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成功必读的古文观止
45166800000021

第21章 答苏武书李陵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土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酆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党,免。年老癃病,勿遣。

据我所知历来成就帝业的没有超过周文王的,称霸的没有超过齐桓公的,而他们都是依靠贤人的帮助而功名远扬。现在。天下就有贤人和有才能的人,难道仅仅在古代才有贤人吗?问题就在于人主不与他们交往,他们哪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呢?我靠上天的保佑,贤士大夫跟我一起平定了天下,使天下成为一家,并想要天下长治久安,世世代代奉祀宗庙,永不断绝。贤士大夫既然已经跟我一道平定了天下,而不跟我一道治理天下,享受国泰民安的利益,这怎么能行呢?贤士大夫中有肯跟我一起治理国家的,我一定要重用他,使他官高名扬。兹布告天下,让大家清楚地知道我的意思。

此诏由御史大夫周昌下达给相国,相国酂侯下达给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给郡守。对那些名声好而又确有完美德行的人,郡守应该亲自劝勉他们,为他们准备好车马,并负责送到相国府,写明他的履历、仪容、年龄。如果有这样的贤士而官吏不向上级报告,一旦发觉,就要受免职的处分。年老病残者,不要选送。

精准设计自己的人生蓝图

目标是指挥曲,可以从方向上引导一个系统的行为,在实际中指导一个系统的行为;目标是协调曲,可以沟通系统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保证内部各种力量的良好配合,达到上下左右的和谐平衡,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是进行曲,可以鼓舞组织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在各种状态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

可以说,三国鼎立的形成,就是根据“隆中对”战略的实施造成的。蜀国战略基本是依靠诸葛亮的把握,而诸葛亮是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来规划的。所以说“隆中对”的战略得失决定了三国的历史。

诸葛亮在隆中的那几年,正是东汉末年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当时,在中原一带割据称霸的军阀,经过多次激烈混战,胜负已见分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招募人才,吞并了一些势力较弱的对手,如吕布、袁术等人。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县城东北)一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黄河以北最有势力的大军阀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同时,占据江东(今安徽芜湖、江苏南京以下的长江南岸广大地区)一带的孙权,在继承其父孙坚、兄长孙策家业的基础上,利用长江天堑,整顿内务,势力也不断扩展,统治比较稳定。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南部)的刘表和龟缩益州(今四川、重庆大部分地区)的刘璋,虽然控制着广大的地方,但胸无大志,无所作为,内部也不稳定,没什么大的发展前途。

结庐隆中,静观天下大势的诸葛亮,经过隐居隆中10年的学习交游,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着十分透彻的了解,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就在这时,刘备“三顾茅庐”,向他请教“天下计”来了。

刘备作为汉王室的远亲支系(其先祖是350年前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从24岁黄巾起义爆发时起,游走了二十多年,东奔西跑,屡遭失败,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始终没有积聚发展起自己的力量,更谈不上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当时,刘备投奔刘表已经5年,刘表表面上热情款待,实际上心存猜忌,对刘备不予重用,只给他少量人马屯驻新野(今河南新野),驻守荆州北大门,抵御曹操南下。虽寄人篱下,但刘备没有放弃“兴复汉室”的志向,他四处寻访请教,寻找智能之士辅佐自己。后来,经过与诸葛亮交游的名士司马徽和徐庶推荐,建安十二年公元(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亲自到隆中求见诸葛亮。他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风雨,前往隆中诸葛亮的草庐拜访。《三国演义》在描写这段历史时,说诸葛亮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一再回避,前两次刘备都没有见到诸葛亮,第三次诸葛亮才接待了刘备。这件事被后人称为“三顾茅庐”,成为颂扬求贤若渴的历史典故。

面对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后生小辈,刘备非常自然而诚挚地提出了自己所面临的难题:

汉皇室倾危不振,奸臣窃取皇权,皇上蒙尘,情势非常危急。因此我不自量力,也不避讳自己不足的声望,拼着命努力,为的是想彰显天下正义。只是不幸自己智术短浅,到今天仍一事无成。虽然挫折连连,我还是想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初愿,希望先生能够给我出些主意……

刘备谦恭的态度打动了诸葛亮,他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首先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自董卓之乱以来,天下豪杰并起,割据州郡自立者不计其数。曹操和袁绍相比,声望不如,兵力更是少得可怜,但最后曹操仍能击溃袁绍。以弱胜强者,不只是要抓对时机,更重要的是需要长期的规划。

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雄师,而且又挟持天子以令诸侯。因此,绝不可以硬碰硬。东南方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代,政权相当稳固,地势上更有长江天险可守,人民生活富足,军队粮食充裕,属下贤明能干的人才颇多。像这样的势力,只可以结交为盟友,不能攻伐。

