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社会总给与社会总需求。总供给是一国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部门向社会提的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的总和,如果从实物形式上看,总供给等于社会提供的可供购买的商品总量;如果从价值形式来看,总供给等于社会提供的可供购买的商品的价值总量,总供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总供给是由重置投资品(用于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掉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品)供给、净投资品(用于新增加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品)供给、消费品供给构成。而狭义的总供给是与社会净产值(即国民收入)相适应的,从流量来分析:狭义的总供给=消费品供给+投资品(净投资品)供给=消费品和投资品供给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收入+剩余产品价值从生产和分配相统一的角度看:狭义的总供给=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收入+剩余产品价值=社会净产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供给是由三个基本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是投入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生产的劳动量、劳动生产率、投入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生产的生产资料耗费。
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有支付能力的条件下,社会上对生产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从实物形式上讲,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要购买的商品总量;如果从价值形式上讲,社会总需求等于一定社会购买力条件下社会要购买的商品价值总量。社会总需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总需求包括重置投资(用于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掉的固定资产的投资)需求、净投资(用于新增加的固定资产的投资)需求、消费品需求三部分。而狭义的社会总需求则由消费和投资组成。从生产和分配相统一的角度看:狭义的社会的总需求=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收入+剩余产品价值=社会净产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构成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两者的平衡与否会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因此,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就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法律手段
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它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规范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使社会经济有秩序运行。国家为调控经济运行而进行的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活动及所运用的各种经济法规。经济立法是指为了保证国家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而进行的关于经济法规的起草、审核、制定、颁布等工作;经济司法是国家机关运用国家强制力量保证经济法规实现的执法活动。法律手段主要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处理各种经济矛盾,解决各种经济纠纷,惩办各种经济犯罪,维护必要的社会经济秩序。法律手段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通过立法程序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法律化,成为经济主体的经济生活准则。法律手段又是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所必需的,它具有规范性、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特征,促使人们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使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得以实现。它既是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法律依据又是它们得以贯彻的法律保障。它具有严格的强制、相对稳定性、明确的规定性等特点,而且有普遍约束力。法律手段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运行及约束各个经济主体行为的有效手段,是维持经济秩序的强有力的保证。
行政手段
指依靠行政机关或经济管理机关的权威,采取行政命令、指标、规定、下达指令性计划等经济外的强制手段,按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管理经济构方法。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威,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直接调控社会经济活动所发布、推行的各种命令、指示、制度、规定等。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及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要求。行政手段具有纵向性、直接性及一定的强制性的特点。与经济手段相比,它缺乏灵活性;与法律手段相比,其强制性不及法律手段,另外也不稳定。因此,单纯运用行政手段,往往会束缚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合理确定行政手段运用的范围和限度。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公有制本身的要求。科学的行政方法必须以经济规律为依据,并能确切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机制
社会经济中有机地结合着的各组成部分和环节,通过相互推动和制约,使经济正常运转的机理。“机制”是拉丁文“mechanism”一词的意译,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后为其他学科广泛借用,以说明事物各有关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和内在活动方式,事物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经济机制就是经济运动中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运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计划调节
指人们自觉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于各个部门,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过程。也是计划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实现形式和计划经济的客观要求。国家从一定计划目标出发,通过各种计划方式和经济手段对社会再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进行的调控。计划调节有两类:一类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的直接计划调节;另一类是国家主要运用指导性计划和经济手段所进行的间接计划调节。社会主义计划调节是直接计划调节和间接计划调节的结合。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计划调节将转向以间接计划调节为主要形式,国家将主要通过价格、利率、税率、工资等经济参数进行调控。计划调节具有两种形式,直接的计划调节形式和间接的计划调节形式。直接的计划调节形式通过指令性计划实现;间接的计划调节形式通过指导性计划和国家总体计划指导与法规约束下的市场调节形式实现。实现计划调节的社会条件是建立健全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计划管理的组织机构系统和调节手段系统。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计划调节必须实现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市场调节
