驹支不屈于晋《左传》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剪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戌焉,于是乎有骰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骰志也,岂敢离?令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睇也。
晋国与诸侯在向地会集,准备把驹支抓起来。范宣子亲自在朝堂上指出并批评他的错误,说:“过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在瓜洲驱逐你的祖父吾离,你的祖父吾离披着白毛草做的蓑衣,戴着荆条做的帽子来归附我先君惠公。我国先君惠公土地虽不多,但却和你们平享食物。现在,诸侯服侍我们国君不如旧日,原因就是走漏消息,泄露了我国的机密,而这主要是因为你。明日早晨会见之事,你不要参与了。如果参与,就把你抓起来!”
驹支答道:“从前,秦国的人倚仗着他们人多,贪图土地,驱逐我各部戎人。惠公显示了他的善德,说戎的各个部族都是四岳的后代,不应当灭绝抛弃。于是赐予给我们南方边境上的田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们各部戎人剪除荆棘,赶走狐狸豺狼,做贵国先君不侵扰、不背叛的臣子,至今不怀二心。从前贵国文公和秦国讨伐郑国,秦国人暗自与郑国结盟,并留下部队戍守。于是发生了毅之战。晋国抵御秦兵于上,我们抗击秦兵于下,秦军覆灭不返。这是我各部戎人效力才能这样的。譬如抓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我们拖住它的腿,与晋国人一起把它打倒在地下。戎人为什么还不能免于获罪?从此以后,晋国的多次战役,我们都相继参加,总是紧跟着你们的执政,如同之战所持的态度一样,岂敢和你们离异疏远?现在,晋国的军旅之事,恐怕确实有所失,以致使诸侯三心二意。你们却怪罪我们各部戎人。我们戎族饮食衣服与中原不同,财币不通,言语不懂,能够做什么坏事呢?不参与会议,也没什么不痛快的。”于是他朗诵了《青蝇》这篇诗后便退了出去。
范宣子向他道歉,让他参与会议,成就自己和乐平易的美誉。
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纵观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和战争实践,无处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千百年来人们把他作为智慧的化身,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爱戴,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其原因即在于他既具有高深莫测的谋略,又具有平易近人的个人魅力。
诸葛亮未出茅庐,即“自比管仲、乐毅”,是一个饱读诗书,胸有大志的年轻人。刘备三顾他于茅庐时,他作《隆中对》,纵论天下大势,在详细分析了自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以来的发展变化和当时几个政治集团的态势之后,为刘备制定了先据有荆、益二州,联吴抗曹,最后夺取中原的战略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治”以巩固政权的具体策略。以后的局势发展基本上是按这个战略进行的。否则“智术短浅,遂用猖獗”,一直寄人篱下的刘备是不可能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的。诸葛亮的谋略过人之处即在于,他善于把握总体形势,胸有全局,掌握宏观决策的主动权,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具体策略,还能够矢志不渝地一步一步实现它,表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战略家风范。这不仅“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牧刘表、“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的益州牧刘璋不能与之相比,就是“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如果不是诸葛亮亲诣东吴、面见孙权、详析形势、尽陈利害,说动他与刘备联合抗曹,阻止了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尽渡长江,恐怕江东早已姓曹了。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具有总揽全局的宏观决策能力是何等的重要。
刘备三顾茅庐后,说自己“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一方面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另一方面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例如刘琦前来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让他自请去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也为刘备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又如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诸葛亮留下的三个锦囊,对各种情况预料如神,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还有一点,也是诸葛亮最妙的战争策略:让关羽于华容道放走曹操。为什么说他妙呢?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吗?其实不然。假如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会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说明诸葛亮真乃是一个谋略过人的战略家。
反观有的企业的负责人,不是视野不宽,情况不明,盲目决策;就是优柔寡断,抱残守缺,无所作为;还有的胸中无数,步人后尘,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其结果必然导致竞争失利,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究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不善于分析形势,胸无全局,不善于宏观决策,没有给自己的企业定好位,没有适合自己企业的经营策略,当是重要原因之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和运用诸葛亮善于把握总体形势,提高企业宏观决策水平显得何等重要。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领兵驭将,要做出大的战略决策,就必须在把握全局中运筹局部,从而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自古以来,能够纵观全局的人,大多能够放弃一时一地得失,而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向刘备提出西占荆益两州,东联孙权,北抗曹操,南和诸夷的建议,就是从宏观上谋划而做出的正确战略决策,从而使走投无路的刘备重整旗鼓,“鼎足三分”,被后人传为美谈。今天,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更要善于从大处谋划,处处着眼全局,才能统领全局,正确决策,驾驭整个战争的变化发展。如果游离于全局之外而谋局部之事,难免要碰钉子的。
谋之深,就是见微知著,迅速做出反应和对策。月昏而风,础润而雨。战争与其他事物相较,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它的发生也总是有征候可寻、端倪可察的。高级指挥员是战场上的运筹者,只有具备超常的洞察力,见微知著,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才能攻必取,战必胜。齐鲁长勺之战,曹刿从齐军旗靡辙乱,看到军心涣散、军旅不整而溃逃,敦促庄公做出追击的决策,以致大获全胜。谋之深,亦即看得清,从现象把握本质,不为种种假象所迷惑。俗话说:“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领兵打仗,无明几知微之功,待情迹昭著才下决心,必定较少作为,难上“名将谱”之列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古今名将多远谋。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要想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的政治实力,演出一幕比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闪耀着指挥艺术之光的活剧,重视远谋这一素质之锻炼与养成,实在是非常重要。
魏晋时期,修筑兖州景灵宫时,王旦做朝修使,内臣周怀政与他一起前往。凡有人趁他空闲时请求谒见,王旦必然要等到随从都到齐了,才穿戴整齐,出来在公堂上接见,事情一说完,就马上退堂。后来周怀政因犯过失而遭处罚,才知道王旦的深谋远虑。
唐代李佑,官做到右龙武统军,许多公卿都想要他的女儿做儿媳,都被李佑一一拒绝了。一天,李佑将所有幕僚都召集聚会,声称他将在宴会上选女婿,众人议论纷纷,猜测他必然是选一个名门贵戚的子弟。等到入宴却不见动静。酒喝到一半,李佑拉着最末尾座位上的一个军官,对他说:我知道你还没有结婚,请允许我将小女的终身托付与你。并即席举行了婚礼。
后来,有人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李佑说:“我每每看见那些缙绅之家,总是与名门望族缔结婚姻,其实他们的子弟长期沉溺于奢侈淫靡,大多不得善终。我凭借自己的军事谋略得到爵位,自己的女儿,何必非要去攀附高门而博取虚假的名望呢?”听的人都认为这是真知灼见。
宋代的司马光也说:“媳妇一定要那些家境不如我的,女儿一定要嫁给家境胜过我的。媳妇的家境不如我家,就知道勤俭朴素;把女儿嫁到胜过我的人家,就知道畏惧严谨。”这些话在当时可谓名言。只要看看李佑如何选择女婿,想想司马光的话我们就能够知道如何去做了。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观察一个人,不只要看他现在的所作所为,也要联系他过去的历史,才能对其有较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人们的所作所为,决定于其思想、品格及其所追求的目标,这也就决定他的发展方向。至于他发展的方向是吉是凶,主要决定于其人自己和客观的存在。明智的人对其所料之人,能联系其人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客观存在三者综合分析,以预将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一应变之谋要巧用、善用,还需认真学习历代人是如何用谋的,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谋好现在,预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