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劳必有得,得到更要珍惜。一个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也必定会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6岁的汤米聪明活泼,人见人爱,但有一个破坏东西的坏习惯怎么也纠正不过来。他有很多玩具,但没有哪一种玩具在他手中能“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汤米的兴趣渐渐转移到了阅读上。但是,他对待图书依旧很“残暴”,一本刚买回来的书,没过两天就面目全非。妈妈十分希望小汤米能改掉这个习惯,但似乎无论说什么,小汤米都听不进去。家里的物品在他的手下依然“难逃厄运”。
那么像小汤米这样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孩子,在如今的家庭生活中应该说还很多,在物质丰富的前提下,他们很少去关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孩子任意浪费的不良习惯更加严重。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学习生活用品十分齐全,而且越来越追求高档化。对孩子来说,这些东西来得太容易,因而不知爱惜,常常出现东西旧了或不喜欢了,就换新的或买更好的,有的随意损坏了也不在乎。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把吃不了的馒头随手一扔;故意把玩具娃娃的胳膊拧断;也常见孩子摇晃小树、践踏草地;或在雪白的墙上乱涂乱画;在椅子上任意踩踏。这些现象,成人看了十分心痛,而孩子自己却满不在乎。
小萌从来不讲究穿戴,她吃饭不挑食,不吃零食,不乱花钱;送贺年卡,她自己画,还自豪地认为这比花钱买的更珍贵;她的学习用具一直用到修补了也不能再继续使用的程度才换新的。一个铅笔盒修修补补用了3年,连铅笔头也用笔帽装上继续用。在家里,做到人走灯灭。在学校,见一些同学不爱惜学习用品,她心疼。当大队委后,在学校成立“拾物招领处”,每周五放学后她都主动去服务。
小萌勤俭节约美德的养成,父母付出了不少心血。小萌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在妈妈单位吃过午饭后,几个阿姨问小萌长大了想干什么。她脱口而出:“当董事长、总经理。”她还振振有词地说:“董事长多好呀,有那么多那么多的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去玩……”大人们听罢哈哈大笑,小萌的妈妈却为女儿满脑子钱、吃、穿、玩的思想所震惊,她感到女儿这些思想如果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一天,小萌在家吵闹着让妈妈给她买衣服,说原有的都不好、不美。妈妈很生气,但她按捺着心头怒火,把女儿搂到怀里,温和地问小萌:“那天,在公共汽车上抢座位把奶奶推倒还骂人的女青年,穿得好不好?”小萌说:“穿得非常好看。”妈妈又问:“妈妈单位的周阿姨呢?”小萌说:“穿得特朴实。”“那你喜欢难?”“我当然喜欢周阿姨,周阿姨每天中午都热心照顾我们来吃饭的小朋友。”妈妈一边称赞女儿分清了美丑,一边进而引导说:“这下你该明白了吧,一个人是否完美,别人喜欢不喜欢,不在于穿戴,而在于有没有好的品德。”
天长日久,小萌渐渐懂得了父母所讲的许多道理,认为不能追求自己经济条件达不到的东西,即使经济条件好,也不应浪费,只有勤俭才能终生过好日子。
此外,小萌的父母还处处严于律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不让女儿做的不做,对女儿有不良影响的不做,不足为榜样的不做,家庭生活中较大的开支未征求女儿意见的不做。要求女儿不追求穿戴,妈妈自己就十分俭朴。她很少到商店买衣服,常常是自己动手做,不是买不起,而是要为女儿做榜样。爸爸的一件背心破了几个洞,他和女儿一起补好后继续穿。在小萌的心里,妈妈堪称节约的楷模。
小萌的爸爸则是废物利用的标兵,他经常将钉子、绳子、反面能写字的废纸等物品收集起来整齐地放在柜子里以备需要时用。
小萌没有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和对她的期望。她不光以自己的言行成为勤俭节约小楷模,而且还多次被评为市、区、学校的三好学生,也是北京市红领巾奖章和全国万名好儿童奖获得者。
小萌不管是通过和父母一起的努力还是自己的用心,但最终从一个不珍惜、不爱惜劳动成果的孩子,成为一个全面优秀的孩子,是值得我们庆幸和鼓励的。
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只有意识到了劳动成果的珍贵,才能赞赏和热爱劳动,而且还有助于养成节俭的习惯。
当我们审视每一个成功人士的生命时,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到一股力量在左右着我们的人生,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一个人要构筑自己知识城堡需要做许多的努力,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读书。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学习的好习惯,可以使孩子具备努力驱动自己求知的动力,使他们自觉地、发自内心地去探求知识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