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成功必读的道德经
45167000000047

第47章 要以理服人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圣人治大国就犹如加工一道美味的小菜一样轻而易举、得心应手。用“道”来治理天下,那鬼怪就不敢闹事了。不是鬼怪不闹事,是因为鬼怪闹事也伤害不了人。鬼怪闹事伤害不了人,圣人也不会伤人。这两者都不伤人,所以,百姓都接受道德而天下太平了。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个字,但涉及到的问题真可谓包罗万象,而且,每个问题的提出和论证虽然不过寥寥数语,却无不深邃精辟,往往能入木三分。如何治理一个大国?这也是个讨论了成千上万次的古老话题,同时,也是人类的最优秀人物脚踏实地地寻找和实验了成千上万年的古老实验。但国家的治理与人类社会的其他事物一样,似乎是一个永远也不能获得妥善解决的问题。看样子,只要国家存在一天,如何治国就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责任贡献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在这一章,老子把治理一个大国形容为煎小鱼,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比喻实在非常有趣,以至于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家们。车载说:“这一段话就治国为政说,从‘无为而治’的道理里面,提出无神论倾向的见解。无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无为的主张在政治上的运用。老子很看重‘无为’提出‘为无为’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反复说明这个道理,多方运用这个道理,这是他的‘道法自然’见解的发挥。它把这个道理运用在治国为政一方面,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来辅助政治而谋之于鬼,于是鬼神无灵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为,是为政的人‘无为’的结果,符合于‘道法自然’的无为的规律。这是他提出无神论倾向的一个方面。”这句话喻示着统治者为政的关键所在,在于不扰害百姓,安静无为,反之,灾祸就要来临。一个国家的领导要保证国泰民安,那么执政者就得谦虚谨慎,严肃认真,应该以客观规律来执政,不能以主观意志随意左右国家政治,这句话说的就是治国谋略。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相反,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得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就会收到富国强兵之效。

煎小鱼虽然是极普通的工作,却寓意深长。我们知道,处理一条大鱼并不困难,随便你怎么处理,都会做出来一道大菜。但小鱼本身价值已很小,如果处理不善,则小鱼除了一堆小刺外什么都没有。

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可见,处理小鱼的要点便是简单,越简单越好,差不多把小鱼完整地烹制是最好的方式。在老子眼里,一个无所作为的大国也许跟一个无所作为的家庭没有不同,它们都应该在自然无为和与世无争中获得存在。也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烹调一条小鱼,或是一道精美的小菜,需要按规律、按步骤一点点地来,既不能着急,也不可乱动。因为着急了,就会乱了分寸;乱动了就会搅得一塌糊涂。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拥有这样的心境,都有这样的觉悟,那又何愁国家不兴旺昌盛呢?治理一个国家是这样,管理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的,只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和风尚,又何愁企业不发展壮大呢?

老子把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称为“两不相伤”。是的,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人,只有处于两不相伤的状态中,不但天地万物均各得其所,人类亦可以心安理得。

具体到一个人,如果能将自己的行为以道德的范畴为基准,时刻将大道的德性紧存在心里,用它作为指导自己为人处世的法则,那又何愁自己不被他人敬仰,又何愁自己不能成为圣明的领导者呢?

“智慧应用一”

我国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把道德置于自己心灵之中的典范。

胡雪岩的钱庄开业不久,接待了一位存入阜康钱庄一万两银子却既不要利息,也不用存折的特殊客户。这位客户就是那位绿林军军官罗尚全。他将银子存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一是因为相信阜康钱庄的信誉,他的同乡刘庆生经常在他面前提起胡雪岩,而且只要一提起来就赞不绝口。二来也是因为自己要上战场,生死未卜,存折带在身上也是一个麻烦。

得知这一情况,胡雪岩当即决定,第一,虽然对方不要利息,自己也仍然以三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照算,三年之后来取,本息付给一万五千两银子。第二,虽然对方不要存折,也仍然要立一个存折,交由刘庆生代管。因为做生意一定要照规矩来。

罗尚全后来果然在战场上阵亡了。阵亡之前,他委托两位同乡将自己在阜康的存款提出,转至老家的亲戚。罗尚全的两位同乡没有任何凭据就来到阜康钱庄,办理这笔存款的转移手续,原以为会遇到一些刁难或麻烦,甚至怕阜康会就此赖掉这笔账,不想阜康除为了证实他们确是同乡,让他们请刘庆生出面做个证明之外,没费一点周折,就为他们办了手续,这笔存款不仅全数照付,而且还照算了利息。“智慧应用二”

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

还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

“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躲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我多加一串钱,麻烦师傅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

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业道德,满口应允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师傅在院里星秤,自己就踱进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公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

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想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公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千万不能让俺公爹知道。”

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时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到“丰裕”买米。

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丰裕”买米,而斜对门的“永昌”米店却无人问津。

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米店没法开张了,把米店让给了“丰裕”。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自家发财的秘密。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的……老掌柜呵呵一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久天长,咱就发财了。”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星十五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说了一遍。儿孙们一听,都惊讶得忘了吃饺子。惊讶过后,大家都说他不露山不显水的,连自家人都没察觉,就把钱赚了,老人家实在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

这时,新媳妇慢慢从座位上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就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点利,可卖得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

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一句话也不说,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块,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考虑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