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自古以来,那些保持了自身与“道”相统一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天得道则清静明朗,地得道则宁静安详;神得道则灵验时显,川谷得道则盈满;万物得道则发展生长,侯王得道则天下太平。
如果不能这样:天不清静,恐怕就要崩裂;地不安宁,恐怕就会塌陷;神不灵验,恐怕就会消失;川谷不盈满,恐怕就会干涸;万物不生长,恐怕就会灭绝;侯王一味尊贵,高高在上,恐怕就会垮台。
所以贵者要以贱者为根本,高者要以下者为基石。
这一章老子讲事物的同一性。事物得到同一,便有了顺利与祥和;事物失去同一,也就失去了和平与安宁。
“德”乃“道”的化身,“道”乃“德”的根本。由此可知“德”是不可以改变的,是由大道决定了的。合乎了“德”,则一切顺利;违背了“德”,就会导致灭亡。
什么是真正的“德”呢?
真正的“德”就是:厚道而真实,是什么就是什么。在这一章,老子是要告诉我们做人要厚道而真实,不可弄虚作假。
对人要厚道,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什么叫厚道?不负于人,不欺于人,就叫厚道。
深刻的道理往往掩藏在最朴实的语言中。做人要厚道,无论讲给谁听都像是一句略显多余却又无可厚非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俗话。认同归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面无惧色地承担起与“厚道”与生俱来的良知和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呢?其实,厚道不外乎“忠厚之道”,它包含了诚实、善良、豁达、感恩、直率、助人为乐、爱憎分明等品质,浓缩了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美。而对天性追求真善美的人类来讲,没有谁愿意拒绝厚道。
“做人要厚道”其内涵外延无限延伸,语境随意,放之四海而皆准。从老子而来,提倡“做人要厚道”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传统美德,在大讲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今天,不但需要发扬光大,而且应该成为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涵养。
“智慧应用一”
唐代《国史补》中记载了一个“呷酒节帅”的故事:
一位名叫任简的判官,一次赴宴迟到,按规矩该罚酒,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错把醋壶当酒壶,给判官倒了满满一盅醋,任判官一喝,酸不可忍,怎么办?他知道军使李景治军极严,如讲出来,侍卫必有杀身之祸,于是咬紧牙关,一饮而尽,结果“吐血而归”。事情传出,“军中闻者皆感泣”,无不赞扬任判官的厚道,从此更加受到众人的拥戴。我们要搞好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不妨也学学这个任判官。
为人要诚朴,就是要诚心诚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
“诚朴”要求人有独立人格,得势时不要霸道、不要仗势欺人,失意时不要媚俗、不要趋炎附势。“诚”是个人和社会一切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基础,如果个人与社会都不讲究“诚”,那么任何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个人信誉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础就会动摇。
作为刚刚踏入社会的人来说,就像一张白纸,面对复杂的社会,就有一个怎样适应社会的问题。因为处世的经验还很少,通常能保有忠厚的作风。而在人世间摸爬滚打多年之后,经历过成功失败,经验积累多了,城府也随之加深。“智慧应用二”
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从前有一位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王年纪逐渐大了,但膝下并无子女。最后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一个孩子收为义子,培养成未来的国王。
国王选子的标准很独特,给孩子们每人发一些花种子,宣布谁如果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谁就成为他的义子。
孩子们领回种子后,开始精心地培育,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幸运者。
有个叫雄日的男孩,也整天精心地培育花种。但是,10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连芽都没冒出来,更别说开花了。
国王决定观花的日子到了。无数个穿着漂亮的孩子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缓缓巡视的国王。国王环视着争奇斗艳的花朵与漂亮的孩子们,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高兴。
忽然,国王看见了端着空花盆的雄日。他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国王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
雄日抽咽着,他把自己如何精心侍弄,但花种怎么也不发芽的经过说了一遍。没想到国王的脸上却露出了最开心的笑容,他把雄日抱了起来。高声说:“孩子,我找的就是你!”
