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人世的行径,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上一章讲述了柔弱和刚强所造成的生与死,这一章则继续讲大自然关于有余和不足的规律。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大道对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大道对满的、强的损之,对谦的、弱的益之,大道始终保持中和。自然之道如此,可人们做事却恰恰相反,喜欢减去不足而补充有余。但聪明的圣人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因为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有道之人的得道之处。
在这里老子将大道比喻成射箭时的状态,在射箭时我们都要瞄准目标,从而要与目标保持相对的平衡,才有可能射中,不然的话就只会浪费一支箭羽。因此当箭靶高了的时候,就往下放一放,低了的时候,就往上抬一抬。如果弓弦长了就减短一些,而要是短了,就加长一些,总之是要保持平衡状态,才能箭无虚发。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每个事物既是边缘又是中心,都能够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从自然的角度来说,它本身永远是平衡的,永远都是公正的,不管是对待山川大河,还是对待花草蝼蚁,都会给予相同的待遇。它又像一条巨大的溪流,总是从高流向低,从满流到亏,始终保持着平衡。自然大道的规律就是这样的,盈满多余的地方就会自然减少,而欠缺不足的地方会自然增加。我们都知道地震中有一种现象叫地陷,它的产生就是地壳在自然运动中,发现某个地方是空的,是不足的,就会塌陷使它变成实的、足的。这就是大道的自然平衡的体现。但是我们人类却不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做事的。我们常说:越有钱的越有钱,越有权的越有权;而贫穷无钱的,就越贫穷无钱。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因为它是与大道的平衡相违背的,是无法得以长存的。
所以聪明的圣人便会从中得到智慧:当自己满足时,决不去炫耀,反而会贬损自己。一旦自己多余的时候,就会把多余的东西补给那些欠缺的人。这样贬损了自己,别人也得到了好处,那么你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也就好了,自然不会产生什么矛盾、有什么争斗了。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差别只不过是形式上的而已,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之处。
“智慧应用一”
真正的聪明人,往往是深藏不露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之所以获得很多人的支持,就在于他从不自视甚高。他在自传中说:“我立下一条规矩,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思,也不让自己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表达文字上或语言上过分肯定的意见。我决不用‘当然’、‘无疑’这类词。而是用‘我想’、‘我假设’或‘我以为’之类的词。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50年来,没有人听到我讲过太武断的话。这种习惯,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够得到同胞的重视。尽管我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钝,有时还会说错话,但一般来说,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