自处下位,而胜雄性。
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小国寡民。国与国之间相安无事,和平相处。古今中外,人类社会能否得到安宁与和平,往往由大国、强国的国策所决定。大国、强国的欲望不过是要兼并和畜养小国、弱国;而小国、弱国的愿望,则是为了与大国修好和共处。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最主要的一方便是大国、强国。本章在开头和结语一再强调大国应该谦下包容,不可自恃强大而凌越弱小。只有这样,才可以赢得小国的信服。从此看来,老子的用心又是符合百姓们的愿望。
在这一章老子这是讲的治国安邦,如果用到每个人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一个人就好比一个国家,高大威猛的、魁梧有力的、非常富有的人,就像是一个大国;而矮小瘦弱的、贫穷有病的人,就像是一个小国。富人是少数,就像大海,后者是多数,就像地球上的万千溪流,数之不尽。作为前者的我们如果能拥有大海一样的品质与胸怀,那我们就会像大海纳百川一样,将自己放在一个低下的地位上,不但不欺负弱小,还帮助弱小,对他们谦恭礼让,和他们作朋友。这样不仅不会被他们打倒,还会得到他们的支持与拥护,当更强大的来欺负我们的时候,还会得到他们的帮助,做到以弱胜强。而那些弱小的也同样得到了我们的保护与信任。‘
大国因为甘居下流而成就了其为大国的地位,这就是雌柔胜阳刚的道理。老子根据生物界雌雄两性的不同行为表现,突出地强调了胜负的基本原理,他说:“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的这一观点真不啻石破天惊的警世之言!如果我们观诸我们的生活,可以看到老子思想的卓越,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所有那些强大者、权势者、富贵者,很少有人能获得善终,而生活在穷乡僻壤里的农夫,却很少有人会死于非命;观诸一个个家庭,男人看起来趾高气扬,妇女看来都柔弱恬静,男人们仿佛真的是一家之主,其实,哪一个男人能够不屈服于女人之下?至于人类生活中以柔弱、安静战胜强大、暴躁的事情更比比皆是。
老子最后指出:“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大国的目的就是要领导小国,但要想真正地担负起领导的责任,亦不那么容易,就必须以一种谦下的态度来获得小国的拥戴;小国亦无须以武力来争取生存,它们只要以一种谦下的态度来赢得大国的信任,就可以安全无虞。如果大国和小国都竟相采取了谦下态度来相互促进,就会各得其所。不管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它是老子对当日病态时代开出的药方。
对所有大国、强国的领袖们,对所有那些试图一手遮天的得志者们,对所有那些欲望沸腾的人们,学习和领会一点老子思想,确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个人而言,宽容无疑会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己也能生活得轻松、愉快;对于一个团体而言,宽容必定会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利己利人。引用两位名人所说的话,更能说明此道理。
荀子认为“君子贤而能容霸,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当别人对不起我们时,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呢,还是以宽容为怀,原谅别人呢?应当宽容之,理解之,原谅之,并以实际行动感化之。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指出,做人应力求做到“恭、宽、信、敏、惠”五字。因为“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大千世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难免有矛盾,有勾心斗角。各种利害冲突使人不可能不发生摩擦。有君子,就有小人,有温情,就有冷漠。中国人历来强调以和为贵,从不欣赏损人利己,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是中国文化一直关注的问题。所以中国人强调不多舌、不多事、不结怨、忍者安。
《寓圃杂记》中记述了关于杨翥的事情:
杨的邻人丢失了一只鸡,指骂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杨翥,杨说:“又不只我一家姓杨,随他骂去。”又一邻居每遇下雨天,便将自家院中的积水排放进杨翥家中,使杨家深受脏污潮湿之苦。家人告知杨翥,他却劝解家人:“总是晴天干燥的时日多,落雨的日子少。”
久而久之,邻居们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有一年,一伙贼人密谋欲抢杨家的财宝,邻人们得知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这场灾祸。
宽容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任何宽容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痛苦的代价。人的一生谁都会常常碰到个人的利益受到他人有意或无意的侵害。为了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你要勇于接受宽容的考验,即使在情绪无法控制时,也要管住自己的大脑,只要忍一忍,就能抵御急躁和鲁莽,控制冲动的行为。如果能侮杨翥那样再寻找出一条平衡自己心理的理由,说服自己,那就能把忍让的痛苦化解,产生出宽容和大度来。
生活中有许多事当忍则忍,能让则让。宽容不是懦怯胆小,而是关怀体谅。宽容是给予,是奉献,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宝。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发生激战,最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之所以在激战中还能互相照顾、彼此不分,因为他们是来自同一个叫、镇的战友。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安慰。
10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幸运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遇到了敌人,经过再一次激战,两人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已安全时,只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
后面的战友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起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赶忙把自己的衬衣撕了用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战士一直叨念着母亲,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的生命即将结束,身边的鹿肉谁也没动。天知道,他们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后,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他去年去世了。30年前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但当时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所有的鹿肉,但我也知道他那样做是为了活下来见他的母亲。
此后30年,我装着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能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二十几年的朋友,我没有理由不宽恕他。”
宽容待人,不仅给别人留有余地,也让自己赢得海阔天空。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胸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品格的。我们不倡导无原则的放纵,但适度的宽容比报复更能维护一个人的尊严,也更有益于对方迷途知返,走向改正自己错误的正途。
为了他人,为了自己,为了快乐,为了内心的平静,我们应该宽恕那些伤害了自己的人。宽恕之后是收获,如果能做到宽容,我们将收获无尽的快乐。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就是一位很会恕人之过的贤明君主。一次,楚庄王大摆宴席,邀请朝中文武大臣赴宴,同时又令自己的妃子向诸位大臣敬酒。君臣正喝到酒酣耳热之时,突然一阵风起,将堂内蜡烛吹灭,屋中顿时漆黑一片。这时,楚庄王的妃子突然感觉到旁边有人想要对她非礼,她十分镇定,立即抓住那人的帽缨,用力拽了下来。然后,她在黑暗中摸索到楚庄王身边,把这事告诉了他,希望楚庄王找出失礼者加以惩罚。
不料,楚庄王听了事情经过后,并未暴跳如雷,反而令人先不要点亮蜡烛,并对大臣们说:“今天我们尽兴而饮,请大家不必拘泥小节,都把自己的帽缨拔下来,大家一起开怀畅饮!”于是,大臣们纷纷摘下了自己的帽缨。这时,楚庄王才令人点着烛火,与诸臣继续开怀畅饮。事后,妃子埋怨楚庄王不为她出口气。楚庄王说:“一时的酒后失礼,岂可认真惩处?”以后再未提及此事。
三年后,楚晋相争,双方战于沙场。楚军中一员猛将唐狡冲锋陷阵,异常勇猛,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当楚庄王论功行赏时,唐狡反而叩头谢罪,原来他就是那天酒席上冒犯楚庄王妃子的人。
楚庄王胸襟宽广,能客人之过,给其补偿的机会,最终为自己的江山社稷的稳定凝聚了人心,使他能够坐稳江山,跻身“春秋五霸”之一。
如果人们也能像楚庄王那样,能要求自己做到“忍人所不能忍”;在遇到困境和屈辱时尽量忍受,而少一点埋怨和责备,不仅可以磨炼自己的心性,得来的幸福也会更为长久。如果每个人都能奉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句格言,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一定会大为减少,社会也能多些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