“为什么是这样?”大家不解地问国王。
国王说:“我发下的花种全部是煮过的,根本就不可能发芽开花。”
捧着鲜花的孩子们都低下了头,他们全部另播下了种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良的人圣人善待于他,不善良的人圣人也善待于他,结果可以得到共同善良的效果;诚信的人圣人诚信于他,不诚信的人圣人也诚信于他,结果可以得到共同诚信的效果。
圣人治理天下,不怀私心偏见,使人民之心归于浑朴。
人民都倾注其听力以倾听他的教诲,都倾注其视力以模仿他的品行,而圣人把教育培养人民视为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一章表达了老子的政治思想。文中所讲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圣人”生于天下,他能够恰当地收敛自己的心欲,兢兢业业地不敢放纵自己,不敢与民争利,不敢以自己主观意志而妄为。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一个理想的“圣人”,他治理国家往往表现出浑噩质朴的特征,对于注目而视、倾耳而听,用聪明才智甚至心机巧诈的老百姓,圣人却要他们都回归到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以养以长自己。这种见解是有进步意义的。
容纳别人,像圣人一样,没有私心没有偏见,有的只是爱心。
“智慧应用一”
几年前,在荷兰一个小渔村里,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由于整个村庄都靠渔业维生,自愿紧急救援队就成为重要的设置。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海上的暴风吹翻了一条渔船,在紧要关头,船员们发出了S·O·S的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讯,村民们也都聚集在小镇广场中望着海港。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时,村民们也毫不懈怠地在海边举起灯笼,照亮他们回家的路。过了一个小时,救援船通过云雾再次出现,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筋疲力尽地抵达沙滩后,自愿救援队的队长宣布,救援船无法载走所有的人,只得留下其中一个;再多装一个乘客,救援船就会翻覆,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在忙乱中,队长要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去搭救最后留下的人。16岁的汉斯也应声而出。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三个礼拜前才出海,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汉斯回答:“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这是我的责任。当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轮流扮演我们的角色。”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友,消失在黑暗中。
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最后,救援船驶过迷雾,汉斯正站在船头。船长把手围成筒状,向汉斯叫道:“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吗?”汉斯高兴得大声回答:“有,我们找到他了。告诉我妈,他是我哥保罗!”
“智慧应用二”
西班牙内战时,罗克·菲格参加了国际纵队,到西班牙参战。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罗克·菲格不幸被俘,被投进了单间监牢。
透过牢房的铁窗,借着昏暗的光线,罗克·菲格看见一个士兵,一个像木偶一样一动不动的士兵。士兵没有看见他,罗克·菲格用尽量平静的、沙哑的嗓音一字一顿地对他说“对不起,有火柴吗?”
士兵慢慢扭过头来,用他那冷冰冰的、不屑一顾的眼神扫了罗克·菲格一眼,接着又闭了一下眼,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地踱了过来。士兵脸上毫无表情,但还是掏出火柴,划着火,送到罗克·菲格嘴边。
在这一刻,在黑暗的牢房中,在那微小但又明亮的火柴光下,士兵的双目和罗克·菲格的双目撞到了一起,罗克·菲格不由自主地咧开嘴,对他送上了微笑。在几秒钟发愣后,士兵的嘴角也开始不大自然地往上翘。点着烟后,士兵并不走开,他直直地看着罗克·菲格的眼睛,露出了微笑。
罗克·菲格一直保持微笑,这时士兵也好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他的眼中流露出人性的光彩,探过头来轻声问:“你有孩子吗?”
“有,有,在这儿呢!”罗克·菲格用颤抖的双手从衣袋里掏出票夹,拿出他妻子和孩子的合影给士兵看,士兵也赶紧掏出他和家人的照片给罗克·菲格看,并告诉罗克·菲格:出来当兵一年多了,想孩子想得要命,再熬几个月,才能回家一趟。
罗克·菲格的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涌,对士兵说:“你的命可真好,愿上帝保佑你平安回家。可我再不能见到我的家人了,再也不能亲吻我的孩子了……”罗克·菲格边说边用衣袖擦眼泪、擦鼻子。士兵的眼中也充满了同情的泪水。
突然,士兵的眼睛亮了起来,用食指贴在嘴唇上,示意罗克·菲格不要出声。他机警地、轻轻地在过道巡视了一圈,又踮着脚尖小跑过来,掏出钥匙打开罗克·菲格的牢门。罗克·菲格的心情万分紧张,紧紧地跟着他贴着墙走,他带罗克·菲格走出监狱的后门,一直走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