荆州北据汉江和沔水的地险,南方又拥有南海的财利,东连吴国,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之地。从目前的形势看来,荆州现有的主人可能无力保住这块地盘,这不正是上天有意安排给将军您的吗?但主要还是看将军自己的意愿了。

西方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当年汉高祖便是在这里建立基业,进而统一天下的。现任的益州牧刘璋为人糊涂懦弱,经常受到北方张鲁的威胁。虽然人民勤劳,物产富足,但领导者却不知爱惜这些有利条件。因此国内充满不安的气氛,智能之士极希望能有明主前来统治。

接着,诸葛亮从分析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出发,统筹全局,给刘备策划了夺取荆州、益州,实现统一的战略计划。

诸葛亮说:“将军即是汉室宗亲、帝王后裔,信义著于四海,深得各方英雄崇敬。如今又有虚心接受他人的雅量,求才若渴,充分表示您有着不同常人的雄心大志。因此,依我的建议,应先取得荆、益两州,守住其天险,西和戎人,南抚夷越。外交上要和孙权建立同盟关系,内政上更要励精图治,增强国力,以等待统一中国的最佳时机。”

“一旦天下大势有变,便可以派遣一名上将率领荆州兵马北上,直接攻打洛阳,将军再亲领益州军团,由秦川进攻,还怕百姓不箪食壶浆迎接将军吗?如果真能依照此计划而行,则将军之霸业可成,汉室也一定可以中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也称“草庐对”、“隆中对策”)。

“隆中对”是青年政治家诸葛亮的杰作。它根据各种割据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发展趋势,给刘备制定了一环扣一环的方针、任务和战略,是统筹了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全盘计划。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刘备“帝室之胄”的有利身份,在政治上张扬“兴复汉室”的“正统”旗帜。

(2)占据荆州、益州两地,建立稳定的根据地。

(3)实行联孙扼曹的对外政策及改善政治、和抚少数民族的对内政策。

(4)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夺取中原,统一全国。

诸葛亮对整个战略形势有很强的洞察力。他未出茅庐,已预知三分天下之势,提出了夺西川取,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战略思想。

他把当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分析得明白透彻,也把刘备所应该采取的步骤,设计得有条不紊。

隆中对策之所以对天下大事分析得精辟而中肯,其中凝结了诸葛亮巨大而长期的劳动。

胸怀大志而暂隐山林的诸葛亮,注意以各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搜集信息,了解社会、政治、军事的种种动向。

他平时刻苦读书,而且读书方法是“独观其大略”,因而涉猎较广,领悟较深。

诸葛亮在进行策略规划之前,要考虑三件事:环境、条件和目标。

环境大致可粗分为总体环境和竞争条件。总体环境大家心知肚明,刘备和诸葛亮也很清楚。

刘备谈话之初说:“汉室倾颓,奸臣窃持国柄,皇上蒙受欺凌。”

诸葛亮对答之初说:“董卓入京以来,豪杰并起,掠州夺郡者不可胜数。”已明确描绘出当时的局势。

所有竞争者都面临同样的总体环境,因此,更重要的环境评估是竞争环境。

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曹操击溃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强劲对手,全面掌控北方;而占据江东的孙权,势力也不断发展,实力日益强大;至于占有荆州的刘表和领有益州的刘璋,虽然地盘稳固,但没什么作为,前途不被看好。

诸葛亮首先分析曹操和孙权两名最强劲的对手:“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他争锋。而孙权据有江东,已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地势险要,人民归附,贤才为他尽力。只可与他结盟,不可谋取。”曹操、孙权稳稳的雄踞北方和江东,剩下来的荆州和益州,也是好地方。

诸葛亮分析道:“荆州地区,北面以汉水、沔水为屏障,南方直达南海郡,东南连接吴郡、会稽郡,西边通巴郡、蜀郡,是用武要地。但刘表没有能力守住,这是上天所赐的机会。”

再说到益州。诸葛亮说:“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当年汉高祖便是在此成就霸业。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北受汉中张鲁威胁;虽然百姓富庶,资源丰饶,却不知珍惜善用这有利条件,智士贤才无不希望有个圣明的领导者。”

经由以上分析,很清楚的,竞争对手分为可击与不可击两组。

曹操、孙权属于兵法“避实击虚”的实,应当回避,不可攻击;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则属于“避实击虚”的虚,应当进取击灭。

先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两个阶段战略目标,前者是近期的、低层的,后者是长期的、最高的。

两者之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这两个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恰当地分析了曹操不可争、孙权不可图、刘表不能守、刘璋很暗弱的天下大势,以及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的自身条件等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