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左传》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谒见庄公。他的同乡人说:“当官的人自会去策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官的目光短浅,没有深谋远见的卓识。”于是入宫进见。曹刿问庄公:“你凭靠什么作战?”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去享受,一定把它们分给众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因此不会服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张夸大,一定要如实反映。”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鬼神不会因此而保佑您。”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情理处置。”曹刿回答说:“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与齐国一战。作战时请让我与您同往。”
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兵车,在长勺与齐军交战。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追击,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进攻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下令赶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跳下车,察看齐军兵车走过的痕迹,又登上车,靠着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赶齐军。
仗打胜后,庄公问曹刿为何如此指挥战斗。曹刿回答说:“战争,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时,勇气便有所衰落;第三次时,勇气便差不多竭尽了。敌人的勇气没了,而我方勇气高涨充沛,便因此能战胜敌人。大国是难以估测的,我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见他们车轮的痕迹乱了,他们的旗帜也倒下了,所以才追赶他们。”
决策需要智慧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5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叫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让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
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
城门里外,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便问诸葛亮道:“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15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道:“此人料我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我非行险,都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了。我已令兴、苞二人在那里等候。”众皆惊服道:“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我等之见,必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这里只有2500军士,要是弃城而走,必不能走远,还不被司马懿给抓住?”
说完拍手大笑,道:“我要是司马懿,就不退兵。”然后下令叫西城百姓随军一同迁往汉中,司马懿还会来的。”
于是诸葛亮便离开了西城,往汉中而去。后来司马懿知是诸葛亮摆空城计后,仰天长叹说:“吾不如孔明也!”
“空城计”,人们一般认为,那只是诸葛亮的应急之作,是心理战的胜利,没有什么缜密的安排和保证措施。
其实不然,在诸葛亮布置“焚香弹琴”、“开门洒扫”之前,他已经把当时身边仅有的3千精兵,让关兴、张苞带去埋伏在山后,等司马懿退兵时,故作疑兵,鼓噪而出,以坚定司马懿“必有埋伏”的疑心,扩大神经战的效果,使敌人跑得更远,自己能更安全地撤退。
否则,仅仅靠“焚香弹琴”,即使暂时骗过对方,安全撤退还谈不上。
如果没有事先设伏的疑兵,足智多谋的司马懿恐怕会马上醒悟回兵,完全来得及把包括诸葛亮在内的两千多人捉拿过去。
此外,诸葛亮事先还派张翼去修剑阁,以备归路;令马岱、姜维断后,以防追兵;又派人分路报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撤退到汉中。
连居住在冀县的姜维的老母,也派遣心腹之人送入汉中。
可见,诸葛亮的退兵部署是周到而精细的。
“空城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是意料之中的意外,是弄险之中的保险。
空城计是空上加空,虚上加虚。本来是空虚的,再明明白白地示以空虚,结果却反而使人误认为实。这就好比本来是实在的,你再向人显示你的实在,人家反而认为你是虚伪的一样。
倒真是你不说我还相信,你越说我越不相信了!人的心理真是莫名其妙,难以揣度,所以有“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一说。
诸葛亮正是利用了人心的这一特点而设奇谋。尤其是对于司马懿,诸葛亮可真是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有瑶琴三尺退雄师的胜利。
空城计一出,后世多有运用。“三十六计”把它列为第三十二计,属“败战计”的一种。
既为败战计,还如诸葛亮所说,是不得已而用之。所以,不是非用不可。还是不用为好。
人们在考虑作战计划时,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敢冒风险,善于做出风险决策。
孔明在身边无兵力时,面临司马懿的大举进攻采用“空城计”,即是一次风险决策,这次决策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又为自己军队撤退争取了时间。
这是一种防御式的风险决策。
风险决策在军事斗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防御中,把握较大的风险决策实际上正是保守性决策,在进攻中,风险决策一旦成功,可以保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功,就战争的全局来讲,它消耗少,费时短,功效大,决策人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风险决策得以成功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决策要有起码的客观依据,依据越小,风险越大,因此依据绝不能降低到零;第二,领导人要有实施决策的胆识和必胜的信心,要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鼓舞激励全军将士,一旦实施,绝不能中途畏缩动摇;第三,进攻性风险决策的实施要保证“兵贵神速”,使敌方无掩耳之机。
世界上没有万全的选择,当然就没有万全的风险决策,高明的领导人只是在各种决策中选取最优方案。
在决策方式上,领导人要想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