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之后,中共中央以中央办公厅的名义于2000年11月30日发出《关于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农村基层组织连续6年集中整顿和建设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和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再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县(市)部门、乡镇、村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这次“学教”活动的原则是:坚持学习教育与推动农村工作相结合;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坚持上下结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进展;减轻农民负担要切实见到成效;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要有明显的改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学教”活动的方法和步骤是:学习培训、对照检查、整改提高。这次“学教”活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稳步开展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对我国农村工作的改革、稳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个如何认识
四个如何认识是指:第一,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一方面决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研究,做出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的竞争、效率、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增强;另一方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在明显地增加。要警惕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发生和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第四,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
与时俱进
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党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做到: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与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概括和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状况得出的科学结论。它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指导依据。
五种精神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扬和弘扬“五种精神”。这“五种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是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对党员队伍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一个重要原则。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全面阐述了从严治党的问题。指出:从严治党必须全面贯彻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去。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行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注意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各级党组织都要努力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勇于正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决不回避和粉饰。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两大历史性课题
两大历史性课题是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一个是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准确、集中、及时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所处地位、环境和所肩负任务的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变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两大历史性课题,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明确了基本目标和努力方向。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政治文明
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与进程。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若干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保证最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理想目标得以实现。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5·31”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的具体体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目标要求和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是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央向全党提出的学风要求。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新时代的具体要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党的思想作风的继承和发展。
以德治国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历代的治国之道,吸取国外国家事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教育引导人民崇尚高尚的精神生活思考的结晶。
“三贴近”
“三贴近”是指党的宣传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指党的宣传工作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实际,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实际,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用实际效果检验工作。贴近群众是指党的宣传工作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做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贴近生活是指党的宣传工作始终坚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汲取营养,使党的宣传工作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三贴近”是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对党的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
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产也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做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
小康社会
发端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的现实思考。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到80年代末期,中国城镇消费结构和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居民用于吃饭穿衣的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缩小,用于住、用的支出以及文化服务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相应扩大,标志着城镇居民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开始走向小康;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全国农民也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经过80年代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基本实现了邓小平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规划,为全国人民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一个建立在对历史和时代的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重要论断,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也是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科学定位。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指出:“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将发展确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所说的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抓住时代机遇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要求。落实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求真务实
中国共产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求真务实必须结合新阶段的新实践,并努力贯彻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之中,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求真务实,就是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