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殖列传序《史记》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鞔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夫山西饶材、竹、鲈、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曾。”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主,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老子》说:“天下盛世达到了顶端之时,邻国可以彼此相望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老百姓都认为各自的食物甘关,衣着华丽,安于他们的习俗;乐于他们的事业,直到老死都不相互往来。”到了近世,如果仍按这一套去行事,就等于堵塞人民的耳目,那几乎是不能达到的。
太行山以西的地区盛产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多产鱼、盐、漆、丝和音乐美色,长江以南出产楠木、梓木、姜、桂、金、锡、铅、丹砂、犀牛角、玳瑁、妹玉、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铜和铁分布千里,往往逢山便有,像棋子一样密集。这只是大略情境。这些物产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世间穿着、饮食、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要靠农民生产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开发山林资源,靠工匠才能制成器物,靠商人才能使物产流通。这难道有政令教化去征发召集吗?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竭尽自己的力量,而获得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所以物价低贱了,生产运输的人少,预示着价格上涨;物价昂贵了,生产和运来的必多,预示着价格降低。人们各自勉力从事工作,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就好像水向下流,日夜不停,不用召集而自己会来,不用索求而自己把东西拿出。难道这不是符合规律而自然发生的证明吗?
《周书》说:“农民不种出庄稼就缺乏粮食,工匠不做工就缺乏器物,商人不出来经商就会使粮食、器物、钱财三样宝贵的东西断绝流通,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缺乏财源。”财源缺乏就使山林水泽不能得到开发了。农、工、商、虞四个方面,是人民衣食的本源。本源大就财富多,本源小就财富少。这四个方面,上可以富国,下可以富家。贫和富的门路,没有谁能剥夺和给予,聪明的人富足有余,笨拙的人衣食不足。从前姜太公吕望封在营丘,土地含盐碱很重,人口稀疏,于是太公鼓励百姓致力于纺织刺绣,充分发挥技能技巧,经营鱼和盐,于是各地的百姓和财物纷纷归往齐国,像钱串一样,络绎不绝,像车辐集中,八方汇聚。所以齐国制造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充满天下,东海到泰山之间的诸侯整饰衣袖恭谨地前往朝拜。后来,齐国中道衰落,管伸出来修明了太公望的政治,设置调节经济的九府,桓公因此而成为诸侯的霸主,多次召集诸侯,一举匡正天下,而管仲也有三归台,他的职位是诸侯的大夫,而他的财富却超过诸侯国的国君,从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威王和宣王。
所以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产生于富有,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好行仁德;小人富有,可以尽力。潭深,鱼就会在里面生长;山深,野兽才会去那里出没;人富,仁义就会依附于他们。富有的人得势就会更加显赫,失势便客人也不去了,因而很不高兴。有句谚语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犯法处死在街市。”这是有根据的说法。所以说:“天下和乐热闹,都是为获利而来;天下喧闹纷乱,都是为获利而往。”兵车千乘的国王,食邑万户的诸侯,食邑百家的大夫,尚且还要担心贫穷,更何况是普通的老百姓,编入册籍的平民呢?
社交 礼节不少废
社交的行为规范,一般称之为礼仪,也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的条约。正如戴圣说:“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也就是说要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表。
仪表也就是指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由容貌、服饰、发型等组成。人的仪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内在精神和素养,前面已经讲过人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所以,要想很好地融入社交关系中,就得先从自己的仪表开始。如果不重视的话,即使是“天生丽质”,也不一定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反过来说,如果刻意修饰自己,或打扮得奇装异服、妖里妖气的话,那也同样不会给人留下好的感觉。所以,只要适合自己的装扮就可以了。
达·芬奇提出,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都合于某些“黄金分割定律”,一般认为人的头长是全身高度的七分之一,肩宽为身长的四分之一,两腋宽度与臀部宽度相等。两眼之间的距离正好是一只眼睛的长度,耳朵的长度与鼻子的长度相等。当然,这些人体的自然标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都是如此完美的人,高矮胖瘦,容貌丑俊,都是很正常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需要通过着装、化妆、以及配饰来掩饰不足,扬长避短,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给人以美感,也就是仪表。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佛靠金装,人靠衣装”,都充分说明了穿着的重要性,美的服饰可以在社交中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那什么样的着装最能展现个人魅力,服饰怎样才能算美呢?首先,无论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我们都应该保证衣服的整洁,若不然就会给人以不好的印象。其次要注意服装的搭配的协调,一个人着什么装,怎样打扮都必须与个人的性格、气质、职业、年龄以及穿戴的环境、季节相协调。对于这一点,孔子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注意了,他说:君子的衣裳不用天青色和铁灰色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做家居的便服。接着孔子又具体介绍了夏天和冬天的穿着,以及参加祭祀和丧礼时的着装。可见,维护礼仪就得从着装开始。
因为社交场合的不同,所以,人们的着装也应该随之变化。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人际交往中的举止投足也十分重要。人的正常站姿,也就是人在自然直立时的姿势,人们都说“站有站相”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不同的场合,人的站姿也有很多种,比如教师,常常把双手撑在讲桌上,以减少双腿的压力。但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要将手插在裤袋里或双手交叉在胸前,更不能有意无意地做些小动作,或是东倒西歪、耸肩勾背等,这样只会破坏自己的形象。
另外坐姿和走路的姿势也很重要。坐的时候不要将双腿分开过宽或将脚伸得过远,腿脚也不宜不停地抖动,也不可目中无人地跷起二郎腿。走路的姿势,按照性别、性格以及美学的要求,男女的步态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男性走路一般以大步为佳,女性则以碎步为美。但男女都应该注意的就是,走路时要两眼平视前方,不要左顾右盼,脚步要干净利索,有鲜明的节奏感。
很多的社交场合中,无声胜有声,举手投足间展现个人魅力常常超过夸夸其谈、高谈阔论,它不仅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还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切忌不修边幅,邋遢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