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英]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渠东,李康,李猛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8年版,188页
386《德里达访谈录:立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92页
387参见《德里达访谈录:译后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50-251页
388[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47-48页
389[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48页
390[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63页
391[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65页
392[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70-71页)
393雅克·拉康:《拉康选集》,楮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编者前言。
394(英)DarianLeaderandJudyGroves着《拉康》;张君厚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版,第16页。.
395笔者译为“理想化自我认同”。而张君厚在《拉康》([英]DarianLeaderandJudyGroves着)中将其翻译为“以理想自居”。笔者以为后者译法欠准确。
396(日)福原泰平着《拉康——镜像阶段》;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397具体故事情节与两个三角形结构图见本书第十四章(第四节)相关内容。
398《性史》计划写六卷,但福柯生前只完成出版了三卷,第四卷据说已写竣,但福柯无意让其出版。参看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的译者注,渠东,李康,李猛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8年版,89页。
399[美]伊库滋韦尔《结构主义时代——从莱维-斯特劳斯到福柯》,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238页。
400Shawver,L.(1998)NotesonReadingFoucaultstheBirthoftheClinic.Retrieved07/25/00formtheWorldWideWeb
401参见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8年版,84页
40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武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52页
403MichelFoucault“Nietzsche,Genealogy,History”In:Bouchard,D,(ed.)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se.NY:CornellUniversityPress,1977,p.139
40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武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74页
40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武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52-60页
406[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23-25页
407“知识型是指能够在既定的时期把产生认识论形态、产生科学,也许还有形式化系统的话语实践联系起来的关系的整体”,见[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249页
408参见李幼燕《米歇尔福柯》见杜任之主编《现代西方着名哲学家述评》,三联书店1983年版,415-422页
409Selden,R.CantemporaryLiteraryTheory.Kentucky:KentuckyUniversityPress,1985.p.98
410李惠国,黄长着主编《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版,117页
411[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作者?》,见王岳川,尚水主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88-289页
412MichelFoucault.“WhatisanAuhor?”
413[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作者?》见王岳川,尚水主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93页
414[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作者?》,见王岳川,尚水主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93页
415“RSAs”是“RepressiveStateApparatuses”(“压制性国家机器”)的缩写,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都赛的论文“IdeologyandIdeologyicalStateApparatuses”(1969)中缩写而来。按照阿尔都塞的描述,“压制性国家机器”是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calStateApparatuses)相对应而有所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主要通过警察、军队等强制性制约单元发挥功能,后者则通过一系列非强制性制约单元,如家庭,学校,宗教等来发挥作用。可参看[澳]PaulineJohnson,Marxistaestherics:Thefoundationswitheverydaylifeforanemancipatedconsciousness.London:Rouledge&KeganPaul,1984,pp.119-120
416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1819-1891),美国着名浪漫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1851年出版的《白鲸》
417以上对作者功能特征的描述,参见:MichelFoucault“WhatisAuthor?”
418[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作者?》见王岳川,尚水主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04页
419[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作者?》,见王岳川,尚水主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04-305页
420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116页
421张玉能《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回答》,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一期
422参见叶秀山《“画面”,“语言”,和“诗”——读福柯(这不是烟斗)》,载《外国美学》(第十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311-312页。
423TheCambridgeHistoryofLiteraryTheory,vol8FromFormalismToPoststructuralism,edby,RamanSelde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p.167.
424[美]保罗·德·曼:《盲目与洞见》,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前言。
425[美]保罗·德·曼:《盲目与洞见》,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9页。
426[美]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纽黑文1979年版,第1章。
427[美]保罗·德·曼:《盲视与洞见》,明尼苏达大学1983年版,第1章。
428[美]保罗·德·曼:《盲视与洞见》,明尼苏达大学1983年版,第7章。
429[美]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430PauldeMan,"SemiologyandRhetoric".inJerernyHawtborn,(ed.).CriticismandCriticismTheary.Londen:EdwardArnold,1984,P.62
431PauldeMan,"SemiologyandRhetoric".inJerernyHawtborn,(ed.).CriticismandCriticismTheary.Londen:EdwardArnold,1984,P.63
432PauldeMan,"SemiologyandRhetoric".inJerernyHawtborn,(ed.).CriticismandCriticismTheary.Londen:EdwardArnold,1984,P.64
433PauldeMan,"SemiologyandRhetoric".inJerernyHawtborn,(ed.).CriticismandCriticismTheary.Londen:EdwardArnold,1984,P.64
434[美]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6-67页。
435Selden,R.ContemporaryLiterary.Kentucky:KentuckyUniversityPress,1985.P.90
436哈特曼:《荒野中的批评》,纽黑文1980年版,第5章。
437[美]杰弗里·哈特曼:《阅读的产品》,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李自修译),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202页。
438[美]杰弗里·哈特曼:《荒原上的批评》,耶鲁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05页。
439[美]杰弗里·哈特曼:《荒原上的批评》,耶鲁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页。
440[美]杰弗里·哈特曼:《荒原上的批评》,耶鲁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页。
441[美]杰弗里·哈特曼:《荒原上的批评》,耶鲁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9页。
442[美]希利斯·米勒:《传统与差异》,Diacifics第二期(1972),第11页。
443[美]希利斯·米勒:《作为寄主的批评家》,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李自修译),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
444[美]希利斯·米勒:《作为寄主的批评家》,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李自修译),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164页。
445[美]希利斯·米勒:《理论的胜利、阅读的阻力以及物质基础问题》,见《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446J.Hillis.Miller,SearchforGroundsinLiteraryStudy,inTheoryNowandThen,HarvesterWheatsheaf,1991,p.273.
447J.Hillis.Miller,TraditionandDifference,inTheoryNowandThen,HarvesterWheatsheaf,1991,p.89.
448[美]希利斯·米勒:《作为寄主的批评家》,见《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449[美]希利斯·米勒:《作为寄主的批评家》,见《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450[美]希利斯·米勒:《作为寄主的批评家》,见《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451布鲁姆:《误读图示》,纽约1975年版。
452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参见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页。
453布鲁姆:《误读图示》,纽约1975年版。
454布鲁姆:《误读图示》,纽约1975年版。
455(美)凯特林娜·克拉克、迈克尔·霍奎斯特着:《米哈伊尔·巴赫金》(语冰译、裴济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456(俄)巴赫金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3页
457(美)凯特林娜.克拉克.、迈克尔.或奎斯特着:《米哈伊尔.巴赫金》(语冰译、裴济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