是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亦称价值规律调节。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市场调节指利用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具体表现是利用由价值规律决定的完整的价格体系对生产的发展、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行调节。同时发挥作用的还有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货币规律,其基本要求是商品交换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其调节方式是利用价格和价值的背离对生产中的各种比例和速度进行调节,以达到整个经济运行的协调和稳定。狭义的市场调节是指国家通过计划规定一定的范围,让价值规律自发地发挥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利率机制、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市场调节具有灵活性、自动性等特点,它一方面对微观利益主体的行为具有激励或抑制作用,因而能促进微观主体的讲求效率、改进技术和管理,从而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对宏观经济的协调平衡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促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能保证宏观经济的协调和经济全局效益的最大化。市场机制对商品经济运行具有普遍的调节功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调节是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内在统一,即计划调节要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都是重要的经济调节手节。
参数调节
指运用经济参数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诸种做法的概括。意指为了使市场输出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值,而向市场输入可控变量的过程。数学意义上的参数是一种媒介变量,即作为变量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经济参数就是把数学中的参数概念引入经济学中产生的。它是经济杠杆的数量表现,主要包括国家输入被控经济系统中的价:价格、利息、工资、税率、汇率、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等等经济参数的调节。国家的宏观经济控制系统是参数调节的主体。经济参数值及其变化具有影响和反映影响程度的功能。参数调节本质上是一种间接调节方式。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参数调节可以在保障企业对市场的选择权的条件下实现宏观控制和调节,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数调节的特点是:①运用经济参数的主体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控制系统,经济参数是由国家的宏观经济控制系统输出的。②选定的经济参数与市场活动中的其他经济变量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输入的经济参数值与其变化必然引起其他经济变量的相应变化,即具有影响的功能。③选定的经济参数不仅能够影响其它经济变量而且还能够灵敏地反映其他经济变量对它的影响,而根据反馈的信息检查选定的经济参数正确与否,即具有反馈的功能。④参数调节本质上是一种间接调节。国家利用经济参数直接调节市场,通过市场机制间接地调节微观经济活动,使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早在20世纪30年代,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在同当时西方的反社会主义经济思潮论战时,就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国家可以利用“价格的参数作用”调节生产的观点。后来,我国的部分经济学者在探讨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结合问题时,使用了参数调节概念,并将以参数调节为手段的宏观间接控制模式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控制的目标模式。
政府调节
政府运用各种调节手段对于经济活动的自觉调节,亦称“第二次调节”,市场调节器第一次调节。政府调节虽具有灵活性和自动性等特点,但也有各种局限性。从总量分析的角度来说,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表现在:市场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适应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格变动及其效应则是不确定的,受资源供给条件约束,有些商品不可能通过价格机制作用而使供需平衡,不健全的经济信息系统强制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市场不可能使社会在收入分配方面、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方面、地区的发展方面达到相互协调,也难以保证经济全局效益的最大化。为使经济活动符合预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就需要进行高层次的第二次调节。政府调节的特点是:不但运用经济手段(包括计划手段),而且还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除有计划的调节外,还有临时的、应急的、相机处置的调节;通过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政治调节选择和运用的各种经济调节手段中,财政调节和信贷调节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政府调节有助于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关系的调整,有助于各个部门和地区经济结构的改变,有利于预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对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采取的对策的综合谋划和安排。它通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目标重点而规定的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步骤以及根本性措施,它是政府进行经济规划、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①根据国情正确地选择制定战略的基本依据,这包括: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具体形式;人口数量及其素质构成;国土资源;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水平;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发达程度;国际环境等。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及指标体系。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分为总量指标和人均量指标;人民生活提高和满足的目标,包括表示人民健康水平的指标、享受程序的指标和人的发展的指标;社会生活安全保证的指标,有生活环境和社会安全两类指标。③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和手段,或选择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制定和选择恰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关键,它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