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成功必读的道德经
45167000000053

第53章 善于借力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本章讲用兵作战的道理,就“勇”字开始谈起。

勇武主要表现在战场上。能够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是英雄,能够折冲于樽俎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更是英雄。所以真正善于领导作战的将帅从不逞强斗勇,也不凭借一时怒气而盲动,而是用智慧取胜。

战争是国力、人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武”、“怒”是军事指挥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现。一旦“怒”上心头,就会失去冷静,也就不能客观地分析、研究敌我双方的优与劣,而以主观臆断和愤怒的情绪代替客观实际,这种状况将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极大危害和灾难。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比比皆是。军事上如此,人生亦然。遇事不急躁、不冲动,平心静气地认真思考,细心分辨客观现象,就可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在《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段话:每逢战事之前,对下列情形一定要考察清楚。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规。所谓道义,说是看老百姓与帝王是不是一条心,可以不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所谓天时,说是看阴阳向背,四季变换,气候等等;所谓地利,就是看地形的远近、险夷、宽窄、死生;所谓将领,就是看各级将军的智谋,是否诚实、勇敢、严明等;所谓法规,就是看军队的编制、官吏的委派、财务的管理等等。这些要反复考察,做出比较。要搞清,国君哪一方有道义?将领哪一方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能把握?法规号令哪一方能执行?军队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精锐?赏罚哪一方更严明?之后才会有智谋的产生和运用。可以肯定这是讲打仗用兵的道理,这时拥有道义、天时、地利、将领、法规的人,就是有不争之德的人,也就是一个智者。那么在不打仗的和平年代,如何证明一个人是否有智谋,是不是智者,是不是拥有不争之德呢?

关于这个问题还得从打仗上谈起。大家都知道,打仗体现的是一种冲锋陷阵,迎着枪林弹雨冒死向前的英雄本色,无可置疑这是一种英勇的显示。但这种英勇只能被视为骁勇,因为它缺乏智谋,所以这种有勇无谋不仅是古人所不取的,更是我们现代人所不能采纳的。

历史上有勇无谋者可谓不少,他们虽然也青史留名,但绝对不是一个有德之名。比如三国时期的吕布、张飞,《水浒》中的李逵等。有勇无谋的人成不了大事。所以只有那些既有勇又有谋、智勇双全的人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

人生在世,不是人用,就是用人。而能用人的人,当然是有了一定的局面,是个人上之人。老子说: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伟大事业者,都是凭借智谋获得成功的。一是凭据个人的卓越智慧与胆略;二是凭借群众的聪明才智与巨大力量;三是凭借政党组织的权威作用。其深妙之处,还是“借”字为本。

只能尽自己之能者为小智者,能够借用他人之力者为大智者。

三国时有不少著名的战役,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一直作为千年不衰的亮点而被广为传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向来有欣赏“智取”而非“莽夺”的传统。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草船借箭”就是一种“搭便车”效应,它运用现实中存在的固有资源,借力打力,而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明朝的刘伯温认为,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敌,所以,应当擅于借用他人之力,来战胜对手。

“智慧应用一”

一个十二岁的孩童向中国历史上最暴戾的皇帝秦始皇说“不”,却获得了赏识。历史传说小甘罗十二岁拜上卿,秦始皇对他的评价是“孺子之智,大于其身”。这些都或许源自一次他跟秦始皇关于“公鸡下蛋”的辩论。

秦始皇听信方士吃公鸡蛋能长生的话,便命令甘罗的爷爷前去寻找。

“爷爷,您有什么心事吗?”甘罗看到愁眉不展的爷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便上前问道。

“唉,皇上听信了方士的话,要吃公鸡蛋以求长生。现在命令我去找,要是三天之内找不到,就得受罚。”

甘罗一听,也着急起来。不过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爷爷,你不用再为此事操心,三天后我替你上朝去,我有办法应付皇上。”听了甘罗的话,一向信任他的爷爷也就放下心来了。

期限已到,甘罗不慌不忙地随着一班大人走进宫殿。

秦始皇认识他,暗想一个小孩跑进宫殿来简直是无礼,便生气的问:“你来干什么?是不是你爷爷找不到鸡蛋不敢来了?”

“启禀陛下,我爷爷来不了啦。”甘罗冷静地说,“他在家生孩子呢,所以只有我替他来上朝了。”

“胡说!”一句话把秦始皇逗乐了,“你这孩子,男人怎么会生孩子?”

“既然公鸡能下蛋,为什么男人就不会生孩子呢?”甘罗反问道。

秦始皇一听,自然知道自己错了。同时也看出了甘罗不简单,便对他破格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