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混沌一体的。
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
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必须了解最初的历史,才能参透“道”的规律。
在本章,老子为我们提出了三个带有悬念的命题,即所谓“夷”、“希”、“微”,它们分别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摸的、没有形体的东西,也就是无形、无声、无状的东西。老子认为:这些无形、无声、无状的东西,根本不能追根问底,但是它们却可以浑然而为一体。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是说看不见的名叫“没有”。老子这话隐含的意思是:要人看到“没有”,看到“空无”。老子在另一章说“大象无形”,意思是大的图像是没有形状的,感觉像是没有,其实有。人从认识有形到认识无形,本身的形状也渐渐扩大。
老子说“听之不闻名曰希”,是说听不到的叫“寂静”。老子这话隐含的意思是:要人听到“寂静”,听到无声之声。老子在另一处说“大音希声”,是说,最大的声音充盈世界,以至听不见。比如人睡在夜晚的海船上,开始时听见波涛,渐渐地也就什么也听不见了。这样,我们就知道,寂静其实是一种声音,正如寂寞,其实是一种语言。之所以让人感觉不到寂静的声响,是因为它已完全占据我们的心灵,合二为一。
老子说“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说捉不到的叫“微茫”。老子这话隐含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捉到微茫。微茫如暮色,仿佛不可触摸,其实人走在暮色中,全身都是暮色。
老子说,它们确实存在,但却无法命名,因为它们缺少可以进行比拟的对立或等同物。而且同时,它们也没有形状、没有表象、没有标记,只不过就是一个混沌的存在。按照老子的理论,这个不能言说的东西,就是“道”,老子认为,大道就是那个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摸也摸不着,无法用我们人类的感官去感觉,只有用意识去体会;无法以概念来分析和判断,只能以精神来接近的自然规律。因此夷、希、微,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描绘词,无法以它们来探索大道的本源,也无法真正了解大道。因为大道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存在于冥冥之中的,是变化的,是无影无形、无声无息的。它没有光亮和黑暗,没有前进与退后,没有停止与运动。可以说,它没有丝毫的相对性,它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当你感觉到它的存在,似乎可以把握到时,它却又忽然回归到先前无迹可寻的状态中去了。总之,它给我们的感觉是惚惚恍恍、恍恍惚惚,无始无终,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前无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没有最贴切的概念来概括它,因此把它叫做“惚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迎之不见其首”,指看不见开头。“随之不见其后”,指找不到结尾。看不见开头,并不是没有开头,而是开头太乱或太远。找不到结尾,并不是没有结尾,而是结尾太远或出乎意料。这两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龙的巨大与灵动,我们做事当如神龙,不能让人看见首尾,不能示人以全貌,这样才能不被控制,连龙都怕被控制,因为龙多,屠龙的人也多,何况人。有的人喜欢无保留地展示自己,只能自取灭亡。
“智慧应用一”
魏惠王派太子申和庞涓聚集全国兵力,再次攻打韩国。韩侯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孙膑建议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田忌说:“军师上次用过此计,这次再用恐敌人识破。”孙膑笑着答道:“这次我另有计谋让敌人上当。”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率齐军直奔魏都大梁。
魏惠王见齐军来攻大梁,急忙命令太子申和庞涓回兵救魏。孙膑深知庞涓有勇无谋,只能智取,不能硬拼。于是,他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计谋。
当魏齐两军刚刚遭遇时,孙膑就命令齐军撤退。庞涓追到齐军驻地时,只见地上满是用来煮饭的灶头,经清点有10万之多。齐军次日又急急退却,驻地留下5万个灶头。第三天齐军的灶头减少到2万个。庞涓见状,非常高兴,命令魏军继续追赶齐军。太子申问其故,庞涓说:“我早就听说齐军胆小怕死,三天之内士兵就逃走了大半。我军穷追不舍,定能取胜。”
后来,齐军退到了两山之间的马陵道,孙膑见这里溪谷深隘,道路狭窄,很适宜设兵埋伏,就命令士兵砍下树木作为路障,又把路旁一棵大树的树皮剥去,在上面写了一行大字。接着,孙膑吩咐一万弓箭手夹道埋伏,只等庞涓前来送死。
黄昏时分,庞涓带着疲惫不堪的魏军追到马陵道。在士兵清理路障时,有人发现路边大树上的字,忙向庞涓报告。庞涓持火把一照,只见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不由得大惊失色。孙膑一声令下,埋伏在两旁的弓箭手对准魏军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无数。中了箭的庞涓自知生还无望,只得拔剑自刎。“智慧应用二”
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举行的婚礼盛典,是1985年英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新闻。当时,伦敦的一位珠宝商利用公众对此次婚礼盛典的专注心理,精心策划了一则关于戴安娜王妃的假新闻,使其生意红火一时。
这个珠宝商首先找到一位长相酷似戴安娜王妃的模特儿,让她穿上戴安娜经常穿的衣服,梳上戴安娜的发型,并对她的神态、气质作了煞费苦心的模仿训练。
一天晚上,这家珠宝店灯火辉煌,老板衣冠楚楚、神采奕奕地站在门口,好像在恭候要人的光临。此举顿时吸引了过路行人。过了一会儿,一辆高级轿车缓缓地停在门口,“戴安娜王妃”从容地从车上走下,嫣然一笑,向聚拢来的行人点头致意。老板笑容可掬地把“戴安娜王妃”迎进珠宝店,彬彬有礼地向她介绍项链、耳环、钻石等贵重首饰。“戴安娜王妃”面露喜色,一边称赞一边挑选了几件首饰。这些场面早被老板邀请来的电视台记者拍摄了下来。
第二天,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了这段新闻录像。因受老板的关照,记者把它拍成“默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解说词。这则新闻一下子震动了伦敦城,崇拜戴安娜王妃的年轻人,纷纷来到这家珠宝店,抢购“戴安娜王妃”称赞过的各种首饰。这家珠宝店变得门庭若市,生意异常兴隆,几天的营业额远远超过开业多年的总和。
这则新闻惊动了皇家内宅。皇家发言人郑重声明:“经查日程安排,戴安娜王妃没有去过那家珠宝店。”这家珠宝店老板振振有词地解释说:“新闻录像中没有说那位嘉宾就是戴安娜王妃?是围观的公众想当然地把她当成王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